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種植補貼讓農民“心動”嗎?》下篇《種植慣性 船大難調頭》

今年,國家對種植業補貼作出重大調整,大豆種植補貼提高到每畝200元到210元,玉米生產者補貼降低到每畝100元。大豆補貼的提高,會不會改變種植戶的種植意願?對於這個問題,昨天我們的節目做了詳細報道。可以發現,由於種植大豆有利可圖,今年,在通遼市多地都出現了大面積種植大豆的現象。

那麼,大豆種植面積的增加,會不會撼動通遼“玉米一糧獨大”的局面呢?

大豆種植補貼讓農民“心動”嗎?》下篇《種植慣性 船大難調頭》

在通遼市北部的雜糧雜豆聚集地,扎魯特旗魯北鎮漁泡子村農民孫建材正在地裡忙活著,以前,地裡要種什麼雜糧雜豆,他都要精心打算一番,但是今年大豆補貼提高,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大豆。

【孫建材:玉米、高粱、綠豆。現在,我想種大豆。這不有個大豆補貼嗎?200元一畝地。種個50-60畝,把所有費用都出來了,你屬於零投資了。老農民的講法換換茬、調調茬對作物也有好處。】

【高福生:輪作這塊,原來就是高粱、穀子、綠豆這些小雜糧。今年,輪作地有一半的農民種大豆。因為它補貼提高了,豐收有一個大的保障了。按咱們地區地的情況,大豆一畝地在400斤左右。按2塊錢算,還能賺800塊錢。再一個補貼高點。老百姓算的就是利益,利益提高了才積極種去。】

大豆種植補貼讓農民“心動”嗎?》下篇《種植慣性 船大難調頭》

扎魯特旗農牧業局種植業管理股李明哲說,從目前大豆播種情況來看,大豆種植面積有望突破3萬畝。

【李明哲:大豆從氣候土質還是比較適合的,種植業結構調整以來,老百姓觀念也是得到轉變,比較認可。生態效益來講,大豆用肥用藥要比玉米節省的多,人工也減少。總體算經濟賬的話,要比種別的作物整體的經濟效益提高上去,對種植大豆還是比較傾向。大豆這塊我們預計是3萬畝。】

少種玉米,多種大豆,今年,在通遼市科左中旗輪作地和雜糧雜豆聚集地,出現大面積種植大豆的現象。通遼市農科院副院長張建華說,從政策引導來看,國家是要鼓勵大豆和玉米的種植面積進行輪換,在大豆產區提升大豆播種面積。畢竟,在輪作區內種植大豆,對於土地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當地的土壤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張建華:現在,耕地質量嚴重下降、土壤板結、裡底層增厚,保水保墒能力下降。大豆有一個固氮的作用。通過輪作,一方面降低土壤化肥殘留,另外一方面降低農作物農藥殘留,這就是給耕地提供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中國東北是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但是黃金玉米帶裡面也存在不少的差異,包括北面的冷荒漠地區不是非常適合玉米的生長,通過輪作,可以降低這一部分籽粒玉米的種植,改種大豆提高一下老百姓的收入,降低土地生態保護的壓力。】

但同時,張建華院長也指出,大豆補貼的提高,只會提起部分玉米種植戶和輪作區種植戶的興趣。在玉米種植面積較大的地區,大豆補貼的增加,並不會改變大家的種植意願。

大豆種植補貼讓農民“心動”嗎?》下篇《種植慣性 船大難調頭》

通遼市農科院副院長張建華

【李國安:現在,大豆雖然說是補貼高,政策好,但是還受機械化程度的制約和自然氣候,產量價格的影響。現在,玉米補貼雖然比大豆少一些,但是從播種到鋤草,到耕種,管理整個農業過程中,都比大豆省事。再一個,到秋季收穫時,咱們玉米都是聯合收割機,這一點又比大豆有優勢。機械化程度也制約咱們大豆的發展。所以說,咱們都以玉米為主。】

【王偉:咱們這個地區主要種植作物還是玉米,而且還是全國的產糧大縣,玉米的種植面積都是70%~80%。去年開始,就有大豆生產者補貼,國家出臺了政策就已經有回升的跡象了。現在,從人力和種植習慣、種植技術各方面來講還是玉米比較佔優勢。從目前來看,大豆替代不了玉米的地位。】

大豆種植補貼讓農民“心動”嗎?》下篇《種植慣性 船大難調頭》

既然大面積種植玉米的情況仍然不會改變,那麼,今年大豆種植補貼的提高還能撼動通遼市“一糧獨大”的局面嗎?對此,通遼市農科院副院長張建華認為,如果某個地區有種植大豆的經驗和歷史,而且種植玉米產量少,效益低,那麼相對來說,調整意願會高一些。但對於玉米主產區來說,用大豆調減玉米的可能性仍然很小。

【張建華:未來是什麼發展趨勢?如果說,國家這樣的補貼能持續,我覺得大豆麵積的恢復有一定的提高。在通遼市集中在北部,今年計劃大豆增加面積3%。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我覺得在冷涼地區確實玉米產量不是很高,現在通過增加補貼之後,老百姓的意願立刻就起來了,玉米主產區去調大豆可能性並不太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