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死,癌細胞為什麼也死?

南山199075037

主要是沒有人體的營養供應了,它癌細胞再逆天也一樣得死,但是這不代表癌細胞不能在人死之後繼續存活,只要保證充足的營養供應,癌細胞活幾十年也不是問題。

比如傳奇的海拉細胞,已經在它的主人死後存活了60多年,由於其無限增殖的特性,把很多生物實驗室作為腫瘤研究的癌細胞,可以說遍佈全世界。

從1951年到現在,67年間無間斷增殖;活了超過1.8萬代,萬代同堂!迄今為止培養出來的細胞已經超過5000萬噸,細胞連起來可以繞地球三圈。


這種細胞的主人是海瑞塔·拉克絲(Henrietta Lacks),一名黑人奴隸和白人主人的後裔

海瑞塔祖上如同黑人作家亞歷克斯·哈利所寫的家史小說《根》裡的農民一樣,從非洲被販奴商人當貨物一樣運到美國,成為種植園主人的奴隸。所以她和大多數家庭成員一樣,從小就是一名勤勞的菸草農婦。

在祖父家生活的海瑞塔年僅14歲就生下了第一個孩子,隨後嫁給了孩子的父親,就是她的表哥大衛,因為是近親結合,前面生下的2個孩子都有先天缺陷,又聾又啞。

同年2月1日,醫生檢查了海瑞塔的身體,發現她的子宮頸上有一塊硬幣大小,表面光滑圓潤,像葡萄一樣的突起物,這顆“葡萄”只要輕輕一碰就會流血。蓋伊醫生說:“我見過一千個子宮頸癌症患者,卻從來沒見過這樣的情況。”

隨後醫生宣佈海瑞塔患有晚期子宮癌,並且很快的為她做了切除手術。與此同時,在海瑞塔不知情的情況下,採取了她子宮頸裡一些正常組織和癌變組織,用作研究。

醫生把裝滿鐳的試管塞進海瑞塔的子宮頸,縫好,再把一個野裝滿鐳的小袋子縫在子宮頸外面。然而這並沒有拯救可憐的海瑞塔,相反,從她胸部到骨盤的皮膚都被輻射灼燒焦了,病情也在惡化,腫瘤像青苔一樣佈滿了她的內臟。

1951年10月4日,31歲的海瑞塔的心臟停止了跳動,死於併發的尿毒症,可她的癌細胞是如此的活躍,像惡魔一樣霸佔了她的內臟,體內密密麻麻長滿了白色的小腫瘤。


主人公海瑞塔雖然死了,可“她”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來自海瑞塔子宮頸的癌細胞(簡稱“海拉細胞”),海拉細胞被大量培養,打包送往世界各地的實驗室,幫助科學家突破一個有一個的科學難題,在最初一次研究取得突破成績時,也沒人提起海瑞塔·拉克絲這個名字,所有的一切似乎與她無關。進入21世紀以來,已經有5個基於海拉細胞的研究成果獲得了諾貝爾獎。

在1950年代,細胞體外培養技術還不怎麼樣,包括癌細胞在內的細胞體外培養十分困難,大多數分裂幾次或是培養幾天,細胞系就不再生長,然後衰老死亡。但是海拉細胞卻截然不同,不僅容易培養,而且增殖速度極快,是普通癌細胞的20倍,24小時可以增加一倍的細胞數。

不過事實上,具有無限生長能力的細胞並不是只有海拉細胞,但是它是最早被發現的,應用最廣泛的,所以就為了最常用的實驗細胞

基於這樣不死的特質,海拉細胞活躍在實驗的最前線,源源不斷的細胞簡直是醫學和生物學研究的福音。

1952年,研究人員用從腮腺炎、麻疹到皰疹病變組織中分離出來的病毒感染海拉細胞,現代病毒學因此產生,對疫苗的研發和抗病毒療法具有開創新意義。

1953年喬納斯·索爾克在實驗室用脊髓灰質炎病毒感染海拉細胞,通過研究發現,海拉細胞對脊髓灰質炎病毒極其敏感,非常容易感染病毒,並且會帶著病毒分裂。海拉細胞就像一臺病毒生產機器,不斷生產這種病毒。因此,美國小兒麻痺基金會(NFIP)建造世界第一家細胞工廠,大規模生產海拉細胞供小兒麻痺疫苗的研發。

1955年Theodore Puck和Philip I Marcus在丹佛科羅拉多大學第一次成功克隆了海拉細胞,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被成功克隆的人類細胞。


1960年.海拉細胞先與人類,乘坐一顆蘇聯衛星進入太空,開始被用於太空生物學研究。

美國首次載人航天飛機上也攜帶了海拉細胞,並且發現在太空中的繁殖速度更快。

1965年,海拉細胞海拉細胞幫助科學家實現了基因混合,將海拉細胞和小鼠細胞融合,人類首次創造了跨物種混合體。

1973年,科學家利用海拉模型沙門氏菌的擴散,測定其傳染性,並且研究其在人類細胞中的活動。

1984年,德國病毒學家哈拉爾德·楚爾·豪森利用海拉細胞證明了人乳頭瘤病毒(HPV)會導致癌症,這項發現讓哈拉爾德·楚爾·豪森獲得了諾貝爾獎,同時也向成功研製HPV疫苗邁出第一步。


1986年,科學家實驗讓海拉細胞感染艾滋病病毒,通過它找到了一個關鍵受體,揭示了這種病毒的感染機理。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命名其為人體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簡稱HIV。

1989年,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公佈了一項發現,海拉細胞中含有一種叫做端粒酶的物質,是讓細胞不死的關鍵,正常細胞中也有端粒酶,不過活性受到嚴格的控制,特定的細胞中才會具有活性。

1993年,研究人員讓海拉細胞感染結核桿菌DNA,明白了細菌是如何侵襲人體細胞的。


SMETalk

要回答這個問題,也要先清楚人體與癌細胞的關係,或者說弄清楚癌細胞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癌細胞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天下掉來的嗎?是從其他人身上傳染過來的嗎?都不是!癌細胞不是既不是從天下掉下來的,也不是從其他人身上傳過來的,而是來自於自身的正常細胞。癌細胞是從正常細胞變過來的,正常細胞是好人,癌細胞是壞人,壞人一開始不是壞的,後來由於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慢慢變壞了。最開始只是變壞了一點點,相當於是癌前病變,但仍然是好人,後來繼續變壞,相當於是原位癌,但這個時候還沒有完全變壞,可以變回好人,繼續發展下去,就成了徹頭徹尾的壞人,就是“癌”(浸潤癌)。

癌細胞既然是來自於正常細胞,是從正常細胞“異化”過來的,也就是所謂“癌變”過來的。儘管是從正常變過來的,但一旦變成癌細胞,它的形態和生物學持性各方面就和正常細胞有所不同,這也是區分癌細胞和正常的重要依據,比如,變大了,核的外表和大小也變了,而其“脾氣”也不會和正常細胞那麼好了,它會不斷的分裂增殖,正常細胞組織當然也會分裂,但那是有限度的,而癌細胞組織則不會停下腳步,它會一直生長,具有侵襲性,直至擴散轉移,危及人體的生命。


腫瘤專科醫生

用三國時期曹植的一句詩來形容癌細胞和人體的關係,再貼切不過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癌細胞和正常細胞,本是一奶同胞,本來都是人體這個國家的良民,遵紀守法、安居樂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共同維護著人體這個國家的和平與穩定。可偏偏有一部分細胞,在各種外界不良刺激長期作用下(吸菸、喝酒、病毒感染等等),開始發生了質的改變,具備了和國家律法抗衡的能力(免疫逃逸),不再接受人體的正常調控,而瘋狂發展,這種異常的擴張,即不符合人體的需要,也不接受人體的控制,更沒有正常的生理功能,使得人體這個國家一片狼藉,正常的組織和器官的功能受侵。這時候,這個毒瘤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勝利,站穩了腳跟。

但癌細胞並滿足於只在自己的地盤圈地,在向四周擴張的時候,部分癌細胞會隨著血液循環侵入到其他的區域,並安營紮寨,肆意汲取營養並發展成新的武裝力量,侵入到肝臟的時候,就叫肝轉移,侵入到肺部的時候,就叫肺轉移,侵犯到骨頭的時候,就叫骨轉移,侵犯到大腦的時候,就叫腦轉移了。這個時候,癌細胞已經遍地開花,狼煙四起,人體這個國家搖搖欲墜,國家機器幾近癱瘓。

當人體的重要的器官相繼受到癌細胞的侵犯,已經不能繼續維持人體這個國家正常運轉的時候,就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終結。

可以看出,在人體與“叛軍”(癌細胞)的較量過程中,如果人體取勝,將繼續維持人體的正常存在,一旦人體戰敗,癌細胞獲勝,面臨的會是亡國滅種,灰飛煙滅。當然,作為人體的一部分,癌細胞也不能倖免。


深藍醫生

癌細胞雖然號稱“不死”,其實是建立在患者存活的前提之下的。

我們身體上的幾十萬億個細胞都離不開自己的生老病死的循環。衰老或者受損的細胞會走向死亡,而癌變、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則會被免疫系統殺死。

然而癌細胞則不僅跳出了正常細胞生老病死的循環,還能通過巧妙的方法逃過免疫系統的殺傷。

但是他們仍然需要營養的供應和氣體的交換——而這一切需要患者活著才能實現。

所以當癌細胞成功躲避了免疫的殺傷,開始快速繁殖後,他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跟其他細胞爭搶營養。而且它們深諳“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大量分泌促進血管生成的因子,從而讓周圍的血管長出細小的分支,來為自己輸送營養:

隨著癌細胞的快速分裂增殖,癌變組織逐漸從一小團細胞變成肉眼可見的腫瘤。

但是家大業大之後“吃飯”的壓力也更大了,每一個癌細胞都張著嘴嗷嗷待哺。他們瘋狂分泌生長因子,促進血管向自己產生分支。

然而這種毫無章法的分泌導致了嚴重的後果——新生的血管形態扭曲、脆弱易出血。

而且越是增殖活躍的腫瘤,出血壞死越是嚴重。所以很多被切除的腫瘤組織切面上都可以看到出血壞死的部位:

可見這些癌細胞對血液供應的渴望是多麼的迫切。

然而這一切,當患者死亡時,全都會終結。

隨著患者心跳呼吸的停止,血液不再流動,殘餘的營養物質和氧氣會很快被耗竭。最終看似“不死”的癌細胞也會被餓死。

甚至,由於癌細胞的增殖非常活躍,對營養物質和氧氣的消耗非常快,他們比那些代謝相對緩慢的細胞(人死亡2至8小時後肌肉細胞死亡,手指甲要經過20小時才會死亡。精子、軟骨和牙細胞生存時間最長,最多達到4天之久)而言,更不耐受個體死亡帶來的低氧環境,會“先走一步”。


菲利普醫生

首先,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人體內的環境以及癌細胞:人體細胞組成了非常複雜的調控系統,它們各司其職,調控著每種細胞的行為,包括物質的代謝、增殖、分裂和對外界信號的感應,使這一複雜的人體系統始終處於平衡狀態。

而如果出現了癌細胞,其也是人體細胞的一部分,它是由正常細胞病變而來的,最主要特性就是無限制的分裂。正常細胞組織是有限度的進行分裂,而癌細胞組織則會不斷的,一直分裂生長下去,具有侵襲性,直到細胞擴散轉移,危及人們的生命。

瞭解完癌細胞的基本特徵,讓我來深入瞭解一下癌細胞與人體的關係,從而找出問題的答案。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既然癌細胞的生存離不開人體的正常運作,那麼如果人一死,人體內的正常細胞也會跟跟著死亡,這樣以來癌細胞賴以生存的內部環境也不復存在了,最終只能走向死亡。


鎂客網

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癌細胞是一種沒有獨立生存能力的細胞,它雖然猖狂,但其實脆弱,甚至不能在體外稍作停留就很快死亡,比各種細菌和其他微生物要差勁的多,腫瘤細胞只能附著在人的身體裡不斷的破壞性生長,但一旦人體的血液停止流動,腫瘤細胞也就迎來它的末日。

可以打這麼一個比方,癌細胞只是一個失控的瘋子,可以瘋狂的消耗各種營養,幾何級數的生長,但沒有長遠的打算,並不會在生活環境下降的情況下自動產生一些自我保護機制來蟄伏以等待良好生活條件的到來。而其他病原微生物雖然也很猖獗,但對於身體營養物質的消耗遠沒有癌細胞那麼厲害,但微生物的基因經過長久的進化,能夠產生很多防禦機制,可以耐寒,熱,幹,溼等嚴酷的生活環境,甚至一些微生物比如水熊可以在太空中生存。

所以癌細胞只管一時爽快,在人還能吃能喝的時候,過著逍遙快活的日子,雖然有免疫細胞來討伐,但憑藉瘋狂的增殖能力,無限制的生長,雖然被免疫細胞消滅一兩個,但仍然能不斷的生長壯大,癌腫中充斥著各種無節制生長產生的怪胎,這些怪胎有些還來不及長大就被下一代怪胎代替,所以腫瘤常常自己壞死,因為怪胎長不大,長大了有飯量大,營養不夠分就餓死了,這是腫瘤特別是肺癌中間產生空洞的原因,很多怪胎壞死被排出去了。

腫瘤細胞是無法進入其他正常免疫能力的人體內繼續生存的,腫瘤細胞的所有技能的發揮僅僅限於原發患者的體內,一旦換一個人,會被嚴重的排異反應迅速的清除,所以腫瘤細胞的防禦能力和病原微生物比起來要差勁的多,打個比方,肺結核被人隨著痰突出體外後可以堅持2-3個月不死,具有持續的傳染性,而肺癌如果被人突出體外,馬上就不行了,所以肺癌以及其他腫瘤細胞基本上沒有傳染性。

腫瘤細胞會不會某天和病毒雜交進化出傳染能力呢,細思極恐。


胡洋

如同此前有人探討“餓死癌細胞”可以抗癌一樣,癌細胞是很難被餓死的。你想餓死癌細胞,正常的細胞也會沒精打采的。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合理的營養補充,對於癌症患者抗癌是必要的。吃得好,有時對治病很重要,對於癌症患者來說,這個道理更實用。

醫學研究發現,很多癌症患者最終的死因和營養不良有關。

問者好奇,為什麼人一死,癌細胞也跟著死?因為,癌細胞也是人體細胞的組成部分啊,它只不過屬於那些患病的肌體,但確確實實是患者養大的。

所以再次重申,餓死癌細胞的說法不要信!

遼瀋名醫,用心只為您健康!


遼瀋名醫

人一死,癌細胞就死了的原因是癌細胞必須靠人類身體的能量來生存!

癌細胞與普通的細胞相比,它具有無限增殖、可轉化、易轉移等特徵。而無限增殖這個特性顯然需要大量的能量供給,這樣就必然會嚴重依賴人體的生存。而且癌細胞是一種非常討厭的細胞,它為了自己無限地增殖,會不斷的像宿主的正常細胞攫取能量。同時在無限增殖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宿主的一個器官的能量已經攫取盡了。就會通過轉化和轉移等手段,轉移到其他器官,繼續不停的攫取能量,最終使宿主走向死亡。


而宿主死了,沒有能量供給,則必然造成癌細胞的死亡。可見癌細胞就是這種貪得無厭的討厭東西!那麼我們怎麼防止和癌細胞的這種討厭的東西同歸於盡呢?因為癌細胞對能量的需求是無窮無盡的。所以,平時我們一定要注意飲食,不能攝取過多的能量,否則超重甚至嚴重肥胖都會有利於癌細胞的增殖。同時要注意進行適度鍛鍊,強身健體的同時也消耗過多的能量。


地震博士

在初高中生物課堂上,大家一定都學過關於細胞的基本定義,即:細胞是生物體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目前已知的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細胞所組成,但病毒的生命活動也必須在細胞中才能體現。癌細胞作為一種“異化”了的細胞,在生長、分化、代謝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特殊性,但總體上還是要遵從著作為細胞的一些基本規律,或者再往宏觀上說,癌細胞作為生物個體的一部分,其日常活動當然也要按照生物的基本原則來進行。
生物的最基本特徵一是新陳代謝的能力,二是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能力。對人類而言,這二者在微觀層面都是在細胞這一基本單位上進行的,而在宏觀層面則要通過呼吸(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進食(消化吸收營養物質)、排洩(排出代謝廢物)等行為來實現。癌細胞的生存和分裂分化同樣離不開物質的合成和能量的消耗,而物質和能量的來源也要通過人體的上述行為來保證。如果人死了,沒有了呼吸、進食等從外界獲取物質來源的能力,那麼癌細胞也失去了生存必要的供給,自然也就隨之而亡了。
儘管目前對於腫瘤的成因與本質還沒有完全瞭解清楚,但是在對癌細胞生物學行為的觀察研究當中,人們時常會發現其在生長、分化、代謝等活動所涉及的微觀途徑與正常細胞相比與諸多不同之處。目前在臨床上腫瘤治療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希望能夠利用這種差異,來開發新的治療手段,以求達到對腫瘤細胞的針對性殺傷作用,從而儘量避免傳統的“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式的治療手段帶來的毒副作用。當然,醫學的進步需要時間,不同腫瘤的生物學表現也千差萬別,對於腫瘤基本理論與臨床治療的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目前在臨床上針對絕大多數惡性腫瘤仍然以手術、化療、放療等經典方法作為主要治療手段。如果不幸罹患腫瘤一定要到正規醫院就診接受規範化治療,不要心存僥倖或盲目偏信一些非主流說法,導致延誤病情。
(肝轉移瘤,圖片來自網絡)

李巖祺

普遍認為癌細胞脫離了人體也會死亡。


但如果在相對嚴格的實驗室培養環境中並且添加多種細胞因子的情況下,癌細胞可以大概率存活。


(海瑞塔的病歷卡)

那是1950年代,醫生們尚未知悉放射性物質對人體的危害,因此也不會去控制放療的劑量。從病人身上採集病變組織用於研究也不需要事先徵得同意。

原因在於,人類的細胞存在端粒——一個在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複合體。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會損失一段。分裂50次左右細胞就再也不能分裂了,這被稱為海弗利克上限。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得到了海瑞塔的癌變組織切片。助手瑪麗把這些組織丟到放了培養基的試管裡,並沒有抱多大希望。但很快,他們就被震驚了。

海瑞塔的癌細胞裡存在一種端粒酶,可以無限次把分裂損失的端粒重新加上去,這就導致了它們沒有分裂極限,能夠無休無止的增殖下去。

只要有充足的養分,這些細胞就能瘋狂的生長,24小時它們的數目就能翻一番,不受分裂次數的限制,不受器材的限制。當大多數人體組織培養都只能在試管壁上薄薄的覆蓋一層時,這些細胞可以在培養液中野蠻的堆積起來。

這些細胞殺死了海瑞塔,但卻讓科學家們欣喜若狂。

他們把它叫做“海拉細胞(hela cell)”,取了海瑞塔姓和名的前兩個字母拼在一起。

(海拉細胞電子三維圖像)

海拉細胞的出現,為人類打開了病毒學和基因學的大門。

海瑞塔去世的那個冬天,美國爆發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小兒麻痺症疫情。1952年,匹茲堡大學宣佈研製出第一支小兒麻痺症疫苗,但必須在人體上實驗它是否有效。

他們想到了海拉細胞。

實驗非常成功:海拉細胞比一般人體細胞還容易感染病毒。而且容易養活,方便繁殖,量大便宜。藉助這些細胞,科學家們終於證明疫苗是有效的。在這不久之後,小兒麻痺症終於被攻克,海拉細胞也開始為醫學界所知。

海瑞塔已經死了,可她的癌細胞還活著,並且遍佈世界上所有的醫學或生物實驗室。這些細胞裡都有她的DNA,因而,她從某種意義上,得到了永生。

有的科學家,用她來研究人類基因組和遺傳學。科學家利用培養海拉細胞和繁殖迭代,弄清楚基因表達和調控的原理,並最終促成了克隆技術的成熟——在成功克隆出多莉羊之前,他們先克隆了海拉細胞。


我們沒有辦法知道今天究竟活著多少個“海拉”細胞。


一名科學家估計,如果可以把所有生長過的“海拉”細胞堆起來的話,它們可能重達5000萬噸。另一名科學家估計,如果將所有生長過的“海拉”細胞從頭到尾排列起來,它們可以繞地球至少三圈,相當於1億多米,而她本人的身高不過1.5米。


由此可見,只要加以科學培養,癌細胞可以存活,如果適當引導,癌細胞還可以為人類科學發展做貢獻。


但如果在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體死亡後,由於氧氣停止供給,癌細胞也會很快死亡。


在體外培養的癌細胞脆弱程度是你無法想象的,部分癌細胞可能有一天忘記給它換培養液,它就會分分鐘死給你看。培養中如果不小心引入了微生物,微生物會很快讓癌細胞跪下!


有必要在這裡解釋一下癌症


以上


歡迎加我一起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