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張垣」蘇蒙聯軍狼窩溝攻擊戰(上)

「烽火张垣」苏蒙联军狼窝沟攻击战(上)

烽 火 張 垣

張家口地處太行山、燕山和陰山山脈交匯處,是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連接蒙古高原地區與中原的唯一要塞,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張家口這座城市重要的經濟、軍事、文化地位。翻開張家口這座城市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戰爭史,一處處聲名遠揚的昔日戰場,一座座閱盡滄桑的要塞故壘,一段段氣若長虹的長城古垣,訴說著從上古民族融合到解放戰爭最後決戰期間50多場著名的戰事,承載著歷代前賢、愛國將領、仁人志士的豐功偉績。不忘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張垣方誌按公元紀年梳理了曾在張家口地區發生的重要戰事以及相關內容,以饗讀者。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在張家口這塊兵家必爭之地發生了許多重要戰役和事件。今天張垣方誌向大家推送蘇蒙聯軍狼窩溝攻擊戰,歡迎您在文章後與我們互動留言。

「烽火张垣」苏蒙联军狼窝沟攻击战(上)

蘇蒙聯軍狼窩溝攻擊戰

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路線指引下,八路軍、新四軍和廣大人民抗日武裝發動了大規模的夏季攻勢。1945年5-7月,八路軍、新四軍從各個根據地紛紛出擊,勝利收復大片國土,擴大瞭解放區,打通了許多解放區之間的聯繫,逐步形成了對日軍的包圍態勢,取得了軍事行動的主動權,進而實現了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的轉變,為抗日戰爭全面大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烽火张垣」苏蒙联军狼窝沟攻击战(上)

蘇蒙聯軍狼窩溝攻擊戰

「烽火张垣」苏蒙联军狼窝沟攻击战(上)

蘇蒙聯軍狼窩溝攻擊戰

按照蘇聯遠東軍總部的對日作戰部署,8月9日蘇聯紅軍後貝加爾方面軍和遠東第二方面軍共出動157萬餘名官兵,2萬餘門火炮,5000餘輛坦克,3000架飛機,500餘艘艦船,1500架海軍航空兵飛機,從蒙古人民共和國向東、從蘇聯濱海邊區向西、從黑龍江以北向南的600公里邊界,分三路實施對日本關東軍的大規模突襲。後貝加爾方面軍的任務是從蒙古人民共和國的東部向中國東北滿洲為主攻方向,配合主攻行動的有兩支輔助突擊部隊。由普列耶夫上將指揮的蘇蒙聯軍混合騎兵機械化集群為右翼輔助突擊隊,集結於蒙古的賽音山達至達裡甘嘎一線,向張家口方向實施“獨立的襲擊式戰役”。該部隊包括蒙古機械化第二十七團、第七裝甲旅和蘇聯第三十摩托車團、第三炮兵團共約萬餘人。

8月11日,蘇蒙聯軍騎兵機械化集群進入中國,然後兵分兩路,一路取道滂江,一路挺進蘇尼特右旗。取道滂江的部隊於13日佔領化德,14日進入張北縣城。挺進蘇尼特右旗的部隊南下經商都到達張北。蘇蒙聯軍以快速、迅猛的作戰,秋風掃落葉般地擊潰了沿途日偽軍及偽蒙疆騎兵。盤踞在張北縣城的日本獨立第二混成旅團警備中隊,被聯軍的強大炮火擊潰,撤逃至狼窩溝防線。(未完)

(文章摘選自《張家口軍事志》《張北縣誌》《張家口地方史》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