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95後大學生焦慮症候群——脫髮危機

最近有調查表明,今年90後的購物車裡最常見的是霸王防脫生髮液。90後提前進入了中年危機——禿頭成為了最大的困擾。而造成脫髮的主要原因,是壓力和焦慮。

90後到底有多苦呢?

我們剛出生就經歷了計劃生育,註定我們沒有弟弟妹妹;我們該結婚,但工資沒有奶粉貴的時候,二胎時代開始了...

每個90後都在在害怕,怕我們成長的速度趕不上物價飛漲的速度,所以我們必須拼命努力。

在無數個害怕的夜晚,焦慮,悄悄取代了強迫症、抑鬱症...登上年輕人第一殺手。

90的焦慮,大致有這幾種,而也正是這些不同的症候群,才是我們脫髮的真正原因。

故事:95後大學生焦慮症候群——脫髮危機

舉個栗子

“我想跟全世界拼命,卻總是被迫認命。”

  • 症候

絕大多數的大一新生無法接受,三個月前同樣是“高中生”,三個月後一場高考就把人畫出了三六九等。

對這類人來說,努力的意義在於縮小學歷的差距,他們往往缺少一定的經驗累積,但卻比誰都要上進,好像一天不背500個單詞,他們的未來就一事無成。

  • 舉個栗子

大一的大熊每天都很忙。忙著預習下個單元的單詞,忙著學習Pr.ae.ai.au.ps.lr...

作為高考失利的那一小撮兒人,比起同期考進211985的同學,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他的學歷,是他最大的短板。

最近他在琢磨著實習,俗話說,實踐出真知。

跑了很多家企業,投了無數份簡歷,人家一聽是三本,先撇撇嘴;再一聽是大一的,直接讓他回去等通知。忙碌的生活並沒有讓大熊覺得充實,反而讓他更加焦慮。

在收到第20個拒絕信以及無數的石沉大海後,他說:“我可能不適合這個行業。”

“畢業的時候我才知道,我不是天之驕子。”

故事:95後大學生焦慮症候群——脫髮危機

  • 症候

上完最後一節課,大四的應屆生被徹底推向了社會,宣告他們從大學下架。

一時之間,他們捧著熱乎乎的簡歷,用一種捨我其誰的心態,迫不及待的月入百萬,變身高富帥,迎娶白富美。

  • 舉個栗子

我認識的一個學長KK,從大一起,他就是年級裡的“大神”。最近剛剛結束大學所有課程,感慨之餘,他決定篩選一下自己接下來要去的單位。但真正開始整理offer,選擇入職的時候,他才發現,原來選擇太多,也成為了一種困擾。他的選擇大致分為:競爭激烈型,潛力不錯型,安穩平淡型。

雖然看起來都還可以,但無論他選擇哪一個,都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未來。

選擇的焦慮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後悔:我為什麼不像室友一樣打遊戲打四年,現在沒有選擇呢?

“我努力的意義就是不想回家繼承皇位。”

  • 症候

我們說現在煩惱的大部分都是錢可以解決的事,而錢能解決的事都不叫事。

所以我們說這類有錢人的焦慮大多是無病呻吟。但其實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 舉個栗子

KK他們班有一個永遠坐在前三排的同學阿頂,他們班人一直以為這麼不要命的努力,肯定是為了拿獎學金。有一次阿頂的媽媽開著奔馳來給他送橘子,室友才知道,原來他們家這麼有錢。

那他為什麼這麼努力呢?

大家猜測:可能因為他像腦殘電視劇裡演的一樣,不想回去繼承皇位吧。

事實也沒差多少。

不過不是皇位,是接管家裡的公司。

臨近畢業的阿頂開始焦慮,面對爸媽的“洗腦式”回家繼承公司,而他自己的事業剛剛起步...看看我們,最怕的就是比我有錢,還比我努力。

“夢想是做最舒服的大學生。”

  • 症候

這類人往往是最開始活的最舒坦的大學生,他們偶爾通宵泡吧開黑,偶爾戀愛解悶,但凡看到泡圖書館的,都會投之以鄙視,最大的努力就是通宵研究怎麼追到隔壁班的王二妞。

事實上這類人的焦慮往往出現在畢業時,平時太貪玩,到了畢業發現什麼都不會並且又沒有錢,而且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每天活在擔心自己能不能活過30歲的恐慌中。

  • 舉個栗子

“泡吧不?”

“去啊...不...不去了...還是去吧不然...”

“你到底去不去啊?”

這段對話每天都要發生十幾次,順子每天都要糾結十幾次。

大三的順子每天都很焦慮,從前他們一宿舍活的都很舒服,但上了大三下學期,宿舍突然只他剩一個人繼續浪了,其他人都去實習了。

順子說,這就像高中的朋友跟你說“我也沒複習”,然後考了99分還感嘆沒考好,給了順子一記暴擊。

他也準備開始找實習,但沒完全割捨玩,於是有了一天十幾次的糾結,這日子過得太不舒服了。

昨天順子終於鼓起勇氣出去吃了一頓火鍋,他捂著火辣辣的嘴說,一會兒泡吧去啊。

火鍋才是順子解決焦慮的良藥。

““90後年輕人,哪有沒個這病那病的,不酷。”

  • 症候

這類人的顯著特徵是,經常心理疾病生病。

日常都是“哎,最近好難過,懷疑自己得了抑鬱症。”

但其實他們根本沒有病,也不會去檢查身體,而什麼抑鬱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焦慮症,只是一些說出來更符合年輕人潮流的詞彙。

  • 舉個栗子

筱筱是學藝術的女同學。最近懷疑自己得了焦慮症,起因是曠課被老師掛上樂教務系統,她擔心了好幾天會為此影響平時分。

“你說我每天都想著這事,我是不是真得焦慮症了?”

“上個月你寫不出劇本說自己得了抑鬱症。”

“哎呀那不算,這回可能是真的。”

室友對她的每月一病已經習以為常。

筱筱的專業並不差,但她覺得學藝術的人必須心理得有點病才能學好,梵高就是最好的例子。

每次“犯病”的時候,筱筱都覺得,自己超酷的。

“優秀才是一種負擔。”

  • 症候

這類人最擅長給自己施壓,他們的終極目標,就是成為一臺“永動機”,24不停的運轉輸出。

但事情只要一多起來,就會積壓,然後他們就陷入焦慮。

  • 舉個栗子

趙胖是他們院學生會的主席,也是專業大神,還會彈鋼琴,還有一個表演系的女朋友。

大寫加粗的標準男神。

趙胖每天都很忙,用他自己的話說,累得像狗一樣。

即便如此,他還是常常陷入焦慮。

“要維持好每個角色真的太難了。”

有一次,第二天就要演出了,但燈卻突然壞了一個,趙胖原本打算彩排完去陪女朋友吃飯,卻忙到了深夜。

而這也是經常的事。

原本的計劃被完全打亂,趙胖因此陷入焦慮。

“我感覺自己的生活像電影《小王子》裡的那張被排滿的日程表,精確到每分每秒。”

今年末學生會換屆,他終於可以閒下來“養老”,但他沒有閒著,又忙別的去了。

最後

焦慮只是這個年齡層一定會經歷的心理過程,畢竟,我們出了大學,就成為大人了。

故事:95後大學生焦慮症候群——脫髮危機

你為何而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