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周天子的權威怎麼建立的?

小雨151576015

夏、商、週三代的政治制度,不同於秦以後的各個王朝。在秦之前,無論是夏、商還是周,其實都只是大部落首領對諸多小部落的鬆散的領導。做一個不太貼切的對比,天子有點類似於武林盟主,諸侯國類似於各個門派。

天子能否號令天下,關鍵要有兩把大棒,第一把叫“恩”,第二把叫“威”,既要用小恩小惠籠絡諸侯,必要時又要用強大的武力威懾。

西周開國的二君:一位是周文王,一位是周武王。周文王靠的是“恩”《史記》中用一個頗為有趣的話:“西伯陰行善。”行善便是行善,還加上一個“陰”字,看上去不那麼光明正大,反倒像是偷偷摸摸。這“行善”背後果有陰謀麼?是的。因為權威不僅要靠武力堆砌,也要靠施捨恩惠。周武王,顧名思義,靠的是“武”,以武力為後盾。周文王的事業是贏得人心,贏得諸侯歸心,而周武王的事業是以武力推翻商紂。

好了,你把舊的武林盟主推翻了,但憑什麼成為新的武林盟主呢?用現在的話語來說,周朝取代商朝,法理基礎何在呢?權威的來源在哪裡呢?於是,周武王提出了“受命於天”的政治主張。在周武王登基的祭天儀式上,卜者口中念念有辭道:“殷之末孫季紂,殄廢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顯聞於天皇上帝。”這是解釋革命的合法性,宣佈商紂王的罪狀。周武王恭敬地接受天命:“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這樣,周天子便成為天命所歸的領袖。

有兩個政治名詞大家都很熟悉,一個是革命,一個是維新。這兩個詞,與周王朝都有關係。革命一詞,出自《周易·革卦·彖傳》:“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當然,這個意義,與現在我們說的是有區別的。古代把成湯推翻夏桀、周武王推翻商紂稱為革命,乃是仁政推翻暴政,仁君推翻暴君,上應天理,下合民心。可以說,湯、武革命,乃是文明進步之體現。維新一詞,出自《詩經·大雅·文王》:“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周雖然是一個老諸侯,但其使命卻是嶄新的。這個新的使命,就是帶領各諸侯,建立一個全新的社會秩序。

為了鞏固周王室的地位與安全,從周武王至周成王,廣封親族,以為周室屏藩。故而周王國之基石,與夏、商兩代相比,更為穩固堅實。周天子分封七十一國,其中姬姓國五十三國。也有另一種說法,稱兄弟之國有十五國,同姓之國有四十國。總的來說,姬姓諸侯多達五十餘個,這是沒問題的。在異姓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是姜太公受封的齊國,周天子授予姜姓齊國有徵伐四方諸侯的大權——“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因此,即便到周王室衰微後,齊桓公仍然推出“尊王”之主張,其歷史根源在此。

那麼,周天子如何維持王室在武力上的優勢呢?這裡就要講到周代特有的軍事制度。周代有一套非常完整詳盡的規章制度,統稱周禮,對尊卑貴賤是有具體要求的。比如說,天子的城池與諸侯的城池,在大小上規格是不同的,你是什麼級別,就對應這個級別的標準。軍隊亦然。依周制,周天子的直屬中央軍有六個師(軍)的兵力,按定製一個師為一萬兩千五百人,六個師便是七萬五千人。地方諸侯的武裝,大諸侯國最多擁有三個師(軍),滿編為三萬七千五百人;中諸侯國可擁有兩個師(軍),滿編二萬五千人;小諸侯國可擁有一個師(軍),滿編一萬二千五百人。

大家可以看到,周天子直轄的兵力,比起任何一個諸侯,都擁有絕對的優勢。不僅如此,倘若戰爭爆發時,天子還可以徵召各路諸侯參戰,那兵力更不止六個師(軍)。憑藉這個優勢,從西周開國後,從周武王一直到周穆王,周王室的權威是不容挑戰的,這也是周朝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但是到了周懿王時,周王室的權威開始急劇下滑。《漢書》這樣寫道:“至穆王之孫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由於戎狄勢力的興起,周王室的領地不斷遭到侵略,甚至一度遷都。當天子的武力不足以制約諸侯時,王權的衰落便是必然。到了春秋後,天子的權威更是蕩然無存,實際上淪為一個小諸侯的角色。


君山話史

西周政權合法性建立在道德合法性上面,周文王說,遠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周禮又規定了貴族層級,穩定了政權統治,西周總體來說還算統治牢固,從文王開始,周朝就是仁德之朝,文王天下三分有其二也不發動戰爭攻打商,就是因為戰爭的破壞性和反人類本質。武王伐紂的時候,商人紛紛倒戈,紂王驕奢淫逸,對周邊大動干戈,不得人心,但是周朝贏得人心,輕鬆上位,這也是政治影響軍事的體現。孔子就推崇周禮,中國採用儒家學說也是很大程度上受到周禮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