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谷縣各村名稱的由來

山西太谷縣各村名稱的由來

山西太谷縣各村名稱的由來

山西太谷縣各村名稱的由來

山西太谷縣各村名稱的由來

山西太谷縣各村名稱的由來

山西太谷縣各村名稱的由來

山西太谷縣各村名稱的由來

山西太谷縣各村名稱的由來

山西太谷縣各村名稱的由來

朱家堡:因朱姓而得名。傳說明末李自成起義,要殺朱姓,村民怕株連,改朱姓為李姓,因此,朱家堡人大多姓李。

候城:傳說古時有一侯爺葬於此地,故名。今候墓尚存。

貫家堡:唐時,罐罐莊、梁家堡兩村間有一條河,後因村莊受淹,河水改道。將兩村貫穿為一,故名貫家堡。另說,古代村內有貫姓者居住。

裡修:明代。有兄弟三人遷居此地。長何文財、次何文禮、又次何文秀。後文財遷走,村名取弟兄二人名之尾字為:禮秀,後演變為現名。

溝子:秦朝時,村旁有一條寬5尺有餘的小河溝,常年流水不斷,因名。

胡家莊村:原名花莊,歷史上以栽植牡丹聞名城鄉。每逢立夏開花季節,觀花者絡繹不絕,故名花莊。

山西太谷縣各村名稱的由來

南副井:據《讀史方輿紀要》載:戰國時,古城陽邑為趙腹地,被秦佔領。趙於陽邑附近另築一城,戍兵禦敵,名曰副井城。後因豬峪河水患被淹,分為南、北、西3村。

桃園堡:古稱益母村。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重修堡牆,牆形如桃,尖南尾北,因此更名桃園堡。

朝陽:唐時稱夕陽村,後名萬戶莊。據傳,岳飛抗金路經此地,改名墨莊。後來有一舉人,目睹鳳凰落在村中門樓上,親筆題匾為“九鳳朝陽”。始更名為朝陽村。

回馬:該地原名常樂村。遼兵入侵中原時,沿路擄掠兵馬,經該村,在飲馬坑飲馬,發現村西關帝廟前有一紅臉大漢,手持大刀,虎視遼兵。遼兵畏懼,回馬便走。該村免遭蹂躪。村名為紀念關公顯聖,更名回馬村。

禪坊:唐時,在陽邑東五里建法興寺,寺中有和尚坐禪,後此地居民,定村名為禪坊。

四卦:戰國時大將軍李牧在此一帶演武練兵,擺設八卦陣圖,此處以四色為記,故名四卦。

溫家溝:明末清初,太谷敦坊村溫姓兄弟倆遷居於此落戶,故名。

杏林:相傳該地方為古陽邑城的林園,園內以杏、桃為主。春暖之際,杏花、桃花盛開,故名杏林。

肇開:據傳,列國時有一趙丞相在此建宅,名為趙開。後因罪株及滿門,官軍查訊“趙開”所在,趙氏為避殺戮之災,將趙開更名為“肇開”。

新 村 原名辛村。“辛”字本義是指新石器時代晚期象徵王權的斧鉞。“辛村”一名來歷可追溯至上古五帝之一的高辛氏時代,包括惠安辛莊、四卦辛莊等村名中的“辛”俱源於此。後來,由於辛村人口的增多和村容的擴大,在清末民初更名為“新村”。

石畝村 石畝村原名“十母村”。相傳女媧誕生在該村的開花山並曾建有紀念女媧的“十母寺”,故村名被稱為“十母村”。後改為“石母村”,意即有“石”就不會被洪水沖刷。在民國十三年(1924年),因該村姓氏以侯姓和牛姓為主,村長牛玉林又改為“石畝村”,意為牛有地畝就有草吃。

範 村 原名康樂莊(當初以康姓居多),明萬曆年間改稱“範村”。明洪武二年,範春善從洪洞大槐樹移民康樂莊,至第八代範朝引從事販棉生意發跡,成為範村大戶。當時,範村姓範的不止範朝引一族,尚有其他二支同姓不同族的範姓家族,民間稱範村“三範九劉王八家”,劉姓和王姓家族和人數要遠遠超過範姓。範朝引在經商致富後,扶貧濟困,熱心於公益慈善,受到當地百姓的稱頌,故村民將康樂莊改名範村。

山西太谷縣各村名稱的由來

蚍蜉村 相傳,當初人們在修建真聖寺時,將真聖寺的位置選在了易遭受水災的山谷旁。當把建築材料準備好,計劃開工的前一天晚上,有人發現一群群蚍蜉(長翅膀的螞蟻)連夜將建築材料搬運至現今的位置,於是人們便在蚍蜉選定的位置修建了真聖寺。後來,人們便把真聖寺所在的小村莊叫做“蚍蜉村”,以感念蚍蜉的功德。一說認為該村很小,又多見蚍蜉,故名。

厚產村 相傳,該村原名鳳凰村。很久以前,由於連續幾年的大旱,這個村的人們貧病交加,痛苦不堪。這時,有一個姓胡的老人來到厚產村,為村民治病,教村民們養羊打獵、適時耕種、尋找水源,使村民們過上了富裕的生活,人們尊稱老人“胡爺”。後來,在老人去世後,村民蓋起了胡爺廟,每逢大旱,十里八村的人們便來到胡爺廟祈雨,十分靈驗。於是,人們更加認為老人乃天上的神仙下凡。同時,為感謝胡爺為他們留下的豐厚產業,將村名改稱“厚產”。

桑梓 殷商族尊桑。《詩·小雅·弁》曰:“維桑與梓,必恭敬之”。桑與梓是古代先民家宅旁常栽的樹種。西周以前,“桑梓”已成為“家鄉”或“故土”的代指。“桑梓”村名乃殷商始祖在此活動而得名。一說認為古時該地樹木繁茂,一片蔥綠,故曰桑梓。

陽邑 春秋時,太谷縣屬晉國領地,稱為“陽”。“陽”與“暘、湯、商”通。《禮記·祭義》曰:“殷人祭其陽”,《淮南子·天文訓》曰:“日出於暘谷”,《詩·商頌》稱“商邑翼翼,四方之極”。“陽”地名來歷與先商有關。周襄王時,晉侯以陽地賜大夫處父為食邑,稱“陽邑”。

山西太谷縣各村名稱的由來

白 燕、王 村 白燕與王村原本為一個村。其原址為殷商後期箕國都城箕城所在地,箕城曾是商紂王的族叔、當朝太師箕子(名胥餘)的分封地。“白燕”村名來歷與“殷人尚白”族俗及“玄鳥生商”圖騰崇拜有關。今“白燕遺址”保護範圍內有“聚箕場”古老地名以及“寶峰禪寺”、千年棗林等遺存。王村因當時為箕城貴族聚居地而得名,明代以前便從白燕村分出。白燕曾名為“白念”,白念乃“白燕”之誤。一說認為白燕村原名“白念村”,後因村中建起一座影壁牌樓,相傳有人發現壁上落著一對白色小燕,以為吉祥之兆,遂更名白燕。

水磨坡 地處烏馬河上游河畔,因有水磨五盤,村落又在向陽坡上,故取名水磨坡。今尚存水磨遺蹟。

象 谷 在遠古或夏商之際,此地水豐林茂,大象經常出沒,乃尋常之物。“象谷”村名當來自“商人服象”的族俗,沿用至今。北魏正光三年(522年)六月,幷州靜林寺僧人在此一山坡採藥,從地下挖出一批古玉,其中有玉璧五枚、玉圭十枚,當時就獻給了北魏皇宮。古人祭祀山川之神有在山前瘞玉的習俗,這些玉為上古祭祀所瘞之玉。一說原名下谷,相傳春秋時有大王駐此。清道光年間,根據村南有象峪河,改名象谷。

南田受、北田受 村名來歷十分古老。殷商甲骨卜辭中有“受年”、“田受”、“受禾”或“受有年”、“田受禾”等詞語,意思是祈求有一個好的收成。

其餘都為姓氏村:太谷有三佳四郭十八村之說,是十八個姓的村子,韓範閻冀任。。。。等等。

山西太谷縣各村名稱的由來

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