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斗拱——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中國斗拱——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雙抄雙下昂形式的柱頭鋪作

其一 斗栱的作用

首先說說斗拱的作用。斗拱,層層出跳,繁複無比。一望即知它有增大挑簷的作用,除此之外,還有什麼作用?比如把頭絞項作,毫無出跳,用一個泥道栱,究竟是為什麼?實際上它可以增加桁檁與柱的接觸面積,減少梁端地剪力。即使是在現代工程中,梁端剪力也是工程中需要特殊注意的問題。極容易在地震、人員聚集等極端情況下發生斷裂。

古代房屋的一排排桁檁可以看作是一組超靜定梁,屋面層是一組空間桁架。鋪作層作為兩者之間的連結,斗栱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說白了,斗栱就是一組複雜的空間桁架。負責把枋,桁傳下來的縱向荷載;椽,飛子傳遞下來的斜向下荷載;因為柱的側腳和生起而形成的斜向內荷載等不規則方向的荷載整合呈縱向荷載,向下傳遞,一路通過柱,柱礎,臺基傳導到大地。

在其中,屋面荷載分解一下,是垂直向下和水平向內。由於重力的作用,柱的生起與側腳也會產生一個水平向內的分力。這必然造成柱頭與櫨鬥之間榫卯結構上的剪力。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下昂出現了。

中國斗拱——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 引用圖片*

在上一段話裡,歷數斗栱這一空間桁架總承載的荷載大多是從上到下的,從外向內的。而幾乎不見從內向外的荷載。照理說,這樣的條件必然造成櫨鬥與柱頭之間存在剪力,柱頭榫卯出現彎矩的情況。這種彎矩的存在對於鬥與柱之間的榫卯結構是致命的。然而事實上這一彎矩卻幾乎沒有出現,究其原因,是從唐代就定型了的構件——下昂解決了這一問題。

本人閱覽各種文章,大多說下昂這一構件起到了槓桿的作用,將昂尾插在草乳栿下,用草乳栿上的荷載來平衡昂首耍頭傳下來的荷載。這種說法,十分中肯,但是是從局部出發的。迄今為止本人未見從宏觀角度認識下昂的論斷。下昂由於其從內上向外下的斜勢走向,將草乳栿傳遞下來的縱向荷載變為斜向外下的荷載,出現一個向外的彎矩。這就可以平衡掉向內的彎矩,從而使得柱鬥榫卯的水平面的剪力為零。這對斗拱根基的穩固,鋪作層的穩定,乃至整體木架構的長久保存是十分重要的!

其二 斗栱的變化

正因為這樣,也就不難理解明清下昂由斜向直構件變為水平曲構件的荒謬性!不但會造成柱頭榫卯的過早損壞;而且會使整個鋪作層過分內擫,造成不穩(這與柱子的側腳與升起造成的柱枋層內擫不同,柱之間有枋連結,且軸嚮應力與榫卯結構中榫的方向平行,不造成剪力,柱枋層內擫能有效增加木架構的穩定性);然後還有一個就是木材是一種各向異性的材料,直構件可以通過循紋順理取得最好的力學性能,而曲構件則不能,這必然造成昂本身的質量下降。最後,同體積的曲構件與直構件相比,鋸作過程中對材料的浪費必然加大。總體而言,現代將明清時期的下昂稱之為假昂真是實至名歸。本人對斗栱退化這一現象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個事實,明清下昂的由真到假的變化與柱子的側腳與生起的消失幾乎是同時的。只能說,這兩者其實也是配合的。如果只是柱的側腳與生起消失而下昂不做變化,傾斜的下昂必然會造成在柱頭榫卯上存在向外的剪力。所以,下昂在翹之上的那一段變水平了。

清代的假昂 注意與文章開頭處的真昂作對比

中國斗拱——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總體來說,斗栱這一構件集科學性,藝術性與一身。尤其是唐代斗拱,體量碩大,出簷深遠,卷殺極具彈性,與盛唐氣象非常相符。建築是空間的藝術,而簡潔性與構造性是裝飾元素的必需。而唐代斗栱幾乎在結構性與裝飾性上的結合做得已臻化境。然而隨著斗拱的逐漸變小,變繁,中華民族的性格也漸漸開始缺少了尚武的博大之氣,開始了對繁禮冗節的過分追求。斗拱的結構性越來越小,到最後鋪作層名存實亡,斗栱退化為簷下的一排雕刻品。實際上清代的殿堂在結構上已經屬於宋式的廳堂建築,殿堂建築遂不見矣。

斗拱的退化,應該就是審美觀念與結構需要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是明清繁文冗節的大行其道這一精神現象造成了對繁密小斗拱的審美需要,而不是唐代簡潔碩大的形象。於是斗栱便由大變小,由疏朗變繁密。其次是明清朱程理學的泛濫,造成了對過分平,直,正的審美需求。為了使得物質服從於精神需要,屋脊的曲線,簷口的曲線就全部變直,兩山部分由斜變正。於是生頭木消失了,柱的生起取消了,柱的側腳也取消了。這些構件已經消失,為了保證柱頭榫卯不出現外向剪力,所以,下昂必須變化。於是,下昂成了假昂。

當代中國又開始新一輪的發展,審美重新變化。而且土木工程的發展也能使我們從力學上認識唐宋斗栱的科學性,認識明清斗栱的不合理性。所以現在一部分人開始有了“厚唐宋而薄明清”的傾向。

當然,在天宮樓閣與藻井等處,繁密的小斗拱還是具有它無可替代的美感,只不過這種繁密的美感需要一種統一的色調。如果形式與顏色一併複雜起來,那麼這個構件很難在美學上取得稱讚。

華嚴寺內的天宮樓閣

中國斗拱——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華嚴寺 大同

雖然細小繁密,但因純色取得美感的小斗栱

中國斗拱——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四川省內建築

其三 斗拱的類型

這一小節由於本人閱歷少淺,參照粱公《中國建築史》第五章《隋唐續》加以編寫。對於讀之艱澀的白話文,用現代文轉述,並加以其他方面的徵引。

一 單鬥只替 是最簡單的斗拱。在柱頭櫨鬥上加一條替木來承託梁和摶。如果用補間鋪作,亦用大斗一枚。實例:大雁塔,香積寺塔的斗拱。現存最早的實例,北齊石柱上小殿。

把頭絞項作(清式稱一斗三升) 玄奘塔及淨藏塔均用一斗三升。玄奘塔大斗口出耍頭,與泥道拱相交。其轉角鋪作則側面泥道拱在正面出為耍頭;其轉角問題之解決甚為圓滿。柱頭枋至角亦相交為耍頭。淨藏塔柱頭之轉角鋪作,則其泥道拱隨八角平面曲折,頗背結構原理。其大斗口內出耍頭,斜殺如批竹昂形狀。大雁塔門楣石所畫大殿兩側迴廊斗拱則與玄奘塔斗拱完全相同。其實本人從網絡上看到一種解釋,說把頭絞項作”實是“耙頭交項作”的訛稱。不妨可以這樣理解:將此鋪作反過來,是否覺得它是否像一“耙頭”(農耕用具)呢?

雙杪單拱 大雁塔門楣石所畫大殿,柱頭鋪作出雙杪,第一跳偷心,第二跳跳頭施令拱以承橑簷椽。其柱中心則泥道拱上施素枋,枋上又施令拱。拱上又施素枋。其轉角鋪作,則角上出角華拱兩跳,正面華拱及角華拱跳頭施鴛鴦交手拱,與側面之鴛鴦交手拱相交。此雖間接資料,但描畫準確,其結構可一目瞭然也。

人字形及心柱補間鋪作 淨藏塔前面圓券門之上以矮短心柱為補間鋪作,其餘各面則用人字形補間鋪作。大雁塔門楣石所畫佛殿則於闌額與下層素枋之間安人字形鋪作,其人字兩股低偏,而端翹起。上下兩層素枋之間則用心柱及鬥。現存唐宋實物,無如此者,但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則用上下兩層心柱及鬥,與此畫所見,除下層以心柱代人字形鋪作外,在原則上屬同一做法。

雙杪雙下昂 何晏《景福殿賦》有“飛昂鳥踴”之句,是至遲至三國已有昂矣。佛光寺大殿柱頭鋪作出雙杪雙下昂,為昂之最古實例。其第一第三兩跳偷心。第二跳華拱跳頭施重拱,第四跳跳頭昂上令拱與耍頭相交,以承替木及橑簷榑。其後尾則第二跳華拱伸引為乳栿,昂尾壓於草栿之下。其下昂嘴斜殺為批竹昂,敦煌壁畫,所見多如此,而在宋代則漸少見,蓋唐代通常樣式也。轉角鋪作於角華拱及角昂之上,更出由昂一層,其上安寶瓶以承角梁,為由昂之最古實例。

四杪偷心 佛光寺大殿內柱出華拱四跳以承內槽四椽栿,全部偷心,不施橫拱,其後尾與外簷鋪作相同。

梁思成言:“木構斗拱以佛光寺大殿為最古實例。”此乃三晉五臺山之寺也,哈哈,此乃桑梓之地,與有榮焉。

此圖中間為人字形補間鋪作之實例,兩端的各為把頭絞項作之實例。仔細看看,果然像耙子!

中國斗拱——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引用圖片* 屋形石龕 北魏

木平座下斗栱: 雙抄單栱,偷心造之實例, 此屋地補間鋪作應該就是單鬥只替,如上下兩枋之間的大斗。

中國斗拱——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平等院鳳凰堂 日本

雙抄雙下昂的實例開文的插圖即是。四抄偷心尚未找到佛光寺內景圖片,後補罷。

小生現在對上昂的構造還不甚明瞭,這要搞一個實例看看。聽聞蘇州玄妙觀三清殿有此般上昂,只是最近不能往觀,哪位高人可有這方面圖片不妨示出交流一番,在此謝過!

後補:還有一種簡單的斗拱樣式,鬥口跳。櫨鬥之上一杪華栱出跳,橑簷方下無令栱。實物見於山西平順天台庵大殿(唐)。下面出示示意圖。

中國斗拱——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引用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