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故事:當德國三駕馬車遭遇球王馬拉多納

三十年前的意甲,還是風光熠熠。三十年前的米蘭城,也承載了當時世界上水平最高的德比。紅黑色的“荷蘭三劍客”,藍黑色的“德國三駕馬車”,與球王馬拉多納領銜的那不勒斯惡鬥,永遠是高中男生們熱議的話題之一,這三支球隊也恰好平分了1990年世界盃前最近的三屆意甲冠軍。在當時,克林斯曼、馬特烏斯與布雷默率領的國際米蘭,以他們鋼鐵的鬥志和硬朗的球風,贏得了不少中國球迷的喜愛。一張克林斯曼的球星卡,不知承載了多少男生的初戀記憶。也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下,1990年的意大利之夏,“三駕馬車”率領著嶄新的德意志戰車,又一次向最高的榮譽發起了衝擊。

這是“威猛大炮”馬特烏斯的第三屆世界盃,卻是“金色轟炸機”克林斯曼的第一屆世界盃,儘管後者僅比前者小3歲。之前兩屆世界盃,作為小弟的馬特烏斯都隨德國隊闖入決賽,可一次輸給了靈光乍現的塔爾德利,一次輸給了一劍封喉的布魯查加。在連摘兩枚銀牌後,已經成為球隊老大哥的馬特烏斯責無旁貸,在算半個主場的亞平寧,聯邦德國隊務必要打出好成績。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1988年本土歐洲盃,萬眾一心的聯邦德國隊在半決賽遭“荷蘭三劍客”之一的範巴斯滕絕殺敗北——絕殺,這一次又是絕殺。雖四強成績算不得丟人,但還是讓主帥貝肯鮑爾遭受了一些非議。1990年世界盃歐洲區外圍賽,聯邦德國再遇荷蘭。雙方主客場交鋒不分伯仲,卻讓德國人深陷泥沼。好在末戰巴斯勒終場前臨危救主,才讓聯邦德國隊有驚無險晉級世界盃決賽圈。

死戰脫險,西德國內非議四起。恰逢當時歐洲盛行四後衛體系,西德媒體一致認為要改變德國訓練已久的5-3-2陣形,需要往前場堆砌攻擊手。其理由有三:一是前場克林斯曼、裡德爾們年紀太小,嘴上沒毛辦事不牢;二是自由人奧根塔勒已33歲高齡,一代英雄只怕晚節不保;第三點,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這幾年聯邦德國隊的戰績並不太好,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就會應運而生。

在多次實驗之後,貝肯鮑爾終於確定了聯邦德國隊出征世界盃的大名單,“三駕馬車”的名字依然在列——毛頭小子克林斯曼作為球隊第一的鋒線殺手,自然有著幫助球隊轟炸城池的任務;馬特烏斯作為中場指揮官,他用不屈的鬥志和精彩的遠射一次次鼓舞著德意志人民們;而“三駕馬車”裡年紀最大的布雷默,則是球隊邊翼衛的不二人選。他進可突入敵方腹地形成助攻,退可用鋼鐵之軀抵禦外敵,當時甚至有球迷戲言“真正的男人,就是面對布雷默敢下底的球員”。聯邦德國由“三駕馬車”引領的前中後三條線,活力四射卻又殺氣騰騰,在嚴明的紀律下掩蓋的是一顆熾熱的鋼鐵雄心。

小組賽首戰南斯拉夫,西德隊一改往屆大賽慢熱的作風,一上來就放飛了自我。考慮到南斯拉夫隊當時被媒體成為“歐洲的巴西隊”,以短傳技術見長,貝肯鮑爾見狀放棄了體能可能出現問題的利特巴爾斯基與科勒,轉而派上絞肉機羅伊特。這一變招立竿見影,不出十分鐘,南斯拉夫人就被德國人搶的找不著北。在進入德國人的節奏後,馬特烏斯們化身為德國火箭隊,乒乒乓乓開始在禁區外進行三分大賽表演。賽後頒獎,“德國哈登”馬特烏斯腳感最準,上下半場各進一粒超難度“三分”;“德國保羅”布雷默獲得第二,雖然進的比馬特烏斯少,但他的進球為斜45度得分*,兜出的弧線美感十足。初出茅廬的克林斯曼本場比賽也有進球入賬,他用一記標誌性的頭球,向世界第一次展示了“金色轟炸機”的威力。一場4-1的大勝,德意志戰車就此轟鳴起步。

(*據賽後統計,此球算給了最後在球門裡碰到球的沃勒爾)

第二場比賽面對亞洲魚腩阿聯酋,西德隊上半場遭遇到了暴雨的洗禮。泥濘的草地阻礙了德國戰車前進的步伐,前45分鐘德國只取得2粒進球,甚至在下半場一開場還被阿聯酋隊反戈了一次——這粒進球讓阿聯酋隊員伊斯梅爾瞬間成為民族英雄,甚至回國後還領到勞斯萊斯汽車一輛。

被阿聯酋這種魚腩羞辱,聯邦德國隊氣不打一處來。他們將所有的技戰術都扔進了地中海,又一次玩起了三分大賽的表演——沒想到這正擊中了阿聯酋隊的命門。馬特烏斯、拜恩和沃勒爾在隨後的比賽裡先後建功,尤其是沃勒爾的最後一球,本身沒有進網,卻在幾個阿聯酋後衛身上連彈數次滾進球門。德國人這才明白亞洲人的足球水平是如此之差,早一點扔三分說不定連金靴獎都搞定了。只可惜留給德國人的時間著實不多,馬特烏斯們只好吞下5-1險勝阿聯酋隊的惡果。十二年後,德國人在又一次面對亞洲球隊時聽從了前輩們的教訓,一開場就狂命猛攻,最終取得了8分小勝沙特的成績。

最後一場比賽,已經提前出線的德國人心不在焉,與哥倫比亞人民玩起了“默契球”。一場平局,足以讓聯邦德國以小組第一的身份晉級淘汰賽。但當全部賽果出爐時,德國人笑不出來了。他們淘汰賽首輪的對手,正是老對手荷蘭隊,比賽地點還恰恰落位在“三駕馬車”最熟悉的米蘭城。與其說這是一場世界盃淘汰賽,不如說這是一場國家級別的“米蘭德比”。

這一次為了復仇荷蘭隊,聯邦德國三軍用命。上到貝肯鮑爾終於派上老油條利特巴爾斯基壓陣球隊後防,下到沃勒爾在場上推推搡搡,就不讓荷蘭球員舒舒服服地拿球。這一流氓招數果然奏效,上半場進行到23分鐘時,裡傑卡爾德用向沃勒爾吐口水的方式表達不滿,他吐了兩次,有一次吐中了沃勒爾蓬鬆的頭髮,後者向裁判申訴卻領到黃卡一張。心有不甘的沃勒爾決定用手球表達抗議,並再一次與裡傑卡爾德發生爭執。這一次,裁判沒能坐視不管,他兩邊各打100大板,將兩位刺頭雙雙驅逐出場。在二人走下球場時,轉播鏡頭清清楚楚記錄下了裡傑卡爾德第三次向沃勒爾吐口水的瞬間——這位三吐兩中,命中率67%的“神射手”,在這一天簡直是綠茵場的恥辱。

10人對10人,看起來似乎非常公平,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荷蘭損失更大——裡傑卡爾德對鬱金香進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荷蘭人久攻不下時,德國人抓住了反擊的機會。克林斯曼用靈敏的嗅覺,率先攻破了荷蘭隊大門。在比賽還剩6分鐘,布雷默又用標誌性的遠射幫助德國隊徹底鎖定勝局。這一次,“德國三駕馬車”終於戰勝了宿敵“荷蘭三劍客”,艱難地贏下了這場舉世矚目的“米蘭德比”。

1/4決賽面對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德國的表現並不好,僅憑藉馬特烏斯一粒點球艱難晉級四強。賽後,或許貝皇也感受到了球員的壓力,特批隊員們回國放假。因為他們半決賽的對手,是那屆盃賽表現最好的球隊之一,三獅軍團英格蘭隊。這是非本土作戰的英格蘭隊表現最好的一屆比賽,綠茵紳士萊因克爾與街頭痞子加斯科因,此二人在三獅軍團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結果無論遇到溫文爾雅的文弱書生,還是頭腦簡單的非洲硬漢,文武雙全的英格蘭隊總能化險為夷,一路挺進四強。

半決賽,解禁復出的沃勒爾為貝皇的進攻增加一顆砝碼,但只可惜沒一會兒此君便又回更衣室洗澡,這一次的罪魁禍首是傷病。在沃勒爾下場後,英格蘭人開始不斷地用犀利的射門訓練德國門將伊爾格納,讓德國人疲於應付防守,“三駕馬車”的進攻屬性自然也就無從激活。直到下半場,德國隊才抓住一次任意球機會,由布雷默打開僵局。這粒進球是如此精彩,以至於英格蘭門神希爾頓坐在球網內好久都沒回過神來。但好景不長,二十分鐘後,萊因克爾在西德隊禁區內以靜制動,僅用一次精準的停球就輕鬆拆掉了三名德國後衛組成的柏林牆,並將皮球送入網窩。

1-1,英格蘭人迎來了他們在淘汰賽的第三次加時賽。前兩次比賽中,獲勝的都是三獅軍團,這一次,他們也差點一擊致命。加時賽上半場最後時刻,比爾茲利的射門距離進球只差兩釐米,只可惜都靈的門柱不領情。30分鐘戰罷,雙方均無建樹,不得不通過殘酷的點球大戰決勝負。12碼輪盤賭是德國人最喜歡的決勝法,但英格蘭隊對此一直就是苦手。最終結果再一次印證了這一規律,德國人四罰四中,英國人卻有兩人罰丟。這一次笑到最後的,又是德國人。

又是世界盃決賽,這是馬特烏斯的第三次世界盃決賽了,而他的對手則是一生的冤家馬拉多納。這是四年前的決賽重演,聯邦德國與阿根廷又一次要為大力神杯短兵相接。藍白軍團在半決賽損兵折將,“砍大樹”戰術讓他們付出了4名球員停賽的代價,這其中就包括“風之子”卡尼吉亞,但阿根廷隊主教練比拉爾多依然對這樣的戰術執迷不悟。明眼人都能看出這場比賽雙方的實力差距,但羅馬的決賽依然很吊人胃口——無他,只因阿根廷隊有一位天使一般的惡魔,迭戈-馬拉多納。觀眾和球迷們都相信,只要球王健康,阿根廷隊就有無限可能。

比賽的進程如比拉爾多所期待的那樣,犯規戰術束縛住了“三駕馬車”的手腳,馬特烏斯的球鞋甚至都被踢斷了。但這遂了阿根廷隊的心願,直到比賽上半場比賽結束,雙方依然顆粒無收——阿根廷隊甚至只有來自任意球的一腳射門。無聊的比賽讓羅馬的球迷噓聲四起,但阿根廷人民並不在乎。藍白軍團依然幻想著能像之前幾場做到的那樣,依靠馬拉多納的一己之力解決戰鬥。即使比賽被拖進12碼決戰,他們也有撲點門神戈耶切亞鎮守龍門。

在這樣的戰術思想指導下,下半場阿根廷隊的犯規變本加厲。沒有隊友支援的馬拉多納陷入了德國人民的汪洋大海中,只有軟弱的裁判一次又一次地遷就使球王不至於沉入水底。但發現一次次口頭警告無效後,墨西哥籍主裁發怒了。下半場65分鐘,蒙松在一次兇狠的拼搶後,被主裁直接驅除出場,也成了世界盃決賽史上第一位被罰下的球員。從錄像上看,這次犯規並不嚴重,克林斯曼的“鯉魚打挺”倒是起到了欺騙裁判的目的。但結合全場比賽的場面來看,蒙松的下場僅僅只是時間問題。

83分鐘,在常規時間行將結束的時候,沃勒爾在禁區內再一次被阿根廷球員放倒。這一次,主裁判終於判罰了點球。這不是阿根廷球員願意看到的一幕,他們知道,一旦這球打進,對全場比賽僅一次射門的阿根廷隊意味著什麼。藍白軍團之前都在為一整場限制住“三駕馬車”的進攻火力而竊喜,但最關鍵的一次,命運女神還是沒有站在他們這一邊。馬拉多納一直在圍著裁判怒吼,他並不認為那次犯規可以構成點球。在足足兩分鐘的交涉後,球王無奈地搖了搖頭。一次次主導比賽的馬拉多納,這一次在裁判面前卻顯得如此渺小。

令人驚異的是,此前球隊的第一罰球手馬特烏斯選擇放棄這份機會,據小道消息稱,這個原因是他不太適應新的球鞋。在經過一番討論後,最後選擇站上點球點的是布雷默。鋼鐵戰士在那一刻在想什麼呢?對四年前決賽的復仇?最後一屆聯邦德國隊的冠軍?一切的擔心和憂慮,隨著布雷默射出的皮球煙消雲散。那是1990年世界盃的最經典鏡頭之一:雖然戈耶切亞又一次猜對了方向,但布雷默射出的點球角度極刁。皮球擦著阿根廷門神的指尖,帶著全德國人民的希望滾入球門,幫助西德隊取得領先!

當德塞蒂兩分鐘後領到第二張黃牌被罰下,阿根廷不得不已9人應戰時,所有人都知道,聯邦德國隊奪冠,只是時間問題了。

當最後的時間煎熬過去,德國球迷終於聽到了終場哨聲!克林斯曼、馬特烏斯、布雷默緊緊地擁抱在一起,“三駕馬車”在本屆世界盃中聯手打進10球,算是這屆沉悶的世界盃賽為數不多的亮點。馬特烏斯作為隊長高舉大力神杯,一半是作為冠軍的歡呼雀躍,一半是復仇馬拉多納的壯志雲酬。

而這一次作為失敗者的馬拉多納,像個孩子一樣在羅馬奧林匹克球場中心淚如雨下。球王至今依然認為,是裁判偷走了阿根廷隊的第三座大力神杯。他以賽後拒絕與時任國際足聯主席阿維蘭熱握手的行動,表達了他內心對FIFA的極度不滿。那一場比賽裁判的響哨是否有所偏頗,相信各方球迷都會有不同的見解。但四年之後,國際足聯對馬拉多納下達了世界盃歷史上對單個球員的最重一筆罰單,讓不少人看成是FIFA對馬拉多納的報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