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這些知名勞模 第三位:“我不要當幹部、不要房子”

昨天3月5日,是個不平凡的日子!

說說這些知名勞模 第三位:“我不要當幹部、不要房子”

首先,昨天是偉大的周恩來總理誕辰120年紀念日(緬懷

說說這些知名勞模 第三位:“我不要當幹部、不要房子”

1835年3月5日,美國人薩繆爾·柯爾特左輪手槍

說說這些知名勞模 第三位:“我不要當幹部、不要房子”

1908年3月5日,上海公共租界完成中國首次城市通電車

說說這些知名勞模 第三位:“我不要當幹部、不要房子”

1949年3月5日,LVMH創始人伯納德·阿諾特出生

說說這些知名勞模 第三位:“我不要當幹部、不要房子”

1953年3月5日,前蘇聯政治家人斯大林去世

說說這些知名勞模 第三位:“我不要當幹部、不要房子”

1955年3月5日,貓王首次登上電視的紀念日

說說這些知名勞模 第三位:“我不要當幹部、不要房子”

1963年3月5日,毛澤東為犧牲的雷鋒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

自此,每年3月5日為“學習雷鋒日”!

說說這些知名勞模 第三位:“我不要當幹部、不要房子”

為人民服務不僅是雷鋒精神

同時也是勞模精神

可以說

勞模就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活雷鋒

那麼就來說說幾位全國知名的勞模

儂還記得他們伐?

抓鬥大王——包起帆

說說這些知名勞模 第三位:“我不要當幹部、不要房子”

對於現在的許多90後甚至是80後來說,這個名字估計是相當陌生的。他學歷不高,最初僅有初中文憑。他出身平凡,最初為碼頭裝卸工。然而,就是這麼一位當年普普通通的碼頭工人,憑著刻苦鑽研,發明了中國港口史上第一隻裝卸木材的抓鬥,成為了“抓鬥大王”、全國勞模。

說說這些知名勞模 第三位:“我不要當幹部、不要房子”

1968年11月,年僅17歲的包起帆進入上海港白蓮涇碼頭做裝卸工。早年,在碼頭做裝卸工作是相當危險的。工人用鋼絲繩將每根重達幾百斤、圓滾滾、很難固定住木材捆綁好,然後再由起吊機吊起。在此過程中,這種傳統陳舊的操作模式給工人們的生命帶來了安全隱患。根據包起帆回憶,從他1968年進公司到1981年,碼頭上因裝卸木受傷的工人有546人次,而死亡的多達11人!

說說這些知名勞模 第三位:“我不要當幹部、不要房子”

包起帆看在眼裡,痛在心裡。為了避免悲劇頻繁發生,他開始鑽研如何有效安全地在碼頭上裝卸木材。起早貪黑是常有的事,連續四五日不回家待在單位裡也不少。終於,在1981年10月,中國港口史上第一隻裝卸木材的抓鬥誕生了!幾百斤的巨木在包起帆的抓鬥中如同小雞一般被輕易抓起。那一年,包起帆第一次被評為上海市勞模,“抓鬥大王”的美譽從此名滿天下。從1981年到1997年,包起帆連續8次榮獲上海市勞動模範稱號,1989、1995、2000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說說這些知名勞模 第三位:“我不要當幹部、不要房子”

周振天是南浦港務公司一名因工受傷的職員,他家中珍藏了一本簿子,上面記錄了自1984年1月27日以來包起帆給他寄的每一捐款,第一筆是10元。要知道,那個年代人均月工資只有幾十元。

說說這些知名勞模 第三位:“我不要當幹部、不要房子”

2016年,包起帆創新之路展示館在其母校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正式對外免費開放。該館位於學校金海路校區核心區域,主體為一幢三層圓形大樓,總建築面積兩千多平方米。展示館共分7個大廳,以大量實物和原始資料為主要內容,輔以現代化的聲光電技術和圖片、視頻、雕塑、油畫等表現形式,真實而生動地展示了包起帆數十年的創新曆程、創新成果以及背後所包蘊的責任意識、工匠精神和家國情懷。

辛苦我一人 方便千萬家——徐虎

說說這些知名勞模 第三位:“我不要當幹部、不要房子”

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的徐虎,幼年家境並不寬裕。父親是工人,母親是菜農。雖然家世不顯赫,但是父母對於徐虎的教育卻從不敢馬虎,經常教導他不要忘了黨和政府的關懷。在靠助學金唸書畢業後,徐虎進入了上海市普陀區中山北路房管所,職業是水電維修工。

“身有一技之長,不怕家中斷糧”,良好的家庭教育讓徐虎懂得感恩。雖然水電工的活比一般工作要來得更加辛苦,但徐虎總是記得父親說過的“阿拉是普通工人出身,幹一行就要幹好一行”。

說說這些知名勞模 第三位:“我不要當幹部、不要房子”

徐虎第一次上居民家中解決馬桶堵塞問題時,就遇上了大麻煩。居民衛生間裡一地亂象,汙物和草紙浸泡在汙水中,空氣中瀰漫著難以接受的氣味。

說說這些知名勞模 第三位:“我不要當幹部、不要房子”

說起徐虎,就不得不提到他那“三隻箱子”。1985年,徐虎在其管轄的普陀區石泉和中山等地掛出了三隻箱子,專門供居民夜間水電保修。上面還用紅漆赫然寫著“凡附近居民遇到夜間水電急修,請寫清地址,將紙條投入箱內,本人將願意為您提供服務。落款:水電工徐虎。”

這三隻箱子一經掛出,立馬引來質疑聲“夜間急修?”、“免費上門?”……人們似乎不太相信身邊有這麼一個活雷鋒的存在。然而,在之後的十多年裡,徐虎用實際行動打消了居民同志們的疑慮。無論颳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無論週末假日,還是春節除夕,每天7點徐虎總是來到箱子前,履行他的承諾。

下面再介紹幾則徐虎為人民服務的故事

說說這些知名勞模 第三位:“我不要當幹部、不要房子”

石泉幼兒園有一次廁所管道堵塞,整個幼兒園臭氣熏天。這時,幼兒園的阿姨們想到了徐虎。徐虎帶著兩位同事趕來,連夜將這個問題解決。雖然弄得滿身滿頭的汙水汙物,但徐虎和同事們絲毫沒怨言。最後還謝絕了阿姨們的招待,匆匆離去。

說說這些知名勞模 第三位:“我不要當幹部、不要房子”

徐虎管轄區內有一戶特殊家庭,家中四人均為殘疾人士。某年夏天,徐虎得知這戶人家要裝吊扇,便主動上門排線、鑽孔,忙的滿頭大汗將電扇裝好。與石泉路幼兒園的阿姨們一樣,主人想挽留徐虎招待他吃飯,徐虎一如既往地謝絕離去。

說說這些知名勞模 第三位:“我不要當幹部、不要房子”

有一次,徐虎一晚上收到5張報修單。從第四戶居民家出來時,已經是晚上10點多了。徐虎想,剩下的那戶居民一定還在等待,不能失信。他拖著疲倦的身子,趕到第五戶人家。遠遠地就聽到吵鬧聲。原來,樓層中間的汙水總管堵塞了,樓上不知情的居民繼續用水,樓下居民家已是“水漫金山”。於是,互相指責、埋怨。徐虎二話沒說,立即設法疏通了汙水總管。居民們“停戰”了,情緒也平靜了。他們對徐虎說:“沒想到這麼晚了你還來,真是多虧了你。”

說說這些知名勞模 第三位:“我不要當幹部、不要房子”

十餘年來,徐虎在平凡的崗位上無償奉獻了7000多個小時。每晚19點的開箱為人名服務的行為,讓他得到了“晚上19點鐘的太陽”的美譽。1986年、1988年兩次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1989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五次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1996年被評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1997年作為黨員代表出席十五大。2009年9月,在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之際,徐虎同志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和“時代領跑者——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具有影響的勞動模範”,並赴京出席了“雙百”人物座談會、頒獎典禮和國慶閱兵。

小扁擔精神——楊懷遠

說說這些知名勞模 第三位:“我不要當幹部、不要房子”

參過軍,辭去政委職務,卻只要一根小扁擔,為人民義務當了38年挑夫。全國“雙百”人物楊懷遠以雷鋒為榜樣甘當人民的“挑夫”,自備120多種方便旅客的用具,肩挑小扁擔,穿梭於旅客之中。

說說這些知名勞模 第三位:“我不要當幹部、不要房子”

楊懷遠出生在安徽廬江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年幼時父親便離世。小楊懷遠從小就過著悽苦的生活,還曾討過飯,童年的不幸遭遇因解放而逐漸好轉。上世紀60年代,楊懷遠到了“民主5號輪”從服務員做到副政委再做到政委。然而,楊懷遠卻辭去了職務,專心為人民挑擔。這又是為何呢?

說說這些知名勞模 第三位:“我不要當幹部、不要房子”

關於為何要挑扁擔,楊懷遠曾這樣解釋過,因為當時他所在的輪船上有很大一部分的客人是老年人,扁擔可以幫到他們。此外,停靠的港口離出口很遠,途中還有上天橋,扁擔可以幫到客人。

說說這些知名勞模 第三位:“我不要當幹部、不要房子”

80年代,楊懷遠經常跑香港和廣州一帶。由於氣候原因,那裡經常會下雨。楊懷遠就自掏腰包,15年間買了600餘把雨傘給坐船的乘客。由於是免費挑擔沒有收入來源,楊懷遠買傘的錢全由撿垃圾賣所得。楊懷遠給自己定了“三個不要”:不要當幹部,不要任何小費,不要房子不要補貼。說句實在話,這三個不要與當下主流的價值觀是完全背離的。或許是因為幼師不幸的遭遇,才使得楊懷遠有著這麼一種的同理心吧。

說說這些知名勞模 第三位:“我不要當幹部、不要房子”

80年代,楊懷遠層楊懷遠在1985年、1989年全國勞動模範。被評為全國“雙百”英雄——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還獲得時代領跑者——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具影響的勞動模範。

說說這些知名勞模 第三位:“我不要當幹部、不要房子”

楊懷遠為人民服務不僅體現在挑擔上,為了幫旅客排憂解難,獨創一套語言服務和心理服務學,用日記積累了3000餘首服務詩歌、順口溜,還把服務經驗寫成40餘萬字的《講點服務學》。

看了上面三位勞模的事例,想必大家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些許感動。確實,社會需要這樣人,但又缺少這樣的人。似乎大家都不願意做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老實人”。還有人說,“老實”等於“傻”,你覺得呢?


相關線下活動

每月一次的“壹字讀書會”由靜安區委宣傳部、靜安區文明辦、學習辦聯合主辦,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和復旦大學中文系指導,融書房和靜安區文化館承辦,活動以“識文字、知文化、感受文明”為理念,旨在在市民中傳播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助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更多精彩內容

遇見一群愛讀書的任,靜候每一個有趣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