銷售要成交,先要讓客戶覺得你手中的商品“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根據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價格是商品和資源的稀缺性的信號。供不應求時,價格上升;供大於求,價格下降。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物以稀為貴”。


下面來看這樣一個有趣的案例:

  • 在某超市裡,促銷員將一些餅乾免費拿給顧客品嚐。她先從一個滿滿的盒子裡取出一些餅乾給他們吃,顧客說“味道不錯”;然後又從一個快空了的盒子裡取出一些餅乾給他們吃,顧客說“這種餅乾味道更好” 於是乎,客戶便紛紛去購買這種吃起來味道更好的商品。

其實,促銷員拿的是同一種餅乾,只是形狀略有差異罷了。然而,人們往往認為稀缺的東西價值更高。

銷售要成交,先要讓客戶覺得你手中的商品“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物以稀為貴

頂尖的銷售人員都知道,在銷售過程中如果能較好地利用客戶這種“物以稀為貴”的心理效應,商品往往會被客戶一搶而空。所以你所要做的,便是要讓客戶覺得你手中的商品“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使用這一招式,客戶往往會更加珍惜這次機會。

銷售要成交,先要讓客戶覺得你手中的商品“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讓客戶珍惜

再來看這樣一個案例。

有個商人拿著三件稀世珍寶到一個大型拍賣會上出售,三件開價5000萬美金。第一次出價,根本沒人回應。這個商人當機立斷,打碎了其中一件,人們在震驚之餘都感到很惋惜;第二次出價,兩件仍開價5000萬美元,可惜還是無人回應,接著商人又打碎了一件,眾人大驚,情緒波動十分強烈;第三次出價,只剩一件珍寶了,商人仍開價5000萬美元,眾人皆搶

銷售要成交,先要讓客戶覺得你手中的商品“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製造這種“稀缺”

按照我們平時的思維,面對這樣的稀世珍寶,真正的買家是不可能再容忍其破壞的。案例中的商人對自己的東西很有信心,又利用了人們“物以稀為貴”的心理,最終實現了交易。假如他降價的話,很可能還賣不到5000萬美元。這就是一種銷售中的“匱乏術”,目的是讓客戶感覺到貨物奇缺,錯過這個店就再也買不到了。從心理上看,人們都是害怕失去又渴望擁有的,銷售員若掌握了客戶的這種心理,還用擔心你的銷售不能成功嗎?

銷售要成交,先要讓客戶覺得你手中的商品“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掌握好這種心理,好成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