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先生只有小學學歷,卻能成為大師,你怎麼看?

早晨從下午開始

用一句話來總結:

為人本弱,有夢則剛。


22歲那一年,他來到北京。彼時的他,赤手空拳,除了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還有一身的膽氣。田真逸不知道該如何勸說這個目光灼灼的年輕人,送了他一句話:“既為了信仰而來,千萬不要把信仰失去!因為除了它,你什麼也沒有。”


少年沈從文


他之前聽說,北京可以“半工半讀”,他想要從成為一個大學生開始。可是到了北京,發現一切並不是這麼回事。“清華公開招考,一切全靠熟人”;考燕京北大等學校,可他只有小學歷,自然統統落榜……


他死心了,決定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自學上。這個只上過小學,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的人,卻有詭異的自信:“只要肯勤學,總有辦法的。”



為了方便旁聽北大的課程,在農大讀書的表弟的幫助下,他搬進了銀閘衚衕的慶華公寓。

當時在北大的沙灘、北河沿一帶,有很多這樣的公寓,住著很多像沈從文一樣飄蕩的青年,他們被北大開放的校風、自由旁聽的制度,以及周邊濃郁的文化氛圍所吸引而來,遊走於課堂、圖書館、街道和公寓之間,彼此聯繫,互通聲息,構成了獨特的圈子。

這種自由、活潑的文化氛圍,讓沈從文備受鼓舞。他告訴自己,一定要通過學習、寫作,進入那個夢想中的精英團體當中。


他過上了兩點一線的生活。為了節省開支,他每天早上吃一點冷饅頭、泡鹹菜,就跑到京師圖書館分館看書自學,什麼書都看。


公寓裡永無休止的寫作,最初是毫無前途可言的。實在支撐不下去的時候,他甚至想過賣身當兵。


一天,飢餓難忍的沈從文看見“北京當時什麼奉系直係軍閥,一個排長什麼的,在槍口上插個‘招兵委員’的旗子”,便跟在後頭,走到天橋雜耍棚那邊,要按手印,按一個手印就可以領導飯費,到了最後,沈從文還是溜了。

現實生活雖過得十分狼狽,一腦子幻想卻支持了我,總以為只要能活下去,努力下去,明天會有個轉機。並深深相信得戰勝面臨一切困難,包括生活上和知識上的困難。”

那時的他,像所有沉默努力的青年朋友們,離了家鄉只能緊緊抓住手裡的筆,在城市裡“尋找自己的聖盃”。


▲ 郁達夫青年時


好在,他堅持了下去,遇到了賞識他的人:郁達夫。 在郁達夫的介紹下,沈從文以休芸芸為筆名,在《晨報副刊》上發表了第一篇作品:《一封未曾付郵的信》。


也因為這一次發文,他的才華終於被文學圈的前輩所看到,他逐漸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徐志摩。在徐志摩的大力推薦下,他的才華漸漸被發現。


沈從文在1928年離開北京前往上海,和好友一起創立詩社,後來又到青島、湖南、昆明等地寫作,教書,輾轉各地。最後,他還是回到了北京。


《邊城》電影海報


沈從文自己晚年反覆這樣回憶,“我離開家鄉去北京閱讀那本‘大書’時,只不過是一個成年頑童,任何方面見不出什麼才智過人。只緣於正面接受了‘五四’餘波的影響,才能極力掙扎而出,走自己選擇的道路。”


每一分走過的路,都是那麼的沉甸甸。為人本弱,有夢則剛。


玩轉文化生活知識,關注【東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買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選!


東家APP

我覺得沈從文先生是文學巨匠,但還稱不上大師。

沈從文先生只有小學學歷,那是他在到北京之前,後來,通過他自己不斷地旁聽努力自學,雖然沒有學歷證明,但可遠遠不止小學水平,是西南聯大的教授。他的才華得到了郁達夫的賞識,發表第一篇文章後,漸漸被文學界所熟知。



沈從文先生在文學上的成就,與他的家鄉湘西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湘西人傑地靈,山高水美,風景秀麗,那裡是沈從文先生長大的地方。熱情好客的人們,在困難中對生活充滿了熱情,不僅讓沈從文先生具有了堅毅的性格,也具有了細緻的觀察和敏捷的思維能力。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在文學上的最高成就,他的文風,如湘西的人們一樣,樸實,但又極有韻味,似乎沒有修飾,卻讓人感受到了極致的美。這種簡潔樸實的語言,沒有華麗的詞藻,是新文化的一個重要方向,也能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



所以,沈從文先生在文學上的成就是巨大的,其特有的語言,鄉土風情,是與生俱來的,僅僅通過後來的學習根本無法形成。其在近代文學史上具有較高的地位,但稱不上大師。



“大師”這個稱謂被現在的人們玩壞了,具有了貶義詞的含義。真正的大師,不僅在文學創作上有較高的成就,在文學理論研究上也應該具有較高的成就,對文學的發展具有巨大的影響和促進作用。

沈從文先生因為各種原因,後來將重點轉移到了文物研究上了,特別是其《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系統、全面地分析、論述了古代服飾的特點和文化意義,填補了古代服飾研究的空白。



沈從文先生是我非常喜愛的一位作家,文學巨匠,但我們還是不要稱其為大師為好。


三人隨筆

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是每一個書架不可或缺的書,是我們心中永恆的經典。

沈先生在世的時候曾經兩次入選諾貝爾文學獎最後的5人名單,也是當時最接近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

最為可惜的是在確定獲獎人的時候,沈先生已經仙去了。

而諾貝爾獎只頒給在世的人,這就成了每一個有諾貝爾文學獎情節的中國人永恆的遺憾。

沈從文先生的一生是充滿了傳奇色彩的,我們這裡暫時不說他取得了多麼巨大的成就。

而是說他為什麼在只有小學學歷的情況下,去取得這些巨大成就的。

沈先生,原名叫沈嶽煥,1902年出生於湖南鳳凰。

1915年,沈先生才有私塾進入了小學就讀。

小學畢業後,就進入了當地的部隊,後來到了1922年才棄武從文。

而就在這一年,沈先生開始了大學的旁聽生涯,並與第二年報考燕京大學,但很不幸的沒有被錄取。

但是這並沒有打擊到他的自信心,他開始了他最愛的文學創作,並嘗試著在報刊上發表小說。

接著他的作品開始陸續出現在了各類雜誌和報刊上,此時的沈從文雖然是落魄艱辛的,但是很幸運的。

他通過文學還結識了結識了徐志摩,郁達夫等作家。

此後的一年,沈先生從北京輾轉到了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等籌辦《紅黑》雜誌和出版社。

後來沈先生經過徐志摩的推薦,到上海的中國公學任教,之後又輾轉到了國立青島大學任教。

而正是在這裡,他結識了他一生的摯愛:張兆和女士。

再後來,沈先生又到了國立山東大學任文學院講師。

到了1934年,沈先生寫就了《邊城》。

在1938年的時候,因為沈先生的卓越成就,已經成為了西南聯大的教授。

此外先生還在同年編選了當時的中小學國文教科書。

到了解放後,沈先生專注於中國紡織服飾考古研究工作,歷時15年完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填補了我國這項研究的空白。

至此,我們已經明白了學歷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

而終身的學習,不斷的進取,才是決定一個人一生成就的準繩。

沈先生就是這樣的大師,簡單而不平凡,樸實而卓越。

《邊城》永恆經典,大師永遠不死。


早晨從下午開始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是對沈從文先生中肯的評價。他這個“大師”的身份不像今天是拿學歷堆砌的,而是通過生活的打磨,其璞玉的本性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

如果對他學歷低成就高感到疑惑,建議大家多看看《沈從文的後半生》,尤其是大師晚年的幾次哭泣的細節。



沈從文的兒子沈虎雛回憶:“一次母親見他獨坐在藤椅上垂淚,忙問怎麼回事,他指指收音機——正播放一首二胡曲,哀婉纏綿—奏完,他才說:‘怎麼會……拉得那麼好……’淚水又湧出,他講不下去了。” 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沉浸在音樂的世界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流下淚水。

我看完整本書,很多都遺忘了,只有這個場景卻定格在我的腦海。 還有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 張允和在《從第一封信到第一封信》裡提到:“1969年,沈從文下放前夕,站在亂糟糟的房間裡,“他從鼓鼓囊囊的口袋中掏出一封皺頭皺腦的信,又像哭又像笑對我說:‘這是三姐(沈從文的妻子張兆和)給我的第一封信。’ 他把信舉起來,面色十分羞澀而溫柔——接著就吸溜吸溜地哭起來,快七十歲的老頭兒哭得像個小孩子又傷心又快樂。”

越到老年,沈從文越愛流淚。 一九八二年回鄉聽儺堂戲而流淚,生病後在家裡,偶然聽到“儺堂”兩個字,本來很平靜的他,順著眼角無聲地落淚。 一九八五年,一個雜誌社幾個人來採訪,問起“文革”的事,沈從文說,“在‘文革’裡我最大的功勞是掃廁所,特別是女廁所,我打掃得可乾淨了。”

他是一個有故事的人,更是個熱愛生活的樂天派。坎坷的一生給他留下了許多不可磨滅的鏡頭。所以在他筆下誕生的文章給人一種真實、質樸、自然的韻味兒。


遊戲人生趣事

洪都煙客認為能不能成為大師與學歷高低並無必然的關係,六世慧能不識字,但卻能繼承衣缽,傳道天下。一代國學大師陳寅恪一生之中沒有任何文憑,但卻能成為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並被人稱之為公子之公子,教授之教授。

周恩來總理儘管南開初中畢業,但他的人格魅力和學識卻是讓人敬仰。一代偉人毛主席當時也只個小學教員,但他卻能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併成為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革命家。

沈從文先生雖然只有小學學歷,但他寫的《邊城》的確不錯,他身上所散發出來的學識和氣度也是讓人佩服的。文學大師,當之無愧!


洪都煙客

沈從文先生是湖南湘西人,方老師當年也有在湘西求學唸書的經歷,我也非常喜歡沈從文先生。

沈從文先生小學畢業,後面行伍,在湘西一代,後面做了隊伍的文書,再後來成了中國當代文學史一位大師。很多人就在想,為什麼沈從文先生,只有小學學歷,卻能成為大師?

第一,家庭教育環境。去過湘西鳳凰參觀過沈從文故居的應該知道,沈家當年還是很有錢的,有錢的人家當然會注重讀書。儘管只有小學文化,但是讀的書不少,這是基礎。所以現在的家長如果不注重孩子閱讀,對於孩子來的文化素養來說,會是一種缺失。

第二、湘西人文環境因素。湘西大山,多民族的各種文化的糅合,特別是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數民族的魅力風情,特別是建築,文學,藝術等成就,讓人流連忘返。那麼這對培育一個大師,有多麼的重要。

第三、時代環境,和他行伍的閱歷。沈從文後來家道中落,為了生活,十幾歲就參加行伍,行走在湘西一帶,這種閱歷成就了沈從文後來的鄉土文學的高度。

第五、沈從文先生的愛情。愛情的力量是無窮的。當年沈先生瘋狂的愛上了她的學生,張兆和,這期間的曲折。你讀過沈從文先生那個年代寫的情書嗎?你應該認真的去讀。

我是數學老師,方老師數學課堂。一個數學老師講文學大師,粗陋看法,歡迎大家評論區點評討論。感謝大家關注我。


方老師數學課堂

在清朝以前是沒有學歷文憑之稱的,仍有無數詩詞文章流傳。認真說的話,古時候無數名家大拿連小學文憑都沒有。

1905年(即光緒三十一年)慈禧太后下詔書宣佈光緒三十二年廢除科舉,而從文先生生於1902年。

也許是從文先生幼時太過調皮,也許是文憑學歷制度仍未深入人心,小學畢業後先生投身行伍。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文先生不過是先行萬里路而已。

1922年-1923年,先生開始在北大旁聽與丁玲一起,對自己的文化課狠狠補課。說到那個年代北大的旁聽生,那就就厲害了,毛澤東,瞿秋白,丁玲,馮雪峰…

那時候,物理化學生物離平常人還是很遙遠的事物;那時候,沒有手機電腦遊戲蹦迪廣場舞,大多數人仍生活困窘;那時候,登高喝酒聚會流行的仍是詩詞歌賦;那時候,文學是學子們為數不多的樂趣之一。

民國時期就像是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著名文人學者太多,隨便拎出來一個都是傳奇。


Zst:hi

我不認為沈從文先生是大師,就像李敖不是大師一樣。但我覺得沈從文先生是個成功的作家,而且我認為,如果莫言能得諾貝爾文學獎,沈從文先生絕對也能得諾貝爾文學獎。

我認為沈先生的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沈先生對生活的熱愛――準確的說是對人的愛。具體表現在他對“社會”這本永遠也讀不完的大書的專注。

次要的因素是家世(家庭的影響)和經歷。他的祖父,父親、長兄、弟弟都是性格鮮明獨特且人生豐富多彩,他的母親也很優秀,也是名門出身。這些條件使他起點高視野廣,再加上他早年湘西的經歷,寫出來的作品當然不會差。


我譚少言

沈從文當兵期間,遇到一位好統領----陳渠珍,也是湘西王。沈從文耳濡目染,基礎就是在他身邊打下,解放後轉向古代服飾研究,看起來跨界,實際上順理成章。從文自傳提的不多,可能有保護陳的原因。陳和賀龍幹過仗,一度保護過紅軍(簽訂協議?!),賀長征時間,曾照顧賀龍的一個子女,兩人關係也好。建議大家看看陳渠珍的《艽野塵夢》,催人淚下。最好買文言文版本(白話版網址http://bbs.tianya.cn/m/post-no05-144741-6.shtml),可見,陳文武雙全,品行高潔,志向宏遠,生不逢時,不是野史上的描述那樣不堪!跑題了!國外評論認為,魯迅,沈從文.....不是誰都能和他們比的,讀他的文字感受吧。眾所周知的原因,沈從文設想的好多文字或研究,沒有來得及完成。沈的家世也不簡單,名門望族,個人努力,自學成才,悟性極高。汪曾祺是沈從文的弟子,設計猴王郵票的黃永玉是他表弟,可以看看他們的回憶文章。說到沈,談及他的圈子,工科男詞不達意,見諒。謝謝大家!


風中的櫻花842

我對沈老的瞭解相對於他人來說少一些,但是我覺得僅僅是小學學歷肯定不能成為大師。沈老在小學之後肯定有更高更深的修為,否則,小學的知識是撐不起大師的形象的。

我們今天討論沈老的小學學歷,但是我們更應該知道沈老小學之後的修為。一個人可能沒有教授的職銜,但是教授卻是他/她的屬下,教授都為他打工。

李嘉誠好像也沒有教授的職銜,但並不妨礙李嘉誠的商業成就。我說這些並不是說高學歷沒用,而是說高學歷並不是唯一的衡量條件和判斷標準。鄧公曾說: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毛偉人也沒有教授的職銜,卻開闢了中國的新紀元。

高學歷絕對肯定一定是好的,但沒有高的學歷,我們就更要向高學歷的人學習。努力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