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簡史:你最想了解的易武全在這裡

易武簡史

易武茶產區地圖

易武簡史:你最想了解的易武全在這裡

易武概況

"易武正山"就是易武山,過去稱慢撒山(八十年代,慢撒山的北山定名曼灑山,南山為易武山)。1958年末,易武、勐臘兩縣合作為易武縣,縣府設勐臘,1961年易武縣更名為勐臘縣,沿用迄今。易武,位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勐臘縣東北部,易武是傣語的譯音,“易”意為“美女”,“武”意為“蛇”,“易武”全意為“美女蛇所在地”。

據《普洱府志》記載:“雲南迤南之利,首在茶。而茶之產易武較多,茶味易好”。清道光十八年(1839年),道光皇帝御賜給貢茶的進士車順來“瑞貢天朝”匾額。歷史上,雲南茶被瀾滄江分為江內,江外兩個茶區。易武等六大茶山為江內。所產的茶為“山茶”。勐海,南峰為江外,所產的茶為“壩茶”,“壩”為傣語,平壩丘陵盆地原野之意。

易武正山海拔在656-2023米之間。海拔差異大,形成了立體型氣候,具有溫溼、溫暖型兩種氣候特點,不同的小區氣候條件造成了不同的生態環境。山高霧重,土地肥沃,熱量豐富,雨量充沛。茶區土壤,在熱帶亞熱帶季雨林成土條件下,由紫色巖和沙岩母巖上風化發育而成,各地土質呈微酸性反應,pH值在4.6-6.5之間。土壤養分積累快,分解利用快;土壤有機質含量4.6%以上,腐殖質厚5釐米以上。清朝早期,清政府雲貴總督鄂爾泰在雲南設立普洱府下設茶葉局,通過考察比較,認為易武百里正山的海拔、空氣、溫度、溼度、土壤等地質環境是最適合種植茶葉的。於是,在把易武原有的數百年的古喬木茶樹保護起來,列為貢茶,僅供皇宮品茗,還召集頂級茶農和茶葉專家到易武種植普洱茶樹,形成"十萬茶農進易武"的壯舉。

易武簡史:你最想了解的易武全在這裡

易武普洱茶史

易武種茶、製茶歷史悠久,是一個傳統意義上集茶葉種植、採收、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歷史文化名鎮。歷史上,易武曾有過200多年茶業的輝煌,顯示了無比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成為最具底蘊的普洱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早在唐代,屬銀生府所轄的西雙版納的易武等六大茶山已開始種植茶葉。到了明代,隨著先進的加工技術傳入茶山,當地的茶葉貿易獲得空前發展。清朝雍正、乾隆年間,以易武為核心的部分茶山得到了較快發展,並於道光至民國年間達到”入山作茶者已十數萬人“的鼎盛時期。當時易武和倚邦年產茶量逾十萬擔,被朝廷指定為貢茶生產區,每年向京城進貢茶。為加強對倚邦易武等茶山的管理,清雲貴總督鄂爾泰在易武、倚邦、車裡設置錢糧茶務軍功司。

1845年,普洱府為了方便貢茶,用官銀修了一條寬六尺、長240公里的石板道,從易武經倚邦一直鋪到普洱,這就是聞名遐邇的“茶馬古道”。

一時間易武地區商賈雲集,馬幫塞途,成為普洱府六大茶山中最大的製茶中心和貿易集散中心。那時易武聞名中外的大茶號就有20多家,其中一些大茶號在香港、泰國、越南等海外建有商號,他們將雲南的普洱茶覆蓋了整個東南亞市場。至今在臺灣、香港還有人珍藏著易武老茶號的七子餅茶,存期數十年上百年的易武茶被譽為可以喝的“古董”,價比黃金,名震海內外。

易武簡史:你最想了解的易武全在這裡

抗戰爆發,通往國外的商路被阻,茶葉無法外銷,產量大減,茶農撤走,茶號停業。易武茶業走向衰落。易武茶山的復甦始於新中國建立,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易武建立了鄉茶葉種植隊,辦起了鄉茶葉初制所,帶動群眾護養、改造、管理老式茶園,製作傳統七子餅茶。

易武簡史:你最想了解的易武全在這裡

90年代後,隨著普洱茶的美名遠揚,易武再度聞名天下,成為六大茶山的金字招牌。近幾年到易武尋訪茶馬古道,求購七子餅的人越來越多,連臺灣地區、香港地區和韓國、日本的茶商也不辭艱辛,雲集易武駐守,高價收購,使易武及其周邊茶山的毛茶價格連年翻番。

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易武人抓住機遇,重拾中斷了數十年的傳統工藝,傳承“易武正山”七子餅普洱茶,使傳統普洱茶的種植,加工迅速發展起來。

易武簡史:你最想了解的易武全在這裡

易武古鎮是茶馬古道的源頭

茶馬古道是雲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由於是用川、滇的茶葉與西藏的馬匹、藥材交易,以馬幫運輸,故稱“茶馬古道”。

易武生產的普洱茶遠銷西藏、東南亞等地。為運送貢茶及大宗茶葉、貨物、人員來往方便,在道光年間由地方集資投勞,從易武起修築2-3米寬,240餘公里長的青石板茶馬古道。

每逢產茶旺季,外來購茶、運茶人數達萬人,真可謂是商賈雲集、騾馬塞途。明清時期,這裡商賈雲集、熱鬧非凡,如今依然保持著種茶、採茶、製茶的傳統。

易武簡史:你最想了解的易武全在這裡

易武的大茶號也有自己的馬幫和牛幫,馬幫運販長途,牛幫運輸短途。易武周邊現今還使用著的許多路段、沿途一些古老小鎮、易武大廟旁斑駁石板道遺蹟等,還有那些被馬匹踏出的一處處凹陷痕跡,都是無法磨滅的歷史印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