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雪峰:華南農村的老年人

總體來講,華南老年人的生活最為輕鬆愜意,可以安度晚年,甚至是有點過於逍遙了;華北農村老年人為完成人生任務,努力打拚,實在是最為辛苦,尤其是有了二、三個兒子,一輩子就很難有好日子過了。中部原子化程度高的農村,只要老年人自己還有勞動能力,他們的日子就很好過,一旦他們喪失勞動能力,尤其是癱瘓在床,他們的日子就最難過了。

華南農村多為宗族村莊,到廣東清遠農村調查,發現超過50歲再外出務工的農民很少。而清遠農村人多地少,農村勞動力其實多有剩餘。相對來講,2015年國慶到江蘇射陽農村調研發現,村莊低於55歲的農民幾乎都進城務工去了,而射陽農村人均耕地反而遠遠多於清遠農村。

更關鍵的是如何定義老年人。清遠農村,一般子女結婚生了孫子,父母就被認為是老年人了。極端的一個例子是,一個39歲的中年男子,兒子結婚生了孫子,他就不再外出打工,而與妻子在家帶孫子,心態已是退養狀態,賺錢是已婚子女的事情了。從全國農村來講,農村老年人一般只要還能動,都會下地幹活,而清遠農村,到了60歲仍然下地幹活,村民就會說這是子女不孝沒有讓老父母過得好一點。

說清遠老年人退養比較早,當然也不確切,更確切的說法是,清遠農村,老年男性退養比較早,一般50多歲就退出生產,成為家庭輔助勞動力,甚至以休閒為主了。婦女則可能一直在土地上和家庭裡忙碌。有當地村民講,清遠農村,30%的老年男人還是不懶的,而至少70%的老年婦女是勤勞的。比較懶惰不參加勞動的老年男人是最普遍的。

清遠農村,兒子結婚了,父母就不再有為子女掙錢的責任了,父母的主要責任是幫子女帶孫子,掙錢養家的責任轉移到已婚子女。子女已婚,抱上了孫子,人生任務就已經完成了,就應該放鬆了,這是清遠農村老年人最普遍的想法。除非家庭條件相當不好,子女也沒有成家,家庭負擔重,清遠農村到了60歲的老年人是不會辛辛苦苦地掙錢更不會進城打工去的。

兒子結婚,父母即由一線退居二線,心態就是退養狀態,就不再考慮家庭責任,承擔家庭負擔,操家庭發展的心,而是要享受家庭生活了。這樣一來,在清遠農村就是一代人掙錢的邏輯。總體來講,農民的家庭收入相對有限。清遠農村土磚房很多,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可見,雖然清遠離珠三角很近,清遠農村卻並未完全從珠三角獲得打工收益。

決定老年人狀況的主要是家庭結構與代際關係。從家庭結構上看,清遠農村很少有父母與子女分開單過的,而在中部地區,父母與子女分開單過是相當普遍的。華北農村,父母則一般與小兒子一起生活。

贺雪峰:华南农村的老年人

從代際關係來看,清遠農村的代際交換相對平衡,即父母養育子女長大成人,子女成家後贍養父母。華北農村的代際交換則相對不平衡,具體就是,父母不僅要養育子女長大,幫子女成家,而且只要有勞動能力就應當為子女多做貢獻,多積累。長江流域農村,代際之間的交換相對較少,父母養育子女投入比較大,子女成家了,父母就不再承擔更多家庭責任,而子女也不為父母提供厚重的養老資源。

僅僅從老年人的狀況來看,以清遠為典型的華南農村,無論是從物質上還是從精神上,老年父母都受到子女的厚待,老年人的日子比較好過;以四川為典型的長江流域,無論是從物質上還是精神上,老年父母都與子女之間缺少必要的交換;以河南為典型的華北農村,年輕子女對老年父母在物質上有著更強的索取。

或者說,若將中國劃分為南、中、北三大區域,從代際剝削的角度來看,北方農村存在著明顯的子代對父代的剝削。中部農村子代與父代交換相對比較少且這種交換相對平衡。南方農村,父代從子代那裡獲取比較多,接近於父代剝削子女。

一般來講,南方多宗族型的團結村莊,北方多小親族型的分裂村莊,中部農村多原子化程度比較高的村莊。

北方農村,村莊內存在著分裂型的小親族結構,就使村莊中有著強烈的競爭,這種競爭表現在各個方面,比如建房的競爭、買車的競爭、彩禮的競爭、辦酒席的競爭,這種競爭對家庭構成了巨大壓力,所有家庭逃無可逃。各種壓力最終轉向父母。以彩禮為例,當前華北農村彩禮迅速提高,其中原因是子女提前將父母的家產以彩禮的形式分到手。若有幾個兒子,每個兒子結婚父母都要支付高額彩禮,要付出這些彩禮,父母不僅要耗盡積蓄,而且一般都要將自己未來勞動能力抵押出去借錢來支付彩禮。

中部農村原子化程度很高的村莊,村莊競爭程度比較低,家庭結構中不存在北方農村緊張的代際關係,父代與子代各自相對獨立地生產生活,力所能及地相互支持幫助。在父代身體尚好,能勞動有收入時,父代的生活質量很好。一旦父代年老體弱,尤其是生病不再能勞動甚至癱瘓在床,子女一般會疏於照料,老年父母處境因此相當不好。

南方宗族性村莊,村莊內存在著一個強有力的總體性結構,這種總體結構可以有效抑制村莊中的過度競爭,從而使家庭內部的代際關係有一個相對寬鬆的外部環境。表現在人情方面,清遠農村辦紅白事,送人情是以家族為單位而不是以戶為單位的,往往是一個家族送一份禮,雖然這份人情是由每家出錢來籌起來的,但這樣每戶所出人情錢就不可能有人多有人少,人情錢就不可能惡性上漲。同時,清遠農村的彩禮並非是父代向子代提前進行的財產轉移,而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的轉移支付,所以就不存在通過代際剝削來壓迫老年父母的問題。

同時,南方宗族強有力的總體性結構力量也有保護老年人的能力,在這樣的宗族性村莊,對父母不孝是相當嚴厲的指責。父母年老生病,子女就是在外務工也得回家照料父母。若父母自殺,子女會背一輩子不孝的惡名,在村莊聲譽掃地。宗族性村莊中具有強大的保護老年人的輿論生產能力,而中部原子化地區則有著強大的保護子女的輿論生產能力,或讓老年父母在生病之後就不應拖累子女的輿論生產能力。小親族地區則有著父母必須完成為子女婚嫁的人生任務的輿論生產能力。

南方宗族村莊,總體性的村莊結構一方面抑制了村莊內不同農戶之間的惡性競爭,一方面維繫了村莊內相當穩定的有利於老年父母的輿論,所以,在宗族村莊,子女已經成家的父母,無論老與不老,他們在家庭結構中都居於相當主動的位置,他們完全可以更加悠閒地享受退養狀態的生活,尤其是老年男人就有更多時間聚在一起無所事事。

因為不存在老年生活的擔憂,南方宗族村莊中,老年人更加不留私房錢,反正吃子女的住子女的用子女的,不怕子女不養。中部原子化農村地區,父母一定要趁還能勞動多存一點錢以防老。華北農村,子女不僅會利用婚姻市場上存在著的激烈競爭以彩禮形式提前分割父母的積蓄,而且會想方設法將尚年輕父母未來的勞動力榨取,辦法是讓父母以負債的形式來支付高額彩禮。父母為了養老安全,在與子女分家時就會試圖分一份家產以養老。

總體來講,華南老年人的生活最為輕鬆愜意,可以安度晚年,甚至是有點過於逍遙了;華北農村老年人為完成人生任務,努力打拚,實在是最為辛苦,尤其是有了二、三個兒子,一輩子就很難有好日子過了。不過一般情況下面,老年人的晚年,子女都會有一個過得去的照料;中部原子化程度高的農村,只要老年人自己還有勞動能力,他們的日子就很好過,一旦他們喪失勞動能力,尤其是癱瘓在床,他們的日子就最難過了,很少有子女會有耐心照料長期癱瘓在床的父母,而村莊輿論似乎也不站在老年父母一邊,因為俗語說“久病床前無孝子”。

南方農村的老年人比較愜意,華北老年人比較享福,中部地區老年人比較自由。

2016年4月14日上午

贺雪峰:华南农村的老年人
贺雪峰:华南农村的老年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