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有逆風起,人生不言棄|ezbuy活了下來?

縱有逆風起,人生不言棄|ezbuy活了下來?

“我們2010年開始在新加坡創業,陸續出現不少模式接近的公司,差距還是很大的原因就是我們在踏實專注做事情。新加坡本土起來,零資本創業,做了超過5年而且走的還行的,可能也就是我們了。”—— 劉文宇(Wendy)

前言

說到ezbuy,東南亞市場特別是新加坡的小夥伴們一定非常熟悉,這家2009年成立的公司前身名為65daigou,看拼音就知道他瞄準的是“代購”業務,特別是將物美價廉的淘寶貨源代購至新加坡市場。

就在2017年的11月,ezbuy在雙十一期間遭到了淘寶的封殺,數百個代購賬號被徹底屏蔽,公司運作的IP地址遭到屏蔽,甚至連轉運倉庫的地址也被完全禁止。

這使得平臺交易量依賴淘寶代購的ezbuy受到重創,從2017年的12月到2018年的5月這半年來,不少吃瓜群眾都曾預言ezbuy會就此一蹶不振退出江湖,卻未曾想經過半年的蟄伏,5月24日ezbuy宣佈獲得了1760萬美元的Pre-C輪融資,這項融資由由IDG,Ventech、Sky9、VKC和CGC幾家風投公司聯合領投。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代購走不通,但轉型也不是容易的事兒

誰都知道代購這條路不是長遠之計,貨源的命脈掌握在其他商家手中,隨時隨地都有被架空的可能,每個平臺都不會願意永遠做個“二道販子”。

2016年的時候,ezbuy正式將65daigou改成了現在的名字,轉型之心從那時已定。

縱有逆風起,人生不言棄|ezbuy活了下來?

但衝出重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2016年的東南亞市場已是B2C平臺狼煙四起的時期:

藉助親媽Garena(東南亞最大的科技公司)之力量,年紀輕輕的電商平臺Shopee從2015年呱呱墜地開始就含著金鑰匙。憑著Garena在東南亞和臺灣市場的實力和渠道,成立的12個月內達總成交額達到18億美元,吸引了100萬賣家。

而藉助後爹阿里爸爸的實力,2012年成立的電商平臺Lazada在2016年開始正式與東南亞的各位競爭者“拼爹”,進一步鋪設物流和支付渠道這些燒錢燒個沒完的核心競爭力。

正如同曾經那篇唏噓了所有人朋友圈的反雞湯文《我奮鬥了29年,才有機會和你們坐在一起喝咖啡》,ezbuy的沒錢沒權的轉型之路,在這樣巨頭的夾擊之下顯得那麼的艱難和無奈。

理工科出生的CEO,耿直Boy的耿直公開信

ezbuy被淘寶封殺這事兒本可能就只是個“圈內”新聞。

但這件事情火了,知乎關於這件事誰對誰錯的問題下方掐架掐到不亦樂乎;各大門戶網站、報紙的新聞都對此紛紛做了報道,最主要的原因還是ezbuy的CEO何建發表的一封公開信——《致馬雲的一封公開信,你們太欺負人了,不帶這樣的!》

這篇文章是一場很糟糕的”危機公關“,過於細節地描述公司內部的人工購買流程,反而留給了輿論質疑ezbuy業務模式的把柄。

字裡行間飽滿的情緒和控訴之情,更令不少輿論質疑CEO何建發文的立場,讓ezbuy賺了眼球卻被蓋上了”黃牛“和”薅羊毛“的帽子。

言論超越了對ezbuy本身業務模式的理性分析,透過質疑我們看到這個時代對創業者越來越高的要求。

時代正在崇尚所謂的“巨頭碾壓”和“降維打擊”,“企業夢想”比事實還要重要。一切看似有違此道的模式都會被認為是落後和倒退,然後被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言論們當作標榜自我認知優越性的工具。

CEO何建的這封信暴露了他耿直理工科boy的身份和特點,在整個事態的發展過程中,他最錯誤的便是用理科生的思維模式去理解了阿里巴巴——在新加坡的理工科boy們理解中,所謂的“行業生態鏈”應該是如同Google一般,鋪設底層架構而對外圍的生態參與者儘量無為而治。

但阿里巴巴的馬雲爸爸卻顯然有自己的管理風格 。

畢竟爸爸就是爸爸,每一個爸爸最大的期望就是孩子們必須要聽話,何況是跟自己孩子搶食的ezbuy。

東南亞市場誰做誰知道,又苦又累又混亂

東南亞市場有著自己的原始的倔強,分割的市場、多元的文化、不同的政治環境。

這令曾經一度以為可以降維打擊輕鬆拿下東南亞市場的京東和阿里,都曾經因為不瞭解行業規則而吃了不小的苦頭。2016年iPhone7上市期間,京東和阿里巴巴投資的Lazada就因為該款進口商品不滿足印尼行業需求(進口電子產品零件20%需本國生產)而銷售受阻。

除了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條例外,本國線下消費習慣的頑固性也令這些中國玩家巨頭們吃驚,新加坡以及其他東南亞市場的消費者都對舊勢力有很大的依賴,改革的成本遠超中國。

這注定了東南亞市場的電商平臺們在早期絕無坐在辦公室雙手十指不沾陽春水,就可以通過線上渠道鋪設、社交平臺引流、內容社區聚合……等各種花式玩法打開這個市場。

重運營,是這個市場在早期的宿命 。

因此,在輿論一邊倒向對ezbuy“人工下單”等工作模式的質疑時,落後的方法在前期培養用戶卻是奏效的,一些看似反潮流的模式卻也充滿著東南亞市場原本的特色。

ezbuy最大的優勢,是物流

從這一點來說,ezbuy有著自己的優勢,早在創立之初就以“代購”為模式的平臺,自然少不了建立自己的倉儲物流平臺。而這種基於”代購“而創造出的新加坡獨特物流體系,有著空降兵或者太子黨們沒有的“接地氣”。

縱有逆風起,人生不言棄|ezbuy活了下來?

ezbuy物流倉庫

淘寶2014年將集運帶入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並耗費2.49億美元投資了新加坡郵政SingPost。可惜,新加坡郵政和中國郵政的效率似乎不分國界不分上下,一樣慢吞吞。而淘寶集運也因為費用太高,操作複雜,在東南亞市場並沒有真正的流行起來。

而ezbuy則早就已經發展出了自己的一套獨特的物流體系,據說某位從ezbuy出來的物流管理人才,在很短時間裡就幫助下一個東家將物流成本降低了10%。

2010年最原始的“取件點”方式——反正新加坡國家面積小,MRT又四通八達價格優惠,取件在當年還調節大家在這個悶熱熱帶小國過於枯燥單調的社交方式。

2011年便開始推出了一站式購物和送貨解決方案,但由於新加坡過於複雜的辦公樓進出制度、以及快遞小哥們懶散兼Freestyle的工作態度,一站式送貨還不如自己取貨來的有效率。

而2013年ezbuy開始發展的鄰里取貨的方式,更在2017年發展成了ezCollect的方式——即將貨物放在HDB(相當於中國的經濟適用房,新加坡80%的人口都住在HDB中)附近的小超市或雜貨店裡,以滿足新加坡上班族下班後才能取件的需求。

截至2017年末,ezbuy已經在新加坡設立了277個提貨點,並在50個迷你超市和雜貨店安排了取貨的服務。

這樣的密集度是如何一個概念呢?新加坡的面積為719.9平方公里,相當於在上海外環內的區域面積大小。2016年年末全家超市在上海一共1200家左右,而ezbuy的分佈密度比兩年前全家在上海的分佈密度還要高出一倍。

縱有逆風起,人生不言棄|ezbuy活了下來?

如果ezbuy不能進一步改善這一物流現狀,曾經熬出來的物流能力,將面臨被消費者慢慢摒棄的命運。

ezbuy想做B2C,1760萬美元夠不夠燒?

從2014年開始,ezbuy就已經開始鋪設自己的供應鏈渠道,和全球的商家洽談合作。但既然提到了鋪設供應鏈渠道,就不得不重新回到文章開頭所說的“燒錢補貼”這件事兒,只怕Shopee和Lazada有著更“壕”的能力。

而主要佔領了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市場的ezbuy,交易規模體量上來說仍然不太夠看,Lazada早在2015年末用戶數就超過了600萬,日均訪問量超過450萬。而ezbuy預計到2018年,註冊用戶數才能突破400萬。而對於看重平臺流量的這些商家來說,ezbuy是否能爭取到他們更低廉的供貨價格,還得打上一個問號。

1760萬美元就想要燒出一個完善的供應鏈絕不可能,但行內人在融資消息出來後,認為未來ezbuy的模式可能會更類似網易嚴選。

這或許是可行的,畢竟從新加坡的線下門店來看,走物美價廉品牌店的“日本之家”,“兩塊錢買不了吃虧,兩塊錢買不了上當”的Daiso兩元店,以及遠看像日本櫻花妹子Muji近看像韓國泡菜妹子的“廣東妹子”名創優品(MINISO),都已經證明了精選有品質並物美價廉的商品呈現模式,在東南亞有市場空間。

而若是用這樣的模式重新佈局ezbuy的供應鏈業務,面臨的將不再是到處燒錢的車輪戰人海戰,而是更有針對性的供應商挑選、獨家代理權、以及消費趨勢上的預判和把控。

這一點來看,ezbuy作為東南亞市場的“代購鼻祖”,有著經年累月積累下的用戶訂貨數據基礎,顯然讓他們比其他競爭對手更具市場潮流敏銳判斷能力。

阿里騰訊京東……

阿里騰訊京東……

如今阿里巴巴一人單挑組團來刷東南亞副本的騰訊和京東,東南亞已然成為了這兩大聯盟和部落敵對陣營的PK服務器。

但能看到在這樣戰火紛飛、大玩家制定規則的天下,還能看到野生而頑強的打法,是一件有趣而值得期待的事情。

ezbuy能確定下來這一輪融資啪啪打了“看空臉”,至少給這個市場帶來了新的活力和希望,畢竟如果每一個電商在時代的大潮流下都衝著”戰略投資“這一條路而去,必然出現一味向對標企業的發展模式模仿、以及為了戰略收購而做出的業務模式迎合,市場的創新活力將會被遏制。

如今的東南亞市場的確缺乏大玩家進入後,對客戶進行的教育投入——提高無現金支付比例、提高移動購物的比例……

但也正因為這個市場的獨特而倔強、行為模式的頑固和不同文化的多姿多彩,才令這裡存在著大量的潛在機會和新模式的思考與創新。

這個市場給那些想要”複製中國模式“,但又不照本宣科的企業留下了發展的空間,但同時也給與那些根植在本土的特色之中,獨立發展的企業以生存的土壤。

正如ezbuy的CTO翁偉在知乎的回覆那樣,“ezbuy感謝阿里”。東南亞本土的創業土壤溫吞而缺乏競爭,大玩家的突入使得這個行業既有的玩家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模式,並做出迅速的改變。從這一點來說,所有被大玩家夾擊地艱辛度日的企業都應該抱著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覺悟,沒有人願意做那隻溫水裡慢慢被煮死的青蛙(這句話雖然沒有科學根據但真的很好用)。

ezbuy內部創始人之間的職能協調、公司生死存亡岔路的抉擇、重新審視的自我定位、內部物流體系的重新審視和規劃……每個細節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行業中都越來越緊迫、越來越重要。

想要生存下去,唯有攻克一個又一個的難關,不斷奔跑不斷自我進化。

願在這裡奮鬥的企業們,都能有那一份“縱有逆風起,人生不言棄”的情懷。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