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義劉星:黑白誰能用入玄

摘自:新浪博客@三峽劉星的博客

三百精英織錦繡,聖賢到此應低頭。歷經劫難終無悔,人生如棋說風流。——三峽劉星

儘管是老生常談,儘管是人人皆知,可是我們不能迴避這兩個詞彙“人生如棋,棋如人生”,在棋局和人生的類比中,我們棋迷從生活的感知中還是有不同的解讀,事實上“這一局棋”不會很漫長,在當代競技體育和快節奏的時代,快棋制的產生成為一種文化傳播和體育競技的必然的趨勢。

我們對這些詞彙似乎又發現更新的內涵,——假如從圍棋的哲學的思想的角度看社會論人生或者從社會的人生的角度看棋局。

俠義劉星:黑白誰能用入玄

記得前不久我和一個北京的文友交流,有過這樣的一段對話,很有意思。

金中曰說:“外行看棋屬於遊戲,內行看棋屬於博弈。(呵呵,不 知這樣理解是否妥當?)但是這些棋藝因為很多文化人的參與就熱鬧了起來。作為門外漢的我讀文後,感覺那是一種別樣風情,那種風情對不懂棋藝的人來說,是有些神秘。但是不論如何,棋與文相連,甚至與娛樂相連,就顯得更接近生活了吧。”

當時我是這樣回覆的:我更多的感動來自你認真的閱讀三峽劉星的博文,你的體會很真實,很誠懇。圍棋本來就是一種遊戲,只不過在中華文化的氛圍中圍棋的特殊性讓圍棋的遊戲帶上了更多了華夏文化的烙印——神秘化、貴族化、情趣化、哲理化。鑑於中國本土沒有正宗的哲學定義,而我們的文化思想卻從來不缺少對世界的哲理和思辨。而通過琴棋書畫等為代表的華夏文化生活,我們的前輩憑藉這些道具,探索和思考生活的本真。

而這些探索包括這樣一種遊戲,那就是圍棋。所以,圍棋就不單單是遊戲的娛樂方式,自內是遊戲的探索,這種探索歷經數千年的探索僅僅見識了這種遊戲的深奧,自外是思想的探索,這種探索從世事如棋、人生如棋這些成語中我們大抵可以看見端的。

就圍棋而言,我們的祖先給我們零零星星的下了一盤棋,這盤棋到如今僅僅是一個簡短的佈局,這樣的棋局文化還在長考中,儘管用了5000年的時光……需要探索的東西太多太深邃太無止境也……

中國的儒釋道思想無疑對圍棋的影響力很大,最典型的要算是對日本圍棋文化思想的影響力;反過來,這種“棋道和禪道”的文化對圍棋的貢獻是什麼呢?至少吳清源就是一個深有成就的得道覺悟者。

奇妙的是當代中國棋聖聶衛平卻不這樣以為,棋聖聶衛平在博客上公開宣稱:“圍棋和什麼儒、釋、道啊,三十六計啊,各種各樣的哲學,沒關係!圍棋它只是一項深奧的智力遊戲而已,對開發智力有益。”

作為遊戲,所以我說:“遊戲本來就是對自己的挑戰,他的永恆的對手永遠只有一個,那就是他自己。”

挑戰自己也好,超越自我也好,飛得更高也好,已經早已不僅僅是遊戲可以容納得了的了。所以,我還是努力用自己的方式看待我們這個世界,期待用禪道的精髓,而非儒的格言出入我們用文字描繪的這個瑰麗的世界。當我們透過歷史的迷霧看那些渲染的棋壇典故和傳說的時候,我們發現,圍棋的遊戲從來不僅僅是遊戲。這是因為圍棋和代表華夏智慧的“儒釋道”已經水乳交融了。誰能分得清呢?

日本的小說《名人》和動漫《棋魂》對世界圍棋文化的傳播影響力是十分巨大的,作為一個泱泱大國的中國,除開聶旋風圍棋文化的政治影響之外,因為“擂臺賽”的圍棋傳播和影響其宣傳效果,已經開始在中國圍棋文化開花乃至結果。對比中,我們饒有興趣的發現,這三個典型的圍棋文化樣板他們對圍棋的普及和深入的作用是巨大當代。可是,很顯然前者更文化更詩性更哲學,中者更形象更生動更直觀更有趣,而後者對圍棋文化的影響力顯然是很政治。

統觀上世紀的中國圍棋,也許我們最不能忘記的兩個圍棋職業高手就是吳清源和聶衛平了。

前者是因為圍棋本身圍棋體現的那種中國圍棋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恰恰最忽視的就是政治、民族、留下千古的疑惑讓愛國者耿耿有懷、(部分)中國人十分糾結;——用形象化的比喻恰恰是“人生如棋”一樣的那樣的耐人尋味,他就站在棋壇的至高點,成就棋壇最瑰麗的風景——歎為觀止又餘味無窮。

前幾年我在和一個朋友談田壯壯的電影《吳清源》是這樣解讀的:“握手朋友。你的思考很尖銳,只有吳清源的圍棋地位已然定位,吳清源過去的歷史該如何評說?至今眾說紛紜也。至於吳清源腦子裡想什麼,心裡想什麼,也許電影會給我們一個模式解讀,至少比較接近真實的當代健在活的棋聖。而中的精神,其超越一切的和諧理念也許本來就超越圍棋,也超越國界,更超越狹隘的民族視野。能夠從遊戲裡感悟到凌駕於短淺的“人生如棋、世事如棋”的認識本來就是天才。而第五代導演田壯壯之所以成為一個另類,不僅僅是 因為電影,也不僅僅是藝術。也許唯有迴歸對藝術的超然,我們才有可能讀懂藝術本身。”

或許“黑白誰能用入玄?千回生死體方圓。”張允的《詠棋子贈弈僧》的預言成為永遠的話題。

俠義劉星:黑白誰能用入玄

而聶衛平之所以成就圍棋的歷史,恰好是憑藉一己之力,是適時是時機是棋運和棋力的火山勃發,是中國開始醒來並且崛起的一份宣言書——用形象化的比喻正好是“棋如人生”那樣的註釋——轟轟烈烈的帶有局部性輝煌的涅槃——而這種涅槃播下的種子就是在中國喚醒的對圍棋的重新認識、定位、普及和提高的發軔之火種。

臨了,還是用三峽牌打油詩一首詠歎、詠歎——

三百精英織錦繡,聖賢到此應低頭。

歷經劫難終無悔,人生如棋說風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