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蕾: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彌天真

保持天真,也就保持了年輕的心態。

1

很久沒露面的徐靜蕾出現在了《跨界歌王》第三季的節目中,44歲的她身穿簡單長裙,扎著馬尾辮,緊張、羞澀,少女感十足。

雖然歌唱水平有限,第一次亮聲就頻出狀況,但你總會被她深深吸引住,被帶入到一個清新、舒服的氛圍裡。

《跨界歌王》第三純享版:徐靜蕾《好久不見》純享版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吸引力呢?

吳秀波說他欣喜於她身上還保存著的天真;

主持人慄坤感嘆徐靜蕾的樣子似乎沒有老過,總讓人想起青春的時光;

歌手張宇說聽她唱歌,總有種想跟她談戀愛的感覺。

不難看出,他們從他身上感受到了年輕的樣子。

當一個人老了的時候,令你喜愛的也許不是年輕人的活躍旺盛,而是看到你的同齡人還保留著一份迷人的天真,這時你總會生出一絲莫名的感動,同時又感到異常珍貴,因為它是不負生命的禮物。

這大概就是為什麼人們稱她為“永遠的徐靜蕾”的原因,也是她個人最持久的魅力。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彌天真”

身處燈紅酒綠的娛樂圈,卻能與之保持距離,真實坦蕩、懶於計較,成熟獨立。

她不喜歡活在別人的評價裡,因此她不在意外界的標準和評判,心智不斷成熟,卻依然具有孩子一樣的好奇心,樂此不疲地開拓著自己的未知領域。

她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與世界交流,從書法到剪裁、製作手工品等等,凡是她產生興趣的東西,都用心去做到完美。

去年五月她又開始了學習水彩畫的歷程,至今一年的時間,已經創作了多幅作品,並把它們印在了絲巾上,增添了生活的色彩。

一個人的內心什麼樣,她的世界就是什麼樣。

保持天真,也就保持了年輕的心態,她才能活得通透明白。

徐靜蕾: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彌天真

2

但凡成年之後,人們往往有兩個極端——過於世故圓滑,做什麼事情都懷有目的性,計較回報,或者如巨嬰一般,缺少思考和成長。

真正做到心智成熟又滿懷天真的人,實在少之又少。

因此,在很多人眼裡,成熟不過是被世俗磨平了稜角,變得圓滑而實際罷了;

天真,也不過是沒有經歷成長的磨鍊和認知的升級,依然幼稚而無知。

前幾天看《朗讀者》翻譯大師許淵衝的視頻,老人96歲了,至今仍然每天工作到深夜,樂此不疲地翻譯著莎士比亞的著作。

他具有民國大師們一貫以來的赤子之心,不失幽默與天真。

講起自己翻譯的第一首詩是因為喜歡一個女同學時,他露出了調皮的笑容。

說起這一輩子來的遺憾,他也可愛地說道之前的戀愛老不成功讓他有些遺憾,現場朗誦林徽因悼念徐志摩的詩時,更是情到深處,聲音哽咽。

臺下的觀眾無不為之動容,他經歷過黑暗,受過造反派的沉重打擊,卻沒有改變初心,到老都保持著真誠和天真。

民國大師們的天真,與他們的成熟、執著渾然一體,構成他們的精神風骨。

錢鍾書、梁啟超、金嶽霖等等,他們並不是不諳世事的知識分子,相反他們深刻地洞悉人性,瞭解世人的世故與圓滑,卻能始終以自己的標準處世,兼具成熟與天真,極具智慧又極其純粹。

因此,真正的成熟應該是獨特個性的形成,是真實自我的發現,是精神上的結果與豐收。

而真正的天真,則是成熟之後的天真,是超脫,是一種元氣。

如木心所講:“所謂元氣,不過就是一些孩子氣。

成年之後,想保留一些高貴的孩子氣,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雖然這年頭,誰還不是個寶寶?

可惜的是,巨嬰常有,而孩子不常有。

成熟不是為了走向複雜,而是為了抵達天真。

一個人只有心智成熟了,他才能明白何為真正的自我。

也正是因為心智成熟,明白了人生無常,他才知道天真的好。

徐靜蕾: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彌天真

3

天真、隨緣並不是隨波逐流,是歷練過之後具備的一種超脫的眼光,超脫就是成熟後的天真,不再在意自己的沉浮與得失。

與徐靜蕾相似,在大眾的眼裡,人們往往讚歎於楊瀾的才華、知性、獨立、成熟,但鮮為人知的是她的天真,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為擁有了這份天真,她才越來越成熟。

好朋友評價她說:

當我們這個時代的眾人都被汙染到“心如止水”,楊瀾依然保持著一份天真,仍然還在那個節拍上,經年不變。

主持搭檔秋微說她身上始終都有一種孩子氣,一顆赤子之心,女少年般的仗義。

楊瀾認為判斷一個人是否年輕有三個標誌:一是否有好奇心,二是否願意冒險,三是否敢愛。

她說她現在還願意去冒險,還有好奇心,還總在想那些還沒有見到的更有趣的人。

其實,一個人假如擁有了天真,她便有顆年輕的心,願意去探知未知的世界,於是她的見識會越多,胸懷會越廣,智慧會越深。

這跟作家劉瑜筆下大學精神的本質相一致,即大學精神並不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深奧,恰恰是恢復人類的天真,天真的人才會無窮無盡地追問關於世界的道理。

徐靜蕾: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彌天真

4

為瑣事操勞,與人事周旋,繁忙勞累的狀態是人生必有的階段,是我們人生中最漫長的狀態,有時候光想一想就會覺得無趣又沒有盡頭。

“人充滿勞績,但是要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

荷爾德林這句話告訴人們人生的底色是勞績,但人雖辛苦,請不要盲目。

詩意的本質也是告訴大家人雖然渺小,但要善於思考,即使人生匆匆,也要追求美好。

確切地說,正是因為人生匆匆,我們才應該保持一份天真,追求美好。

蘇軾的《行香子》中寫道:

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及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一句“且陶陶,樂盡天真”擺明了他的人生態度。

人生難得一天真,有這份天真,他便就能坦然地面對現實生活的困難,身處困境仍能看到美好的事物,成熟與天真相互貫穿。

人不能不成長,如一個巨嬰一般幼稚,又不能長得偏離軌道,變得世故和圓滑,過於麻木而喪失天真。

我們應該調整自己的狀態,多提升自己,使心智不斷變得成熟,同時懂得給自己的內心植入一點天真,使生活多一點樂趣。

這樣的天真,或許正是你看清生活的本質後,依然熱愛生活的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