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忆旧:应桂金老师印象丨尔雅斋

本期推荐“尔雅群”文友蟀歌先生的《应桂金老师印象》。文章言简意赅,作者回忆了五十年前的那些校园印象,娓娓道来,对一位穿大襟布衫的女先生“应桂金老师”充满敬意。而且,剧透下,作者长大后也成为一名令人尊敬的老师。

编语:云巛

苏州忆旧:应桂金老师印象丨尔雅斋

(后排右一穿大襟布衫的银发老人就是应桂金老师)

苏州忆旧:应桂金老师印象

我进附小时,语文、数学是班主任徐秀娟老师包班的,体育是汪树春老师,音乐是洪老师,图画也是徐老师教的。

那时的老师衣着差异不大,男老师中最多因为穿“小白鞋”(白田径鞋)可以区分出体育老师来,女老师则一色知识女性打扮,最多是对襟的中式袄,例如年纪稍大些的副校长金秀英和教导主任宋老师。但那时在学校常看见个穿大襟衣服的“好婆”,起先还以为是谁家奶奶还是外婆,却不料见她拎着小黑板进了教室。从老大哥们那里一打听,原来是图画课的应老师,而且不上低年级的。

哟,图画原来和体育、音乐一样专门有老师上的?从此我们就多留一点心了。有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常常拎一块大黑板,黑板上用图画钉按着纸,啥都看不见,后来其他年级的大哥哥告诉我们,这是图画老师。从办公室的值日老师表上看到,她叫应桂金。

应老师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她的神情打扮,她当时50多岁了,个子不高,灰白的头发梳得很整齐,用发叉夹着,总是笑眯眯地看着人(待人也真的非常和气);她身上一直都穿中式衣裳,很是素淡,只有天凉了才穿开司米毛衫,大襟衣服的腋下,永远塞着一块手帕,真一个“清爽”。

应老师给我的第二个印象是她的说话,到了4年级,应老师上我们课了。虽然已经革命了几个年头,一来老太太没有受到什么冲击,二来学校仍然开着美术课,也许是年级高了点,不再画苹果、梨子和萝卜了。第一课是画天安门城楼,她要我们先淡淡地画个框架,从下往上一层层地画。“先要稍许淡一点”,这是我印象最深的话,并不是在意它的意思,也不是因为它有点三官七白(偶杜撰的),而是诧异应老师的发音——“扫胥” [saosv],那话里的韵味,觉得很特别,现在看来是纯正的老松陵话(因为我们院子里只有一个老松陵、一个平望人,我们这些小屁孩生于斯、长于斯,算有点“地道”的了)。

应老师给我的第三个印象是她的仪态,平时我们常看到她和人打招呼、说话,总是笑容可掬,并且微微一弯腰。69年划学区就学,我到城里的中心小学(当时叫工农五七小学),在松陵广场上玩的多了(以前的活动范围主要是东门和公园),居然发现了应老师的具体住址,看她掏钥匙、开门的一举一动和她“回头”人家的一颦一笑,配上她的年龄、身份,那是多么的“得体”啊(尽在不言中了)。

苏州忆旧:应桂金老师印象丨尔雅斋

(中间银发长者为应桂金老师)

应老师和姐姐俩居老宅(三角井边、新马路口),均终身未嫁,后过继一女孩,是我附小同班。

应老师过世多年,但我常会想起她。

注:老照片由作者蟀歌提供。

苏州忆旧:应桂金老师印象丨尔雅斋

友情提示:

您的每一句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