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攝像頭“陪”娃引爭議 能否解決留守兒童陪護難題?

安攝像頭“陪”娃引爭議 能否解決留守兒童陪護難題?

迫於生計外出工作與陪孩子享受天倫之樂,對於多數外出打工夫妻來說似乎是一個難以調和的矛盾。據民政部數據,目前我國有902萬留守兒童,他們的陪伴和監護問題,牽動整個社會。近日,一則“北漂夫妻在四川老家安攝像頭‘陪’孩子和父母”的新聞引來社會廣泛關注和討論,有媒體稱讚此種做法為“創新之愛”。而“創新之愛”,作為權宜之計,背後仍有很多問題值得深思。

攝像頭引發的爭議

春節前後,已做了10年“北漂”的何自兵先後從網上買回兩個可以360度旋轉鏡頭的監控攝像頭設備,一個安裝在四川閬中望埡鎮老家一個房間的牆壁上,一個安裝在屋外房簷下。他只需在手機上點開與監控設備綁定的APP登錄賬號,就可以隨時觀察家裡的情況。

何自兵說,孩子週末放假回家,可以通過攝像頭陪伴督促孩子寫作業。父母也上了年紀身體不好,自己和妻子常年在外打工,攝像頭也能隨時看到父母,這樣心裡會踏實很多。

這樣的做法,一經傳播便引發了一場觀點截然對立的討論。

“怕孩子在家不聽話,又怕父母年紀大了有個突發疾病之類的,這樣做能理解。”來自河南的李秀榮在北京打工多年,去年已上大學的兒子也曾是留守兒童。

“有現代科技為什麼不使用?”網友“夏雨橙”支招說,“真的想要陪伴監督孩子,建議家長通過手機或電腦視頻連線。看著孩子做作業,即使不聊天,孩子也會感受到父母的陪伴。”

然而,面對網上一些呼籲打工父母將孩子帶在身邊陪伴的聲音,一位名叫“打工媽媽”的微博網友直言:“陪伴的成本太高,從農村出來的我們還承受不了。”

科技手段屢出新招

關於留守兒童陪護問題,如此討論並不少見。如何利用不斷進步的科技手段緩解這一問題,人們的嘗試也從未停歇。

1月13日,全國首個“機器人助力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精準教育扶貧標準化示範點落戶四川省廣安市,來自廣安市龍廟村等四個村落的留守兒童領到了首批捐贈的機器人。“讓留守兒童通過機器人智能教育享受到優秀的教學資源,為留守兒童的義務教育創設良好的環境。”中國標盟機構總顧問、標準化高級研究員黃永衡說。

據瞭解,該項目計劃在今年建成全國百名留守兒童智能化教育示範點,在2020年底前建立覆蓋全國留守兒童貧困地區的機器人智能教育扶貧點。

用人工智能機器人解決留守兒童的相關問題,這樣的做法並非首次。

早在2017年9月,在一場主題為人工智能機器人關愛留守兒童與空巢老人的公益活動中,北京一家科技公司在當地選出100個老舊社區和市郊山區100所中小學,為它們捐贈了2000臺人工智能機器人,以此關愛和幫扶留守兒童與空巢老人。

“無論科技使機器人擁有何等高仿功能,但留守兒童捧著它時,能感受到像母親懷抱一樣的溫暖嗎?”媒體人周碧華對用科技手段解決留守兒童陪護問題並不看好。

解決陪護仍任重道遠

除了上述技術手段,如何在當前條件下解決留守兒童的監護與陪伴問題,仍任重道遠。

4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要求,進一步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關愛體系,建立翔實完備、動態管理的留守兒童信息臺賬,健全優先保障、精準幫扶等制度,切實加強對留守兒童受教育全過程的管理,優先滿足他們的寄宿需求,配齊照料留守兒童生活的必要服務人員。

指導意見還要求,要密切家校聯繫,完善家訪制度,使鄉鎮寄宿制學校真正成為促進孩子們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陣地。

有關鄉鎮寄宿學校建設,不少地方已有相關舉措。河南為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把在校留守兒童心理疏導工作納入教師職責;陝西將留守兒童管理工作納入學校年終目標考核;重慶則建立學校(幼兒園)農村留守兒童普查登記制度。

呂途則認為,解決留守兒童陪護難題,“寄宿制學校是當下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推廣寄宿制學校,要不斷提升學校軟硬件環境。她此前調查寄宿學校時發現,學校裡有些老師只是把這樣的角色當作是一份工作,難以完成家長的責任。一旦學校疏於管理,出現諸如校園欺凌等現象,留守兒童很難有效地保護自己。

教育學者熊丙奇認為,從源頭上逐步減少留守兒童,途徑無非有二,一是進城務工人員把孩子帶在身邊,在城市生活、學習;二是農民工返鄉就業或創業,在鄉村照顧、監護孩子。而這需要創造條件讓隨遷子女到城市平等求學、生活,以及創造條件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

“父母都不在身邊,談何教育呢?家庭團圓了,起碼留守的問題解決了。”呂途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