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升三大變革

智庫觀點

王安

中國經濟的改革實踐又一次走在了理論前面。

關於現代產業體系,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其擴展為“要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這不僅全面清晰地闡釋了現代產業體系的本質和內涵,並且將現代產業體系作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和關鍵領域,凸顯了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大戰略意義。

當前,一些地方紛紛出臺政策規劃,把現代產業體系列為當地發展戰略的新重點,開展了大量的實踐探索。但是,對於現代產業體系的具體構架和實施路徑,全社會還沒有完全形成清晰和統一的認識。固然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與現代化強國建設是同步的,也是漸進的過程,但探討不同發展階段的體系框架,對於產業發展少走彎路具有重要意義。

在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下優化產業佈局和結構調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產業發展取得了跨越式的增長,初步建立起行業齊全、配套完善的工業體系,三次產業結構漸趨合理,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鏈不斷延伸,有力帶動中國經濟創造了連續數十年高速增長的世界奇蹟。但是與此同時也要清晰看到,我國的產業在佈局和結構方面還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問題。

在產業佈局方面,以能源產業為例,我國能源資源主要蘊藏在西北部,而耗能產業主要佈局在東南部,供需呈現逆向分佈規律;西北部的新能源資源集中式開發速度過快,遠超當地能源消費能力,同時受火電機組調峰能力限制和電力外送條件建設滯後等因素影響,導致多地棄風棄光現象嚴重;南方煤炭資源不足卻佈局了大量煤電項目,北方煤炭資源豐富地區卻佈局了大量核電項目,電源佈局不合理導致煤炭長距離運輸帶來供應緊張和資源浪費;同一流域由不同水電集團開發,難以實現全流域的統一優化調度,導致水資源利用不充分。

在產業結構方面,從總體來看,我國雖然已經實現了國民經濟增長由第一、二產業帶動轉變為由第二、三產業帶動,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傳統產業多新興產業少、低端產業多高端產業少、資源型產業多高附加值產業少、勞動密集型產業多資本科技密集型產業少。同時,各產業之間的結構匹配不合理,例如原材料工業與加工工業之間的比例、重工業與輕工業之間的比例等。另外,我國地域廣博,各省區市由於自然稟賦的巨大差異分別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自身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決定了各地區必須實施差異化的產業佈局。

這些產業佈局和結構上的問題都需要我們站在全局的視野來把握和審視,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大刀闊斧地整合資源配置,優化管理模式。隨著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的大力改革,目前急需打破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產業格局,統籌制定產業規劃,優化行政管理的工作流程。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和項目地理信息系統相結合,將全國所有已建、在建和規劃的各類重大投資項目彙總投射在中國版圖上,結合經濟增長預測和各地區供需關係進行綜合分析和總體佈局優化,從而減少盲目臆斷和權力腐敗因素影響,提高決策透明度和科學性。

應根據東中西部的經濟發展階段和產業基礎梯度有序地佈置產業結構。東部省份很多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需要進一步向加工工業高端化發展,中西部省份很多還處在工業化初期,工業產業密度和規模還相對較低,需要逐步有序地將東部的耗能工業、勞動密集型工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利用工業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從而促進西部城市發展和社會人文環境提升,形成工業、城市、文化的良性循環和協調發展。

在五大發展理念指引下選擇產業發展模式和發展路徑

在產業佈局和結構合理化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探討產業發展的模式和發展路徑的選擇。

在產業發展模式方面,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應該成為探索產業發展模式的根本遵循。近年來各行業在探索實踐中已逐步總結出一些可供參考的產業發展模式,可以概括成規模化、多元化、高端化、精幹化等發展模式。

規模化是做大做強產業、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我國的很多產業長期存在佈局分散、重複建設的問題,導致產品同質化、創新能力不足、成本居高不下。只有合理的優化重組,擴大規模,才能集中有限的優勢資源,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

多元化是適應市場競爭、實現循環經濟的重要思路。單一產業和單一產品的傳統發展模式不利於抵禦市場風險,應該由“單體式”工業項目佈局向多聯產的循環經濟轉變,儘可能實現資源回收利用,構建節能減排的綠色產業發展模式。

高端化是產業迭代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的重要方向。一方面需要提高創新能力,為開發更高性能、更優功能的產品奠定基礎,另一方面需要提高產業的標準化程度和產品的標準等級,同時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確保產業體系的良性運轉。

精幹化是提高生產效率、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途徑。隨著裝備製造水平不斷提高和智能控制技術不斷髮展,遠程控制、無人值守等精幹化模式的應用使得生產成本大幅下降,成為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未來隨著互聯網、區塊鏈、大數據等新技術的不斷髮展,還會有越來越多的創新模式、創新業態不斷湧現。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催生了智慧工廠、智慧城市等一系列理念,將對整個產業體系甚至社會形態產生重大的變革,智慧化將帶來產業發展模式上的更大突破。

在產業發展路徑方面,應該遵循“系統思考、整體推進、主客觀最佳結合”的思路進行謀劃。首先應該對整個產業以及周邊相關產業進行整體思考和研究,充分結合國內外的實踐經驗構想出合理的發展願景與目標,科學論證出理想的結構和佈局,再進一步分析所在地區發展階段、資源稟賦、人文環境等客觀條件和現實差距,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全國甚至全球範圍內整合資源,制定最優實現路徑,通過全面持續地推進各項改革,最終實現產業的升級,並在全球競爭中體現競爭力,由此可見在不同發展階段路徑選擇也是動態的。

在市場競爭機制下整合全球資源和塑造創新文化

全球化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特徵,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普及,產業發展早已突破了地區和國家的界限。對於我國的產業升級發展,必須具有全球視野,對標國際先進,必須有積極開放的戰略,參與國際產業大循環,準確定位自身的優勢和潛力,不斷向產業鏈的中高端邁進。在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不斷建立完善的市場化競爭機制。最近廣受關注的中美貿易摩擦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目前的產業發展模式在國際上還存在一定的質疑,還需要進一步對外擴大開放領域,完善外商投資管理體制,大力保護知識產權,不斷引入國際先進的技術和產業鏈資源。在這個過程中法治化是保障市場化機制良性運轉的重要基礎,一方面通過法律規範的不斷完善,促進我國市場主體的誠信體系建設,另一方面通過學習和研究國際市場規則,減少我國參與國際競爭遇到的法律風險。

我國產業在國際化競爭中需要塑造自主創新的工業精神。在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經驗的同時,應該冷靜地審視我國幾十年來產業發展所打下的技術基礎,客觀地評估自身的創新潛力。在面對國際化的市場競爭時,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全球資源,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和多邊合作機制促進我國產業在國際分工合作中發展壯大,另一方面也要統籌佈局、整合資源,積極培育我國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自主品牌。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產業結構的迭代升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有耐心有定力的長期推進,隨著我國產業不斷升級和產品附加值不斷提高,要平衡好產品的成本優勢和質量優勢兩者的關係,避免陷入成本大幅提高、質量競爭優勢不足的窘境。

在科技、金融和人才三大基石支撐下統籌協調社會資源

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和良性運作需要多方面社會資源的有效支撐,其中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源是三大基礎性支柱。

科技創新是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目前,我國研發經費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2%,已達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平均水平。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與經濟實力相比還很不相稱,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等問題突出,尤其是普遍存在“重應用輕基礎,重概念輕實效”的研究氛圍。很多企業直接引進國外成熟技術,不願意投入精力進行前瞻性基礎性研究,對於新概念和新技術熱衷於跟風上項目,不注重產品和服務的實際提升效果。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兩張皮”的現象亟待改觀。

現代金融是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國金融總資產已達200多萬億元,總體實力明顯增強。但大量資金流向房地產或在金融系統內空轉,產能過剩行業佔有大量資金,新興產業和中小微型企業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致使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得不到金融供給的有效支持。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過分向金融服務業集中導致產業空心化的教訓值得我們深刻反思,中國作為擁有龐大就業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必須把產業發展重心放在實體經濟。現代金融業應該成為服務實體經濟、不斷提高實體經濟造血功能的重要工具。

人力資源是保障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目前,我國勞動從業人員超過7億人,其中各類知識和技能人才超過1.5億人,但是面臨著科研和管理人才隊伍大而不強、高精尖人才相對缺乏、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同生產和創新脫節等問題。這主要是因為目前人才培養模式還存在諸多問題,例如缺少科普教育導致專業選擇不是以興趣為導向,被動聽課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缺乏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人才市場發育不夠導致人才難以多崗位流動鍛鍊,技工的社會地位低導致高水平技術工人嚴重短缺等。如果這些問題不能有效地解決,將嚴重製約現代產業體系的人才供給和可持續發展。

除此之外,現代產業體系的孕育和發展必須與社會的城市建設、消費市場、自然資源、人文環境相互協調、緊密結合。對於一個產業聚集地,如果所在的城市或區域不具備良好的教育、醫療、交通、住房等配套條件,就無法吸引高水平的人才或者企業落戶,現代產業體系的建立就無從談起。這就需要地方政府充分認清本地區的發展階段、資源稟賦、人文環境等客觀現實條件,在此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因地制宜地選擇與之相適應、相協調的產業結構,進行系統的頂層謀劃,通過合理的政策機制進行引導,打造適合當地條件、發揮當地優勢的產業集群。

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不能只注重培養市場主體的硬實力,還需要關注政策研究的軟實力。一方面為了應對美國等西方國家打壓限制我國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手段措施,我們需要不斷及時展開系統化、深層次研究以提出有效的應對方案;另一方面在我國當前產業發展過程,由於缺少前期對產業形勢和佈局結構的研究以及項目投資策劃,導致出現大量投資失誤和浪費。因此,如何推動智庫和諮詢業快速發展要儘快提出更有針對性的措施。

總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如何使現代產業體系全面體現質量、效率、動力的三大變革,需要展開更加深入系統的分析論證,需要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共識。

(作者系中國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