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消淮長——曾國藩與李鴻章的智慧!

湘消淮長——曾國藩與李鴻章的智慧!

在天京即將攻陷前, 河南巡撫張之萬於六月初十日率先奏上《裁勇練兵折》 ,建議整頓制兵以代替勇營 ,清廷也認為是首要目標。天京攻下後,朝廷就有了遣撤歸農的想法。後來鎮江馮子材和揚州富明阿部紛紛全撤。

1864年7月19日隨著湘軍攻佔天京,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後 ,湘淮軍的去留 ,成為擺在清政府和湘淮軍統帥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

如何功成身退,又把自己一手創建的這種兵制保留下來就成為了曾國藩的首要目標。

湘消淮長——曾國藩與李鴻章的智慧!

一方面,曾國藩是想急流勇退的。在他心中十分明白 ,清廷最高當局在重用他的同時, 疑忌和不滿也在不斷增大。早在咸豐初年,就有人向皇帝進言,認為曾氏創練湘軍,"恐非國家之福"。致使他一直坎坷蹭蹬而得不到封疆實權。只是到了咸豐十年江南大營第二次兵潰,環顧海內,只有曾國藩可以統率湘軍應敵, 清廷才任命他為兩江總督兼欽差大臣.

湘消淮長——曾國藩與李鴻章的智慧!

另一方面,曾國藩與他一手扶持的李鴻章的淮軍迅速壯大有著重要的關係 。他說:"湘勇強弩之末 ,銳氣全消 ,力不足以制捻 。將來勘定兩淮,必須貴部淮勇任之 。國藩早持此議,幸閣下為證成此言 。兵端未息, 自須培養朝氣、滌除暮氣。淮勇氣方強盛,必不宜裁 ,而湘勇則宜多速裁。"

李鴻章有根據國際形勢和國內情況制定出朝廷滿意的裁軍問題。李鴻章的考慮,是將淮軍撤去一半或三分之一, 保留精銳主力。這樣做 ,不但可以緩解遣撤時發還欠餉的實際困難 ,而且可以實現李鴻章的 "以備海防"的需要。

可以說,面對清廷的裁軍逼迫,曾國藩和李鴻章一退一進使得清廷對曾國藩的猜忌,也保證了大清還有那麼一支有戰鬥力的隊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