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濱區上峪鄉白龍廟村:古老村莊的再次起航

淇濱區上峪鄉白龍廟村:古老村莊的再次起航

街道

淇濱區上峪鄉白龍廟村:古老村莊的再次起航

古戲樓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位於淇濱區上峪鄉西部、淇河之濱的白龍廟村,因村北的白龍廟而得名,相傳這裡是白龍沐浴之地,村裡至今流傳著不少關於白龍的傳說。這個不足200人的小村莊,集秀美的自然景觀和古樸的人文遺址於一體,這裡有洞中有洞、深邃曲折的白龍洞,有飛珠濺玉的白龍廟瀑布,有第四紀冰川形成的冰臼群,更有距今約600年的古戲樓……

白龍王傳說引人入勝

說起白龍廟村,就不得不提白龍廟。白龍廟位於該村的最高處,南瞰村莊,北臨淇河。沿著臺階拾級而上,就可以看到山門上的4個大字“白龍神廟”。

看守白龍廟20多年的馬振華介紹,過去,方圓百里的百姓都到這裡祈天降雨。大殿之上至今懸掛著光緒皇帝御賜的“年歲有得”匾額。

白龍廟正式名稱叫威惠龍王廟。《湯陰縣誌》記載:“柏尖山威惠龍王廟在縣西四十五里鹿樓社,永樂十四年主簿李元創廟於龍潭之南,成化五年知縣尚璣重修立碑。”由此可知白龍廟創建時間可追溯至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距今已有600年的歷史。院內至今留有明清時期重修威惠龍王廟的碑記,因年代久遠,一些碑文已經變得模糊不清。

白龍廟內最好的建築是拜殿,黃色的琉璃瓦,依舊色彩豔麗的橫樑彩繪以及下方刻有八仙、花鳥、鳳凰等人物花鳥的鏤空彩繪木雕,讓整個大殿顯得異常華美。大殿內供奉著白龍王的神像,北側牆面上的壁畫,描繪的是有關白龍王的各種傳說。

“村裡有關白龍王的傳說很多,一天也講不完。”馬振華說,“其實不論哪個傳說,都表達了人們對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期盼。”

600年絃歌不斷的古戲樓

白龍廟的山門對面是一座古戲樓,與白龍廟的歷史一樣久遠。戲樓臺基高1.33米,為青石所徹,通面寬6.2米,進深8.6米。分前後臺,前臺為捲棚頂,後臺為硬山頂,兩頂相連,前後相通,互相勾連。

戲樓前臺的簷下有4根青石方柱,上面刻有兩副對聯: 世務總空何必以虛為實”“人情無定不妨借假作真”;“盍往觀乎父老閒來消白晝”“亦既見上兒拿歸去話黃昏”。據村民講,古戲樓這4根柱子都是從4公里外的老望巖抬來的,因為那裡的石頭好刻字,現在老望巖還留有采石坑。

這座古老的戲樓,至今仍不斷上演著各類戲劇,只不過因為戲臺面積較小,同時古戲樓需要保護,現在演員們是在古戲樓東側的空地上唱戲。

白龍廟和古戲樓至今能夠完好留存,離不開村民的保護。馬振華說,早在1992年,原郊區人民政府就將古戲樓列為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王的“洗臉盆”——冰臼

從白龍廟村村北下去,就是淇河河道。一條大壩橫亙在河道中央,這座修建於1967年的大壩,將淇河分為兩截兒。

“我們小時候經常來這裡玩兒,這些石坑裡面東西很多,有魚還有老鱉。有時候一次就可以捉到好幾只老鱉,大的有四五斤重。”馬建亭說。

這些承載著村民童年回憶的石坑,在2005年有了新的名字。當年,淇河生態保護與開發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看到這些石坑後,認為有可能是冰臼。後經我國研究冰臼的權威專家、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韓林教授認定,淇河河床中央的這些石坑、石洞就是冰臼,是距今二三百萬年的第四紀早期古冰川作用形成的冰川遺蹟。

市淇河生態保護與開發辦公室副主任李獻忠說,白龍廟河段冰臼群,是我國首次在灰巖中發現的冰臼群。它的面積達6400平方米,規模大、類型全,且保存良好,在古氣候、古地質演化史上具有全球和區域對比意義,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白龍廟村再度揚帆起航

白龍廟村的建築群形狀像只船:兩個尖頭延伸到山坡上,三面環山,中間寬闊的部分是村莊的主體,大部分是石頭砌的古色古香的民居,多為明清時所建;村中有一棟20多米高的石頭樓,在周圍三四米高的平房中格外顯眼。村民們說,村子是按船的形狀建造的,又尖又高的兩頭是船頭船尾,三面環山是船舷,那個高樓就是船的桅杆。

“村子是啥時候建的,沒人說得清。聽老輩人說,俺村原來叫石嘴村。”馬振華說,至於為什麼把村子建成船的形狀,可能與古時這裡航運比較發達有關。古時的淇河水量很大,白龍廟村水路交通便利,是有名的碼頭,淇河岸邊的數十塊巨石上,至今還可以找到古時固定船隻用的石孔。

《三國志》記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春正月,濟河,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自此,淇河水在現在的浚縣新鎮鎮前枋城村附近注入衛河。隋朝時期,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衛河成為永濟渠的一部分,白龍廟村附近的桑、竹、弓、紙、瓷等特產可以通過運河抵達京津。

隨著淇河水量變小,白龍廟村繁華不再,一些村民陷入貧困。這幾年,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推進,白龍廟村被列入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市裡專門從市旅遊局抽調幹部到該村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幫助村裡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發展旅遊業,這個省級貧困村正悄然發生著變化:村中的土路硬化成了水泥、石板路,村裡有了保潔員,有了垃圾轉運車……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善,鄉村旅遊環境得到提升,來村裡旅遊的人越來越多,村裡的農家樂生意紅火。

這兩年,淇濱區按照“文化+旅遊+扶貧”的脫貧思路,積極推進沿淇美麗鄉村示範帶建設,開工建設了總投資5億元的桑園小鎮扶貧項目,輻射帶動白龍廟村、紙坊村、竹園村、南山村旅遊業發展。白龍廟村抓住機遇積極籌建旅遊公司。“旅遊公司計劃按季度向貧困戶分紅,上個季度貧困戶每戶分到了300元。我們村的改造工程也在火熱進行中,將逐步發展成集觀光休閒、文化民俗、餐飲住宿於一體的鄉村旅遊目的地。”馬新文說。

“我們村計劃到2018年全部脫貧。”馬新文說,“節假日來這裡旅遊的人特別多,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期,大概有3萬人次來我們村旅遊。”(來源鶴壁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