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曾國藩學讀書

原文@冬兒 載於中讀App

研究曾國藩的人有很多,尤其當下的教育出現了人心惟危的局面,而曾國藩除去文治武功以外,最為人稱道的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與對弟弟、子女、徒弟的教育。有多成功呢?曾國藩自己才智平庸,硬是通過苦行僧一般的自我修養達到了一代鴻儒的水準,甚至被人譽為最後一個理學大師,以一己之力讓大清最後來了一箇中興之治。四個弟弟也非常厲害,都能領兵打仗,最厲害的一個曾國荃攻下了天平天國的大本營南京。如果你說我大哥是軍委主席那我也能領兵,你帶個試試?尤其是曾國藩絕對是在弟弟真的有了帶兵之能的時候才委以重任,而且屢立戰功,其中兩個弟弟戰死沙場。兩個兒子一個喜歡西學一個喜歡數學,科舉都不考,怎麼辦?那就不考了,喜歡啥學啥。大兒子曾紀澤作為晚清最偉大的外交家,單槍匹馬進沙俄談回了新疆伊犁,二兒子曾紀鴻是中國近代史上偉大的數學家。這麼說吧,曾家後代沒有一個給祖宗丟臉的。曾國藩還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徒弟,李鴻章。曾國藩的粉絲更了不得,遠一點的梁啟超,近一點的毛澤東,也就是說,想當曾國藩的粉絲你也得掂量掂量自己夠不夠格兒啊

跟著曾國藩學讀書

前幾日讀王陽明,崇拜的五體投地,感覺王陽明就是個半仙,半仙如果再努力一些,不就成了一個全仙了嗎?而且半仙往往知道自己要幹嘛,幾乎不走彎路,所以人家王陽明十二歲的時候就立志當聖人,終生不倦不疑不悔,憑藉著堅定地毅力與百折不撓的精神,成就了自己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同樣的,曾國藩也是儒家衛道士,也有自己的文治武功,只不過曾國藩是將儒家理論運用的出神入化,並沒有自己的創新,不像王陽明憑藉陽明心學,已然是一位聖人,是曾國藩頂禮膜拜的對象,確實有差距。差距還不是一般的大,王陽明從小過目不忘,十二歲就立志當聖人,十四歲的曾國藩還在熬夜背一篇並不晦澀的古文,背了一夜,房樑上的賊都背會了,跳下來大罵曾國藩愚笨至極。王陽明他爹王華是狀元,妥妥的一位官二代。曾國藩的父親是一個老秀才,曾國藩是鳳凰男,舉家欠債供他讀書。但他們的共同點還是很多的,就是家教極高明,都是不按套路出牌的科學教育,諸位好好聽了,就四個字兒:鼓勵讀書。他們倆的傳世家訓簡單來說也四個字兒:鼓勵讀書。他們的成就,最最關鍵的一件事兒,也是四個字:堅持讀書。

王陽明的父親是狀元,爺爺也是一代名士,在這樣的環境下,陽明的爺爺和父親竟然不太左右王陽明的科舉之路,一切隨緣。所以王陽明儒釋道都是行家,兵法就不用說了,你看他把兵帶的,出神入化。他天資高的驚人,更不要說王陽明從小就喜歡讀書,夜夜誦讀到天亮,非父親直接干涉而不休,因為讀書太過早早傷了身體,導致他一生咳疾相伴。在父權至上的書香門第,如果爺爺和父親都逼他乖乖走科舉之路,中個狀元豈不是易如反掌。如果王陽明只涉獵理學的部分,順風順水的中舉為官,那麼就沒有王陽明瞭。就因為寬鬆的學習環境,讓王陽明有了足夠的時間與自由去學習與朱熹的理學主流文化不同的諸子百家,才能夠讓他有足夠的力量衝破原有的理學束縛,衍生出自己的陽明心學,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曾國藩就可憐死了,打小就是一套笨功夫,現實環境不允許他立志當聖人,要求他必須通過讀書入仕,改變自己和家族的命運。曾國藩就像我們望子成龍成鳳的“子”,成天圈在家裡苦讀,想休息一下的時候,想到媽媽節衣縮食,想到父親戒菸戒酒,就趕緊繃緊神經繼續做奧數題,拼死拼活就為了讓父母物超所值。這還算有良心的孩子,對吧,但是節衣縮食戒菸戒酒的父母幾乎比比皆是,可惜,你們的付出,都不如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給曾國藩的精神財富。

現在的家長,幾乎都毫不吝嗇自己的苦勞,可是功勞有的卻寥寥無幾,愁死人了,都來讀曾國藩家訓,看看人家有怎麼樣的爹以及怎樣當的爹吧。曾國藩二十歲的時候去北京參加考試,考了兩年沒考上,心情不好,盤纏也沒多少了,他心倒大,給自己設計了一個旅遊散心路線,遊山玩水去了。山窮水盡的時候找到他爹當縣長的朋友去借錢,這位縣長大人比武則天的爹支持李淵的信心還要足,一口氣給了曾國藩自己四年的工資總收入,一百兩白銀。要知道,人家再慷慨,錢也是借的,要還的。他老人家,用一百兩買了一套精裝版《二十史》(沒有清),這不是神經病是什麼?我感覺他的行為有點兒輕生的意思,後來他打了敗仗不是真的鬧了一出跳河自盡嗎?也許他心理壓力太大了,希望被他爹一棍子打死算了。結果他父親曾麟書對跪在自己腳下等棍子的曾國藩說了一句啥:“花錢買書是好事,但是你花那麼多錢買的書一定要認真讀,否則錢就白花了。錢沒事,咱們慢慢還就是了”。曾國藩當時羞愧難當對天發誓:不進第二十四史誓不為人!(這句明顯我編的)等到曾國藩真的當了京官以後,接了父親到北京享福,父親看到曾國藩日日不思進取,跟一幫閒人聚在一起抽菸、逛街、吹牛扯淡,曾麟書立即捲鋪蓋回了老家,然後在家給曾國藩寫了一封信勸誡,依舊風輕雲淡不溫不火,依舊讓曾國藩面紅耳赤羞愧難當,從此開始日日自省,發奮讀書。

王陽明和曾國藩讀書都是病態的刻苦,王陽明五十六歲就因肺病去世了,當然這跟朝廷折騰他也有關係,但是病根兒確實是他早年熬夜讀書患下的,據說是讀到咳血還不休息。曾國藩讀書讀到啥程度?五十七歲的一天,他晚上照例趴在書桌前開始寫日記,忽然發現他的牙齒脫落了一顆,不是發現脫落了一顆,是已經脫落了一顆,啥時候掉的,掉哪了?不知!可見他忙到啥程度,就這樣,人家天天讀書天天寫日記自省,去世前一天還在寫日記還在自省,一隻眼睛失明還在堅持讀書。那個總說過陣子不忙了就讀一本書的人,麻煩這樣的話咽肚子裡去吧,再別說了。據基辛格的傳記中回憶,他去見毛澤東,發現毛澤東非常節儉,聲稱愛看書的人房間裡沒有書架,書呢?好說,直接從地面擺到天花板。跟這樣一個人鬥智?輸了,不虧吧基大哥!

非要以苦行僧的樣子為孩子們做讀書的榜樣嗎?做不來就放棄家訓嗎?以身作則做不來,就培養不出好兒子好女兒嗎?當然,否也!

王陽明的爺爺和父親,對王陽明的讀書不去多加干涉,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也是如此,多次跟曾國藩的幾個弟弟說,你們讀書也不必非得讀科舉範疇內的,這是他在有意培養兒子們讀書的樂趣 。曾國藩就非常支持兩個兒子學科舉以外的學科,不但如此,曾國藩還積極的去學習兒子喜歡的西學和數學,就是要跟兒子時刻保持緊密的共同學習的關係,我就算指導不了你,我也要掌握你的學習情況,我就是不要跟你有代溝,咋地吧!曾國藩是一個靠科舉改變命運的典型成功例子,他就能夠讓兩個兒子都不參加科舉,那些捧著一本一個人成功學苦讀的人,麻煩省省吧。從這點來看,曾國藩是最先執行因材施教的人。

一本書讀盡了再換另外一本。我說不出來有啥特別的意思,以前我也是胡亂讀,讀的不高興了就換,或者得了新的就換,猴子掰棒子,效率極低。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寫讀書筆記的習慣,也沒什麼感覺,自從開始有了寫讀書筆記的習慣,瞬間感覺到其中的不同了。一本書,說的是一箇中心思想,就像一間房子,也許人家有幾進院落,你在門口徘徊一下,根本就是一無所知。只有從頭看完,至少能把握一個大概。千萬不要害怕看不懂或者不好看,尤其是經典,我有好幾次開頭看不下去,看到中間就欲罷不能,看到結尾拍手叫好的經歷。好多人對《紅樓夢》的閱讀經驗就是如此,剛開始那叫一個艱難,後來變成了百讀不厭。換,容易,可是一再錯過就成了慣性,畢竟讀書廢精神,浪費好不容易的讀書精力,實在可惜。

最好做讀書筆記。我個人的經驗是,做筆記跟不做筆記比,效率差不多,也就差個十萬八千里吧,就這樣我都能半年遺忘一本書。可見讀書是個多麼磨人的小妖精,比擁有八塊兒腹肌難多了。但是話又說回來,人每天三頓飯,誰也沒有吃煩的那一天,基本上都能堅持到死,誰也不想主動扔筷子,為啥,身體需要。讀書也一樣,為什麼王陽明和曾國藩都不主張為了科舉而讀書,那就相當於那句:人活著要吃飯,可人活著不是為了吃飯。讀書,是精神食糧,你得有精神,維繫精神,讓精神生存,就會有讀書的需求。曾國藩硬是通過讀書,讓資質平庸的自己殺出一條血路。王陽明的心理強大到啥程度,他說建立功勳不難,建立功勳沒人表揚你不失落才難,最難的是,建立功勳別人還沒表揚你,你自己轉頭就忘記了功勳,那才是最難的,王陽明就做到了。

曾國藩擅長相面,有點像個神經病,與陌生人見面先盯著看人家半個鐘頭,幸虧他不需要總見人,尤其不用總見陌生女人,不然,呵呵。他說讀書能夠改變一個人的面相,面相變了,命數也就變了,肯定是變好的多,讀書不是能改變命運,應該是改良命運才對。八塊兒腹肌練出來怎麼也得三個月,讀書都多久才能改變命數?這個曾大人沒說,據我保守估計,怎麼也得一輩子吧!

你也別說我胡扯,如果潛心讀書你會發現,改變的絕對不是命運,改變的,只是你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而已,朝聞道夕可死矣比較誇張,但是至少你不會覺得人心惟危,你會逐漸的淡定從容,你會心如止水,你會看到一朵花,然後如佛祖般,拈花即能一笑!

不信咱就走著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