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LOVE」淇縣橋盟 七裡堡杜氏家訓族規及善行故事

杜氏家訓

忠孝為先 耕讀為本

為善行好 遵守綱紀

和睦四鄰 敬親宗族

誠信忠厚 謙遜恭讓

日子細算 宜室宜家

杜氏族規

一戒奸惡邪盜 二戒吸毒賭博

三戒以強凌弱 四戒奸詐坑人

五戒懶散揮霍 六戒損人利己

七戒邋遢粗野 八戒空談自詡

九誡無所作為 十誡忘祖棄根

七里堡杜氏明初由山西洪洞遷入,數百年來,恪守祖訓,誠信忠厚,以善為先,扶困濟危,載譽鄉里。家族善行故事,至今流傳。

成人之美

杜大臣,字君弼,生於康熙三十二年,卒於乾隆六年。杜大臣生性好爽,好義樂施。本村有窮人王士徵郭林二家,時值隆冬,兩家大小男女十餘口均染瘟症,家中無糧餬口,嗷嗷待斃,親鄰不肯過問。他惻然動念,每日送給兩姓米麵,還送給治病買藥錢。擔心他們不測,讓家人經常去看望,只到他們全家病癒。雍正九年,杜大臣用八兩銀子,買長垣翟姓之女為婢,簽了契約,並不知道她已訂婚約。乾隆五年十月,翟姓同婢女的丈夫忽然來到七里堡村,懇求完婚。他經過詳細瞭解,情況屬實,很爽快地收回契約,銀兩也不再追要,允許其擇日完配,成為夫妻。此事傳開,鄉里讚不絕口,官府褒揚他的善行,大中丞頒發給他“心存任卹”匾額,事蹟載於中州《彰善錄》及《衛郡通志》。

“心存任卹”匾額。匾額長1.9米,高0.69米,厚0.05米,黑底色,上題“心存任恤”4個大字,字為陽刻,金黃色,行楷體,莊雅大氣。匾額右署“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巡撫河南等處地方兼提督銜節制全省宣務兼河道加五級記錄五次雅 為”44個小字,左邊有“武生杜大臣立 乾隆六年三月榖旦”14個小字,陽刻,亦為行楷體,金色,其中“為武生”3個字硃色。匾額正中上方有一枚長方形硃色印章,高10釐米,寬5釐米。印章右半部分為篆體漢文,左半部分為滿文。整塊匾額字跡清晰依舊,黑漆油光發亮,木質無開裂無蟲蛀,歷經三百年人世滄桑,完好無損。

與人方便

七里堡村西有史莊村,村小人窮,舉村到杜家打麥場取麥秸,帶回家鋪床、鋪雞窩、燒火做飯。時間一長,麥秸垛底部被掏空,一天大風,麥秸垛被刮翻,鬆散的麥秸四處飄落。杜家把史莊村民召集到打麥場,村民以為要處罰他們,個個嚇得不敢吱聲。杜家說,不要怕,麥秸就是讓用的,只是麥秸垛翻了,風把麥秸吹跑了,想用也用不了。大家動動手,把麥秸攢到一起,重新垛好了,以後想用還能用。大夥一聽,放下心來,一起動手,把麥秸重新垛好。之後,村民需要麥秸,就像自家的麥秸一樣隨便取,直到把麥秸用完。

七里堡村東頭緊臨官道,杜家的打麥場就在官道旁邊,場裡堆積著大垛豆秸。豆秸垛一邊,杜家總是放著幾把抓鉤。放抓鉤幹啥,豆秸垛得結實,用手根本扯不下豆秸,只有用抓鉤才能鉤下。原來,官道上人來人往,一些窮苦人,夜晚無錢住店,就蜷曲在豆秸垛邊過夜。有了抓鉤,他們就可以輕易地取下豆秸,鋪到身下是墊子,又鬆軟又暖和,躺在上面能舒舒服服睡上一夜,解乏解困;點燃了,則能取暖燒水烤食物,吃口熱乎東西。豆秸垛邊放抓鉤,一放就是好多年,成為行路露宿者的驛站。

「鶴壁LOVE」淇縣橋盟 七里堡杜氏家訓族規及善行故事

放人生路

某年秋天,莊稼即將成熟,杜家人僱了護秋隊,卻不斷有莊稼被偷。一天傍晚,杜家人到田裡轉悠,走到莊北地,忽然看見一堆高粱穗移動過來,大吃一驚,心想,高粱穗怎麼會走動,見鬼了。壯膽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個人扛著一大捆高粱穗,由於捆太大,整個人壓在高粱穗下,在遠處看,只看見高粱穗,看不見人。杜家人問,誰呀?只聽咚的一聲,高粱穗捆跌落,露出一個人來。他噗通跪在杜家面前,杜家人一看,竟是自家僱的護秋的。他沒有發火,將護秋的從地上拉起來,說,凡事都有個理,你為啥偷,你家沒有吃的,老婆孩子餓肚子;我為啥不偷,我家都飽饃飽飯的,不餓肚子。沒事,把高粱扛回去,讓全家吃頓飽飯。護秋的氣散腿軟,怎麼也扛不起高粱穗捆,杜家人搭手把高粱穗捆扶到他肩頭上,幫他送回家。據說,護秋的把高粱穗晾乾,打了六鬥高粱,可見高粱穗捆有多大。

萬人傘

老五施粥

光緒三年,春雨連綿,到麥收後,卻天旱不雨,秋苗難以播種,秋糧無收,再加上土匪橫行,百姓生活難繼。光緒四年,年景更壞,春季長,糧價上漲厲害,小米一斗一千二百錢(銅錢)、小麥一斗一千錢、綠豆一斗九百錢、蕎麥一斗七百錢,樹上葉子被摘完吃光,餓瘋了人就吃觀音土和蒺藜面充飢。

七里堡村富戶杜廷燾,兄弟中排行老五,人稱“老五”,目睹饑荒慘狀,大發慈悲,在莊東頭官道旁支起幾口大鍋,熬粥施捨,前來用粥的饑民成群結隊。有時人多粥少不夠吃,他加水燒鍋繼續熬粥,直至人們都能吃到熱粥為止。長時間施粥,用掉大量糧食,家中存糧告罄,他不惜高價買糧,繼續熬粥施粥。為節省糧食,家人每餐稀粥薄飯。因老五好心施粥,使得眾鄉鄰度過饑荒,保全性命。老五大路邊支大鍋施粥的故事,至今流傳。

過年饃

民國某年,臘月二十九,七里堡一杜姓村民扛起糞籮頭到村西京漢鐵路邊轉悠,忽然看見一黑瘦中年人,穿一件土黃色的破襖,扛著一隻風箱,匆匆低頭前行。杜姓村民覺得蹊蹺,就迎上去問情況,中年人苦笑說,過不去年,去縣城賣風箱。杜姓村民一聽,隨即說,風箱我要了,給我扛回家。中年人扛著風箱來到杜姓村民家,杜姓村民把蒸好的過年饃裝了半布袋,對中年人說,把這些饃帶走,風箱也扛回去,我現在錢不湊手,等有錢了,我拿上錢去你家取風箱。中年人明白了杜姓村民的好意,感激涕零。

愛子之殤

杜堯城,號老國。他有一個七八歲的兒子,聰明可愛,全家視若掌上明珠,異常疼愛。家裡僱本村一個袁姓村民種地,一天,袁姓村民的孩子到老國家與他的兒子玩耍,看到牆上掛了一支漢陽造長槍(當時,為了防匪防盜,大戶人家都備有槍支彈藥),覺得好玩,就把槍從牆頭上摘下來,槍口對著老國的兒子,扣動了扳機。不料想槍裡裝有子彈,只聽啪的一聲,槍響了,孩子中彈身亡。人命關天,何況是東家的寶貝兒子,袁姓村民自知闖下大禍,嚇得舉家外逃。之後,託中間人捎話給老國,要命償命,要錢賠錢。老國忍著喪子之痛,說,兩家沒冤沒仇的,就算有仇,我借給他十個膽,他也不敢把我的兒子打死。要說賠,他有多少命多少錢能賠活我兒子?算了,命不要,錢也不要,小孩兒家,玩的,兒子死了,算他命短,我自認倒黴,事情到這為止,誰也不要再提了,他想回家就回家,想給我種地我還用他。天大的事就這樣了結了。

「鶴壁LOVE」淇縣橋盟 七里堡杜氏家訓族規及善行故事

七里堡的席面---實在

七里堡村流傳著一個典故:“七里堡的席面---實在”。說的是民國某年,七里堡村杜家為父親舉辦三週年。那時席上的肉,叫“肉蓋頂”,即下面是粉條皮渣白菜,到了碗口沿,虛虛晃晃覆蓋幾片薄肉。而杜家是實打實的,從碗底到碗口不見一根菜,純肉,而且方肉巴掌大,條肉拃把長,全部用藍邊大盆碗裝,頂上冒尖,為了防止肉散落,使用竹籤固定。客人用筷子夾起肉塊,一口下去咬不到邊,嘴角嘩嘩淌油。之後,就形成了一個規矩,村裡不管誰家辦紅白事,家裡窮也好,富也罷,席面上的肉菜絕不含糊,大盤大碗,實實在在。(來源網絡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