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非經濟學家眼中的經濟未來,7大“紅利空間”

01

經濟發展的本質:增長與幸福

經濟發展的本質是什麼呢?其實和管理學是一樣的,一切管理都是圍繞“增長”,經濟發展不就是“增長”嗎。只不過企業管理回答的是企業增長問題,就如我曾講戰略主要是回答三個問題:一是“增長點在哪裡”,這是行業選擇;二是“如何實現增長”,這是商業模式問題,最核心的是回答定位與策略;三是“如何分解增長的責任”,這是戰略管理,戰略解碼、戰略績效評估等等。

經濟的問題也是增長的問題。經濟在發展,是因為有很多增長點。前幾年,經濟持續高漲,是有很多增長點,比如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投資,進入WTO以後的固定資產投資,成為製造大國的低成本優勢刺激出口……這都是增長點。為什麼現在經濟出現問題了?因為過去那些增長點出問題了,比如固定資產投資,現在過剩了;房地產投資,變態了,投也不是,不投也不是。因為增長點出現了問題,所以經濟出現了問題。

當然,對待經濟發展暫時出現的問題也不用焦慮,長期來講,儘管過程會有曲折,未來20年、50年、500年,一定是增長的。包括機器人上來,也不用焦慮,有機器人多好。我們諮詢師失業了有什麼呢?如果未來我們的工作真的被機器人代替了,這不是焦慮而是幸福,我們整天吃喝玩樂就可以了,機器人替我們工作。所以,從這一點來講,經濟發展的目的不是增長,而是幸福。

一個非經濟學家眼中的經濟未來,7大“紅利空間”

02

增長——業務組合/產業組合

對應管理學來講,有業務組合理論,那麼類比到經濟學,不知是否有產業組合理論。業務組合或產業組合,其實是增長組合或增長結構。我們知道,在管理學業務組合一般分為“核心業務、成長業務、未來業務”,核心業務是現在吃飯的業務,有規模,現金流穩定,成長業務是快速增長的業務,在核心業務要衰退時,成長業務可以成為吃飯的業務了;未來業務是看起來很有前途,但目前還在試錯,有待突破,一旦突破,可以成為成長業務。在核心業務衰退,成長業務變成了核心業務,未來業務有試錯成功的就變成了成長業務,同時又要找新的未來方向,如此一來,週而復始,就能實現持續的增長。

如果用管理學的業務組合理論類比經濟的產業組合是很有意義的——因為,我們可以看到持續的增長是如何實現的。比如過去,我們做做鞋子、服裝,搞搞飲料、食品,再來點電視、汽車等等;後來,搞搞公路、電力、基礎設施,搞搞裝備,重化工;再往後,高端裝備,通信設備、手機,光伏、新能源汽車,無人機、機器人等等,這也是產業組合。

如果我們沒有產業組合思維,迅猛發展的時候,光顧著高興,一不小心過剩,但“成長產業”沒有匹配成長,“未來產業”也不知在哪裡,那麼整個經濟發展就出現了“變態性結構畸形”。所以,經濟的失衡是“核心產業、成長產業、未來產業”的產業組合失衡。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個道理?

03

未來經濟會怎樣——有哪些增長點

很顯然,我們現在是失衡的,那麼,我們中國未來經濟到底會怎麼樣呢?很簡單,我們只要想清楚我們的增長點有哪些就行了。這些增長點,就可能構成了我們的“成長產業”或新的“核心產業”。

未來有哪些增長點?我總結了七個紅利:

1. 人口紅利(市場紅利與人才紅利)

前些時候,很多經濟學家說中國的人口紅利沒了。但我認為,中國人口紅利才剛剛開始,而且是更高級別的人口紅利。以前是賣廉價勞動力,人口紅利是指低人工成本。現在不對了,現在中國是全球最大、最穩定且還在持續上升的消費市場,消費市場是人構成的,這是第一個紅利。

我記得彭老師講過一個段子,他說以前他和包老師兩個人去美國老是呆不住,在別墅外面有一個湖泊,他們把烏龜釣上來又放下去,很寂寞,所以,國外是好山好水好寂寞,中國是好髒好亂好快活。這個段子就是說明中國極具活力。我們和很多企業合作的時候,發現這些企業的人才已經開始國際化了。比如,盾安集團,有幾十個日本的專家;協鑫集團,來來往往有很多國外的人才。為什麼人家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就是因為中國好髒好亂好快活,有活力,來了有事幹,不寂寞。市場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我們是全球最大的市場,有了這一點,我們會牽引很多人才、技術、資源等。

所以我說,我們的人口紅利才剛剛開始,而且是更高質量的人口紅利。人口紅利儘管不是一個明確增長空間,但是有了“市場”和“人才”,會牽引出許多機會,是“紅利基礎”!

一個非經濟學家眼中的經濟未來,7大“紅利空間”

2. 新技術週期紅利

這個相當重要。我們現在談的所有新技術其實早就有了,比如,新能源汽車,絕對不是這幾年搞的;VR搞了幾十年;人工智能也搞了幾十年。但是為什麼最近都那麼躁動、火熱呢?原先這些技術還沒有到真正能夠市場化、產業化的臨界點,但是現在,大家看到了產業化的可能,臨界點來了!

這些新技術產業化的臨界點來了之後,就會帶動很多產業進行重構,或產生很多新的產業,蘊藏著無窮的機會。比如說,電池技術突破之後,幾百萬億的汽車市場要重新洗牌;比如說,VR技術突破之後,你們家的電視機得重新買,甚至連電視機都不要了;再比如說,5G來了之後,我們周邊都會是屏幕,美國大片中,手一劃馬上前面出現一個屏幕是有可能實現的,以後大家不用來參加年會了,我就站在這兒講,你們坐在家裡就行了,但下面都是全息投影,你們活靈活現地就坐在下面,晚上要吃飯了,趕緊過來,坐著無人駕駛的車……這些技術過去幾十年都有,但是過去為什麼不熱?是因為這些技術真正要實現產品化還沒到時候。但是我們從現在社會的狂躁當中、躁動當中,能夠感受到新技術週期的臨界點要來了。新技術週期的臨界點來了之後,整個產業社會會出現非常大的機遇,大家想想,這是多大、多多的增長點啊。

我有一個客戶,原來是做手機鋰電池的,問我是否要做新能源動力電池,我想都沒想就告訴他:一定要做!為什麼一定要做?因為這個公司和汽車沒有“連接”,也就是沒有進入到汽車朋友圈裡,先要買一個票進去,在產業裡蹲著。但是我告訴他,要注意節奏。但另一個做汽車電子的,問我要不要做新能源動力電池,我也是想也沒想就告訴他:暫時不要做!因為他和汽車產業有了連接,這個企業本身就保守,等鋰電池技術突破後再做也不遲,因為那時候會供不應求,同時,由於新技術存在迭代風險,“先做的產能”極有可能成為“落後的產能”。

像這種新技術行業,一定要注意技術迭代風險,這在光伏產業已經出現了。假如說現在投一條生產線出來,成本是5000元一塊電池,等你剛剛要賣的時候,結果別人開發除了更先進的技術、裝備或工藝,投資可能更少,關鍵是產量會更高,質量會更好,成本反而是你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你前面的投資全部變成負擔,被人家幹掉了。所以對這種新技術行業,一個最大的風險是技術迭代風險,光伏行業已經出現過了,未來新能源產業、VR產業也一定會出現。

就新技術週期紅利而言,我們確實是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一個蘊藏著巨大發展機遇的時代!

3. 升級紅利

升級紅利顯而易見,我們能夠把香港的奶粉買到限購,我們能夠讓全球人民歡迎中國客,這個需求是切實存在的,而且是巨大的。我們的消費產品與服務的品質升級會帶來很多機會。同時,我們的消費結構升級,也會帶來許多新的產業蓬勃發展,比如體育、文化、旅遊、娛樂等。還有,我們的材料、裝備、其他工業品等有很多需要“進口替代”。我們的企業和十年之前相比,也完全不一樣了。過去我們很脆弱,夾縫中生存,技術、品牌、人才都在積累中,稍不留神就死了。但是現在,我們的企業實力也出來了,儘管在全球產業鏈當中還沒有佔據高端,但是我們的身體強壯了。進口替代對中國企業來講就是一個大戰略,不用想,就是進口替代、升級,甚至在替代中超越。

我們接觸的很多中國傳統企業已經做得相當牛,也在佈局未來,也在搶佔全球產業鏈高端,這一定是個趨勢。如果說我們不往前走,只有死路一條。我們現在搞“一帶一路”,“一帶一路”有一個好處——把過剩產能輸出,同時會帶來一個壞處——讓國外的投資環境變好,國外投資環境一變好之後,所有低端製造就轉移出去了。低端製造的優勢沒有,高端又沒上去,就是死路一條。但這種危機可能又是一件好事,逼著傳統制造業、傳統產業要往前走,往上走,尤其是房地產沒有炒作價值之後。

4. 產業結構紅利

在美國,農業、工業、服務業產業結構中,農業應該是1%點多,不到2%,工業大概20%左右,服務業要佔到近80%。我們的結構,大概農業有10%多,工業大概有50%左右,服務業40%多,而且我們服務業從業人口大概在30%多。如果我們要發展到美國這個地步,服務業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簡單想想,現在城鎮化後,至少便利店要增加,理髮、洗衣服的也增加,送水的也增加,掃馬路的也增加……所以,我們的服務業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和工業、高科技行業不一樣,服務業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特點:很少有技術壁壘。搞一個連鎖餐飲、連鎖商業、旅遊、酒店、體育等,不用怕國外的技術封鎖,甚至要用到高科技產品的金融業、物流業等,我們做的甚至超越了發達國家或地區。我們的工業為什麼搞不過德國、日本?因為積累多年的“KNOWHOW”在裡面,我們搞不清楚;高科技行業我們超越為什麼較難,比如高端芯片幾乎在美國,這種底層技術我們還不行。但服務業呢?服務業形成高科技壁壘的較少(儘管會用到高科技產品,儘管也有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更多的是創新商業模式,只要認真堅持、必達目標,把它做好就可以了,而且,服務業需要本地化的力量,服務業從業人員還多。

服務業還有那麼大比例的上升空間,而且還很少有技術壁壘,本地化更有優勢,這個市場基本上是我們自己的。

5. 全球化紅利

我讀過一本叫做《美國世紀》的書,從中,我總結出美國的發展基本是四個紅利期:一個是土地紅利,一去北美洲,廣袤的大地,沒有人,種棉花都能發財。二是戰爭紅利,一次世界大戰、二次世界大戰,中立國,二戰也是後期參戰,別人買它的武器,兩次世界大戰不僅讓它發了財,也讓美國的工業體系建立起來了,並且得到升級。三是全球化紅利,二戰結束之後,美國在全球進行佈局,振興歐洲、扶持日本,美國的企業也就帶出去了,這一個階段,是美國企業全球化的高峰期。四是創新紅利、知識紅利,美國以其國家地位、文化、機制優勢,吸引全球人才,並鼓勵創新,美國毫無疑問成為全球創新、技術的領頭羊。

我們現在到了全球化紅利和創新紅利的混雜時期,全球化對於我們來講,一定是紅利,全球那麼多地方都很落後,落後就是空間,增長、幸福也必然是所有國家的訴求,儘管有些國家政治壓抑著這種訴求。因此,中國企業要重視“一帶一路”,不要把“一帶一路”看作是蹭便宜的機會,或僅僅看作是過剩產能消化劑,更要把它看作是世界級中國企業的催化劑。中國的大型企業一定要有世界級的志向、全球化的視野和全球化的思維,那麼乘“一帶一路”之勢,一定會帶出更多具有世界級競爭力、全球化佈局的中國企業。

當然,全球化紅利擺在我們面前的陷阱也比較多,挑戰也更多,但中國企業必須邁出這一步,我們不僅僅是做國際貿易,也不僅僅是海外銷售、海外投資,更要成為世界級企業、全球化企業。

6. 文化紅利

我們過去比較盛行崇洋媚外,因為人家比我們強,人家的狗屎也是寶貝。如果我們再往後發展,儘管人均產率還不是很高,但是總量很大,我們不對稱的競爭力還在,國家地位在不斷提高,這個提高之後,我們5000年的文明就是個寶藏,我們的祖先5000年給我們留的那麼多東西,掏之不盡,取之不竭。比如,中藥是個寶藏,中藥本來就是生物工程,如果和高科技結合起來就不得了。另外一個,很可惜我們的城牆都拆了,如果城牆不拆,我們也不用做諮詢了,城門口站著收票就行了,肯定比諮詢費收入好。

未來我們的文化紅利一定是有的。

7. 勞動力結構紅利

經濟要發展,一方面,產業上要有增長點;另一方面,所有的人要創造價值。如果說都不創造價值,哪來的增長?除非共產主義社會已經實現了,工作都是機器人來做。好,現在我們把所有的公民去捋一捋,只要所有人都在創造價值,都在很高效地創造價值,我們根本就不用擔心經濟不增長。我講的勞動力結構是這個意思。比如,企業家肯定在創造價值,老師肯定在創造價值,諮詢師也在創造價值,等等。

但我國有一類人的價值創造能力是比較差的,還有一類人是浪費價值創造能力。

一類是農民。既沒有什麼技能也沒有資本,在家種種田、種種地,農忙的時候很忙,平時打麻將鬥地主。農民創造價值的能力比較差,如果農民有了創造價值能力的話,這不又是增長嗎?這可是有四五億人。現在有政策了,農村土地的確權與流轉,這背後的本質是什麼?是賦予了農民創造價值的能力,雖然沒有什麼技能,但是有資產了。有宅基地、有土地,把宅基地、土地拿出來流轉,比如搞休閒旅遊、民宿,土地作為一個權利,可以集中化、可以去參股等。土地政策實際上賦予了農民創造價值的能力,有了這個資產之後再去和其他的能力嫁接,甚至根本就不用嫁接,自己都可以搞,所以,我們鼓勵鄉村旅遊,現在還有鄉村大振興等。從勞動力結構來講,激發出這麼一個巨大的人群創造價值的能力,那是多大的一個增長空間。

還有一類人不是創造價值的能力差,而是創造價值能力應該很強,是一群聰明人、精英,但他們不在產業部門,而是在政府部門。政府部門的人員也是創造價值的,但結構臃腫,人浮於事,那就是浪費了。可以這麼講,由於我們政府機構的臃腫,相當一部分人浪費了價值創造能力。

“新技術週期紅利、升級紅利、產業結構紅利、全球化紅利、文化紅利、勞動力結構紅利”,這些都是明確的增長空間,是名副其實的“紅利空間”。

一個非經濟學家眼中的經濟未來,7大“紅利空間”

04

未來增長方式——從金融危機性質來看

為什麼1998年金融危機之後,我們的經濟馬上就能起來?現在折騰了這麼久,還在L型底部折騰。實際上,1998年和這一次金融危機有質的不同。

第一,加法與減法。1998年金融危機之後,最主要的是做加法,我們什麼都缺,缺房子就造房子、缺公路就投資修公路,缺電力就建設電力,缺工廠就投工廠。我記得1998年危機後,主要做以下投資:一個是高速公路投資,一個是全國的電網改造,一個是通信的投資(手機、電信局),進入WTO是固定資產投資……做的是加法工作。但是現在,主要是減法,有一隻胳膊長得太長了,基建投資超前了,房地產投資變態了,裝備、工業品過剩了,所以想減掉它,但是減掉又很痛苦,又會帶來很大的問題。這是第一個本質區別。

第二,引擎與天女散花。1998年的經濟刺激基本上都是引擎型產業。什麼是引擎型產業?引擎型產業就是隻要一投就會帶動一大片的產業,公路一投資帶動一大片,房地產一投資帶動一大片,電網一投資帶動一大片,通信一投資帶動一大片。但是大家看看我們現在的產業,除了高鐵是引擎產業外,其他的都算不上,或者說,還沒有出現。比如,無人機能帶動一大片嗎?有帶動,但是不能帶動一大片;新能源汽車是,但也是一個變態階段的產業;VR是,但體驗還不過關。1998年是投資驅動、引擎產業,現在是天女散花、滿天星,引擎型的產業少了。

第三,正反饋與負反饋。過去政府的投資都能看到錢回來,高速公路一修,架一個收費站,就看到錢回來了;通信、電網一投資,也是馬上就能賺錢了。但是前幾年的政府投資呢?投資水庫不賺錢;投資公路是過剩,也不賺錢,因為沒有多少車跑;投教育也是看不到錢回來的(不是說不該投,該投,但是是看不到正現金流回來的負反饋)。現在政府搞了很多產業基金、創投基金,看似大買賣,會有錢回來,但創業成功哪有那麼容易,這也不是一個短期見效的事情。

基於這一點,我認為未來中國的經濟沒有那麼快地起來,也就是現在所說的“L”型。現在說有點馬後炮了,坦率講,我很早以前就講過。2010年跟一個經濟學博士打賭:他說2010年中國經濟已經走出來了;我說沒有,因為泡是捂著的。最困難是在2014年,2014年他跟我說,老夏你說得太對了,他問我以後會怎麼樣?我說以後一定會折騰很長時間。他問我為什麼,我就講了上述理由,但我們的泡還沒有破過,還是捂著,希望軟著陸,希望以空間換時間,不斷去消耗,長的手一方面找到出口,短的手慢慢長,長到平衡的時候就可以了,所以一定會折騰一段時間。

軟著陸能否成功呢?只要不發生金融風險(房地產風險也是金融風險),我們的軟著陸一定會成功,因為我們的各類產業在不斷奮鬥與進步。只要不發生金融風險,就不會打斷這種進步過程,一旦發生金融風險,實際上是把產業進步進程打斷了。就怕維護“發展”,資產泡沫越來越大,經濟結構更加變態畸形,一定是要還的,因此,不著急可能會是最快的速度。

一個非經濟學家眼中的經濟未來,7大“紅利空間”

05

持續增長的關鍵

上面闡述了中國經濟的增長,那麼保障未來持續增長的關鍵要素是什麼呢?我個人理解有以下幾點:

1. 社會

第一,穩定。任何經濟的發展,需要穩定。其實中國要保持穩定很簡單,只要做好以下三句話就行:(1)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2)一切從實際出發;這兩句話是施煒老師以前曾經講過的觀點,我深以為然。我再加一條,(3)民主集中制,搞泛民主絕對不行,過度集中就是獨裁,也一定會出問題。如果真的把這三點做好了,無往而不勝。

第二,教育是戰略中的戰略。只要我們把教育搞好了,我們永遠有未來,如果說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就一定會大大地影響我們的未來。

2. 企業

對企業來講,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叫《領導力的五大未來思維》,包括世界級領導力思維、全球化領導力思維、產業領導力思維、使命領導力思維等。中國的企業已經到這個階段了,一定以世界級的領導力為追求,我們沒有退路,所以也一定要有全球化的管理能力。另外,一定要有產業領導力,我們都是上游和下游打架,下游壓榨上游,領軍型企業一定是在帶動整個產業進步,是協同整個產業形成產業生態。最後就是使命領導力,這是最底層的動力。

另外,有這麼幾點很重要:

第一,使命為榮。不見得要上天,小使命也可以,教師把書教好,做諮詢的就把諮詢做好。昨天邢雷老師講的話入我心了:“不考慮發財這些東西,我現在就是熱愛諮詢,把諮詢做好”,這就是一種使命感。全社會要有一點使命感,以使命為榮,少一些郭美美的曬富;少一些高人一等庸俗攀比或炫耀;少一些公交車上理所當然要別人讓座的無恥;少一些無底線的博眼球……使命感其實很簡單,認真做好自己的事!

第二,未來牽引。一定要有未來牽引思維,美的的併購有未來思維,但我們很多企業老是去併購人家的落後產業、落後產能。我們發展這麼多年,按道理來講,我們的企業實力也很強了,但是有幾個具有全球領先的產業地位呢?有幾個像韓國三星那樣,一個後來者,卻能佈局未來,而且是持續佈局未來,佔據產業制高點呢?老是去跟、撿便宜、撿破爛。就包括最近火熱的區塊鏈,十個有七個是俄羅斯人。當然,我們也有很多振奮人心的創新,但我們需要更多的未來牽引思維。

第三,危機感與競爭思維。只有長存危機感,才更有可能持續發展。而競爭思維,不僅是參與競爭,更是要敢於領先,敢於競爭,持續建立競爭優勢或建立持續的競爭優勢。如果沒有競爭思維,我們就缺乏前進的動力,尤其是缺乏超越的動力。

第四,奮鬥精神。我很反對什麼“偽貴族精神”。去年盾安姚總給我糾正了一下:夏老師,貴族精神,其實是講究奮鬥、犧牲和責任感。那我就清楚了,我是反對“偽貴族精神”,騎騎馬、喝喝紅酒,打打高爾夫,就以為自己就是貴族了。其實,我們都是老農民,踏踏實實把地種好、把事做好、永遠要奮鬥、永遠不能搞福利型國家(但要扶助弱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