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卸隊——一拖建設者的先驅


裝卸隊——一拖建設者的先驅

辦完退休最後一道手續,交了曾裝在貼身口袋裡幾十年的一拖工作證後,我站在一拖廠大門前的廣場上再次回望紅磚廠房、綠樹林蔭。聽不到履帶拖拉機裝配線上的機器轟鳴聲了,鍛造廠那巨型煅錘‘咣咣’的鍛擊聲似乎也減弱了。以往上班時間幾個廠大門前湧動的自行車流不見了,一輛輛電動車和小轎車魚貫而入。一拖的第二代員工正在陸續辦理退休手續,騎著電動車入廠的第三代員工那稚氣的臉上充滿自信和活力。望著入廠的人流我不禁感嘆:年輕人,你知道一拖建設初期有一群硬漢子組成的裝卸隊嗎?他們是一拖第一代員工的先驅,是他們用肩膀把一拖扛起來的,他們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蹟曾轟動全國,他們的代表赴京參加全國勞模大會受到毛主席接見,這些你們有所耳聞嗎?

一、拉家帶口住在廠北農村,趟水過河上下班,不講條件只講奉獻。 建廠初期,一拖建廠籌備組從開封搬運公司調來了200多人的裝卸隊負命先行來到了荒無人煙的澗河西——一拖建設工地。基建項目剛開始鑽孔探墓,廠區沒有圍牆更沒有宿舍。 運輸處裝卸隊就是這批先行者的單位名稱。這些人大多年齡在25——30歲之間,拉家帶口響應號召支援一拖建設。 由於還沒有家屬宿舍, 籌備組把200多名首批員工先安置在澗河北的附近村莊居住。 職工和家屬住在澗河北的村莊裡,附近澗河上沒有橋,每天上下班都要趟水過河。冬天河水結冰就踏冰過河,夏天河水氾濫時,趟著齊腰深的河水過河。怕夜裡趟河發生意外,上夜班的人天不黑就提前過河來到貨場等待接班。兩年以後家屬區蓋了宿舍,裝卸隊的人才陸續搬到五號街坊的職工家屬宿舍區居住。

三、 自己動手建宿舍,主人翁精神美名揚。 住在廠區南邊的家屬宿舍區,離學校、幼兒園及上海市場近了,生活方便多了。這樣的日子沒幾個月,他們又要離開這裡了。原來,廠領導裡考慮裝卸隊的員工住在廠南家屬區,距離工作現場太遠了,遇到突擊任務難以實現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工作要求。廠領導的意見是就在編組站旁邊居住,離鐵路貨運場近。可是編組站距離澗河很近,之間的狹窄地段是一片亂墳崗,廠裡也沒有在這裡蓋宿舍的計劃。這些漢子們聽說廠裡蓋房有困難,竟然摩拳擦掌喊出口號:沒有房子自己蓋,卸車任務不耽誤。他們雖然沒有文化但中間不乏泥瓦匠和木匠,每天卸完車他們就利用業餘時間來到蓋宿舍的現場,打地基、和灰、砌牆、做門窗。一年時間自己動手蓋了15棟平房,每棟八間。此事當時在全廠引起強烈反響,建廠初期困難很多,有等、靠、要的單位紛紛表示向裝卸隊學習。裝卸隊喬遷新居時,廠領導親自到場祝賀並表彰。

如今,曾虎虎生威的裝卸隊僅有七八個人還健在,但他們當年那響徹雲霄的勞動號子依然深刻地印在後輩的腦海裡,他們無私奉獻的工作精神正在被一拖第二代、第三代的員工所傳承,他們用肩膀扛起的一拖前程更加輝煌!

裝卸隊——一拖建設者的先驅

裝卸隊——一拖建設者的先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