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武夷山市實踐

海峽品牌雜誌社特約撰稿人 熊慎端

鄉村旅遊型,扶貧開發型,資源收益型,物業經濟型......,近年來,武夷山市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各顯神通,把鄉村山水、人文、農業等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促進集體增財、農民增收,譜寫了一曲曲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篇章,受到福建省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現場會代表的讚揚。

鄉村振興——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武夷山市實踐

民宿業風生水起 唱響鄉村旅遊曲

“近年來,我們以民宿業為特色,打造“漫遊小鎮”為目標,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有效促進了村集體增財,去年村財收入達10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萬元,成為全市富裕村之一,吸引了許多人的眼球。”近日, 南平市人大代表、武夷山市南源嶺村書記胡德清感慨地說。

地處寧武高速公路九曲互通出口的南源嶺村,背靠武夷山國家旅遊度假區,離武夷山景區南路口僅1.5公里,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

連續18年擔任南源嶺村主任的吳木山介紹說,從10多年來,由於支持武夷山世遺二期保護等項目建設需要,村裡被徵用土地1.35萬畝,全村234戶,906人,66%的人口基本失去土地,成為失地農民。

鄉村振興——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武夷山市實踐

武夷山成功申報世界遺產名錄前後,原來分散居住在核心景區內的南源嶺村民,陸續搬遷,被市政府統一安置在現在這一背靠度假區,崇陽溪畔,南武高速路出入口處。村民的房屋,按照家庭人口,佔地分為100和120平方米,統一建3層,頂層平臺方便涼曬衣被。由於統規統建,道路寬敞,綠化美化到位,每棟民宅統一裝飾風格,十分適宜興辦家庭旅館業。

村兩委深入被徵地農民家中拉家常,集思廣益,徵求他們對如何謀劃今後生計的意見和建議。全村達成共識: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變生態優勢為經濟優勢,發展旅遊民宿業,獨闢蹊徑闖富路。

鄉村振興——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武夷山市實踐

有家名叫航航的民宿旅館,謝興福、劉小英夫妻倆滿面笑容把我們迎進客廳,邊沏茶,邊介紹說,村裡目前開業的民宿就有140家,還有20多家正在申請註冊中,興辦餐飲業的有30多家,他們家6間標房,是去年6月投入40多萬元裝修,趕在首個民宿國家行業標準正式生效後的國慶節營業的,由於符合國標,加上軟件服務好,很受遊客青睞,幾乎客人不斷,目前已收入8萬多元,談起辦民宿給家庭帶來的變化,主人信心滿滿。

據瞭解,由於民宿業風生水起,近年來,南源嶺村每年接待遊客20多萬人次,旅遊旺季,遊客紛至沓來,床位供不應求。旅遊興,百業旺。村集體圍繞旅遊做文章,投資280多萬元,將閒置廠房,改建成旅遊信息諮詢中心,為旅遊業服務,並將中心客房、會議室和景源小區樓房出租給恆大山水城項目部,每年實現收入30餘萬元。同時,成立漫遊小鎮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拓展景區門票、竹筏票、印象大紅袍演出票銷售等業務,年收益30餘萬元。村兩委開拓思路,對村中巨幅廣告牌、茶廠、村民食堂、ATM店面等固定資產進行統一管理租賃,將村集體徵地補償款存入銀行獲取利息,每年增收20萬元。村裡合理管護景區範圍內的8000多畝生態公益林,每年收取林地有償使用費、保護管理費25萬元。村主任吳木山高興地說,村集體每年基本固定的100餘萬元收入,都得益於以民宿業為特色的鄉村旅遊發展,沒有鄉村旅遊業的崛起,就沒有南源嶺村的集體經濟壯大。

鄉村振興——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武夷山市實踐

南源嶺村唱響鄉村旅遊曲,實現強村富民目標,先後被授予中國美麗鄉村百佳範例,省級文明村,省級生態村,省旅遊特色村,省美麗鄉村示範村,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省最美休閒鄉村等稱號。

名人故里展新貌 旅遊開發助民富

五一前夕,山東濟南市計方飛一家來到五夫鎮旅遊,雖未至荷花盛花期,但古色古香的建築與街道依舊讓他流連忘返。和他們一樣,還有許多散客三五成群在興賢古街購買五夫白蓮,品嚐土特產。這是近年來五夫鎮興賢村,利用名人故里優勢,聚焦傳統文化,深入挖掘歷史底蘊,通過旅遊扶貧開發,讓朱子故里展新貌,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農村致富呈現的可喜變化。

鄉村振興——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武夷山市實踐

始於晉代中期的五夫鎮,原名五夫裡,素有“鄒魯淵源”之稱。理學宗師朱熹在此從學、著述、授徒長達50餘年,留下了興賢書院、朱子巷、紫陽樓等歷史遺蹟,文化底蘊深厚。興賢村,就地處五夫鎮區所在地,耕地面積1069畝,林地面積1717畝,全村174戶,675人。興賢村是1978年從五一村分離出來成立良種場,1988年改今名的,資產少,土地面積少,屬於武夷山市典型的貧困村。但興賢書院、劉氏家祠、玉虹橋、興賢古街及過化處,三峰鼎峙等多處牌坊,以及朱子社倉等歷史名勝古蹟,遺存在村內,獨特的文化資源優勢,為發展鄉村旅遊創造了有利條件。

去年,五夫鎮入選全國特色小鎮,還是福建首個田園綜合體建設國家級示範點。興賢村村主任劉繼章介紹說:“村裡大都是蓮農,過去主要靠賣蓮子為生,現在五夫名氣越來越大,遊客便紛紛來體驗興賢村的‘花樣生活。”

鄉村振興——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武夷山市實踐

2015年,興賢村成立了興賢毓秀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組建“龍魚戲表演隊”,力圖通過農旅帶動村集體及貧困戶發展。在南平市教育局、武夷山市財政局等部門支持下,興賢村扶貧開發穩步推進。

興賢村民種植優質水稻,白蓮歷史十分悠久。荷花是近年來興賢村吸引遊客的“法寶”之一。五夫盛產的白蓮,從南唐至清末,一度作為貢品。提升白蓮產業、挖掘文創價值,“白蓮之鄉”五夫正實現由賣蓮子向“賣”荷花轉變。

興賢村民積極參與每年7月舉辦的五夫鎮荷花節,在“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下,看“荷花仙子”剝蓮大賽、品“五夫白蓮”創意菜餚,或是划起小船、樂遊荷塘,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到興賢村感受萬畝荷花基地的魅力。由於遊客紛至沓來,有效帶動了農戶從事旅遊經濟,保進特色農產品生產、銷售,現在,興賢村的玉米、芋子、冬瓜、紅薯、田螺、泥鰍等都成為遊客喜歡的土特產,村民種植的農產品供不應求。鄉村旅遊業的興旺,還使貧困戶餘世洪等在家門口實現就業,他擔任萬畝荷塘基地的保潔員,年收入1.56萬元,徹底擺脫了貧困。

劉繼章告訴我們,五夫鎮正投資8億元,著力打造朱子文化生態園這一文化旅遊綜合體。作為園區的一部分,目前朱子雕像及廣場已建成,每年朱子文化節舉辦得如火如荼。興賢村也乘勢而上,把農業、旅遊與朱子文化結合,以文化為核心,嫁接工業和旅遊基因,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近年來,興賢村通過黨員帶頭創辦“興賢家嫂餐館”“興賢會館”等綜合旅遊實體,豐富了古街旅遊業態,提升了文化旅遊品位,逐步走出一條多元化發展經濟的路子,推動了美麗鄉村建設,“興賢佳苑”16棟樓房拔地而起,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2015年以來,在上級“精準扶貧”政策扶持下,興賢村綜合運用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整村推進,因地制宜制定扶貧開發規劃,明確幫扶目標,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6.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197元,建檔立卡7戶21人貧困戶已全部脫貧。

“走活三步棋” 村強民富裕

“2017年,村財收入達13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2.1萬元,並先後獲得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南平市級文明村、四星級美麗村莊等榮譽,這一漂亮“成績單”是怎麼取得的?”近日,武夷山市黃柏村下派書記李衍哲說,關鍵是村兩委採取“資源換資金、存量換增量”的做法,走活資源收益“三步棋”。

黃柏村位於武夷山景區北部,是景區核心村之一,轄區面積25.36 平方公里,擁有13個自然村,23個村民小組,村民580戶,2350人。

黃柏村是茶葉大村,全村茶山面積1.1萬多畝,人均擁有茶山5畝左右,家家戶戶都跟茶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村集體也不例外,擁有景區正巖茶山120畝。但幾年前,村茶山並沒有給集體帶來可觀的收益。對茶山的處置,有很多聲音,有的主張一次性賣掉,平均分給每戶,有的則想低價承包經營。藉著群眾提意見時機,村兩委廣泛徵集民意。經支部醞釀、村民代表大會通過,決定以公開競標方式對外招租,最終促成集體茶山以每年54萬的價格出租,是以往租價的9倍。還科學管護村集體1.3萬畝生態林、4000畝天然林,每年獲得生態公益補償金30餘萬元。還有一些非本村的茶企、茶農甚至是單位經營的山場,村裡每年也收取不同的山價款。這是他們靈活管理資產,使它創造出更多財富而走“活”的第一步棋。

黃柏村舊村部建於1970年代末,位置偏遠、場所破舊,不利於辦公,且村民來村辦事、黨員來參加支部生活均不方便。瞭解相關政策後,村兩委搶抓機遇,利用可建設用地規劃設計了一棟3層,佔地面積333平方米、建築面積941.5平方米,總投資196.8萬元的村村民活動中心。但這片土地的紅線面積較大,有4.83畝,只建一座活動中心存在浪費。為此,村裡結合實際,盤活村民活動中心旁的閒置建設用地,同步設計了茶葉展示中心。共同列入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新建項目。村兩委創新盤活村集體資產方式,將茶葉展示樓用“以租代建”的方式公開招標出租,租期30年滿房屋產權迴歸村集體,不僅為村集體解決了150萬元建設資金,每年村集體還能收到租金,從8萬元起,每10年遞增1萬元,此項舉措30年為村集體增收270萬元。遷入新辦公樓上班後,黃柏村又將閒置的舊村部進行盤活,公開招租,實際競標到每年4萬元,這是“意外的收穫”。將閒置資產盤活,為村集體創收,這是他們走“活”的第二步棋。

第三步棋是用好用活村集體資金,造福廣大村民。集體茶山租金10年共540萬元,合同生效後一次性打入村集體賬戶,老百姓都盯著這筆收入,經小組醞釀,村兩委會和村民代表大會討論,一致決定,每年只支取54萬,餘款存成定期,每年有可觀利息收益。村裡利用殷實的家底,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基礎設施建設、醫療、養老、助學等方面提高村民福利。近年來,為全村鋪設自來水管道1.4萬多米,為各自然村安裝路燈83盞,購買公共垃圾桶150多個。為方便村民生活和茶葉生產,由村委會出資,受益村民籌資,市老區辦出資支持,黃柏村13個自然村31.2公里,全面完成巷道硬化。村裡還為全村村民負擔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費用,去年這項支出就達40萬元。村裡每年還拿出20餘萬元,給60週歲以上老人發放300元補助金。

謀劃發展轉型 走出“破蛹”之路

走進武夷山市新豐街道五里村,村部乾淨整潔,躍入眼簾的是“黨旗飄起來、身份亮出來、作用強起來”等幾個大字,走廊兩旁宣傳欄端莊大氣。下派書記黃榮臻向我們講起他們謀劃發展轉型,走出“破蛹”之路的故事。

五里村位於武夷山市區南部,北鄰崇陽溪畔,東與綜合農場交界,西與良種場交界,北連城南村,南鄰茶場和武夷街道。全村269戶,1279人,轄區面積2.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00多畝,近年來,村黨支部著力推動村集體增財、村民增收。去年,村財收入達61.6萬元,村民人均收入13568元。

隨著城市發展進程的加快,五里村部分集體土地被開發徵用,村集體獲得了徵地補償,積累一筆原始資金。是把這筆資金分給村民還是集中村財實現“養雞生蛋”,成為村兩委思考的問題。村他們敏銳意識到,集體資產分到個人,村集體將無力為村民辦事。2003年,五里村先後投入220萬元,在度假區紅袍街買地蓋房,建成佔地面積368平方米,建築面積達1200平方米的商住樓,用於出租,增加村財收入,現該大樓市場估價為 1100萬元。2008年,村裡又抓住武夷大道旁南興街的發展契機,投入150餘萬元,購置600平方土地,建起六層商住樓,其中將四層以上賣給當地村民,三層用於村級組織辦公場所,一、二層用於出租。通過兩次固定資產投資,不僅實現資產的大幅增值,且每年為村集體帶來近20萬元的穩定收益。

今年,五里村舊村部合同到期,村兩委通過招投標年租金由原來2.7萬元增加到5.1萬元。長期以來,五里村的集體資產處於低效狀態。2015年,村兩委班子對現有的廠房、倉庫、房屋店面等集體資產進行全面摸底、登記造冊、整修或翻新,通過公開招標租賃、使用權出讓等方式,規範資產運作,每年為村集體帶來50餘萬元的經濟收入,激活村級資產活力,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

村兩委積極探索“以地生財、以財帶村”的路子,著力盤活土地資源價值。去年5月,村兩委與武夷學院規劃建築方面專家進行對接,啟動140餘畝土地的功能定位及項目策劃工作。為增強被徵地村造血功能,市裡先後給予村裡140餘畝村民生產生活保障用地及經濟發展用地。用好和盤活這塊土地,成為村財和村民增收的新的增長點。村兩委採取統一規劃、統一經營模式,對接聯繫相關部門及專家,認真策劃生成一批富民強村項目,將通過招商引資,讓有實力的企業入駐,提高土地效益,增加村集體經濟增長。鼓勵和引導外出務工和經商能人帶資金回鄉創業,帶動就業,增加村民收入。

村兩委還讓村民生產生活保障用地和經濟發展用地產生最大效益,打造以五里庵水庫為中心的集餐飲、住宿、休閒、度假為一體的休閒區,以項目助推發展,助力村財增收。兩年來,先後向上爭取資金10餘萬元用於水庫香化、美化建設,爭取17.3萬元資金建設330餘米環湖休閒步行道,並向省上申請室外體育健身器材。現已成為市民觀湖光山色、品茗賞花,休閒健步,垂釣的好去處。

作為城中村,近年來,五里村在黨支部引領下,利用區位優勢,科學謀劃,用好用活土地資源,做好開發文章,進行有益探索和嘗試,集體資產得到科學管理,規範運作,促進集體資產做大做強、保值增值,集體資產管理走上法制化、規範化的軌道,實現可持續發展。

“振興鄉村經濟是一項宏偉工程,我們應樹立功成不必在我的雄心壯志,繼續苦幹實幹,久久為功,才能譜寫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篇章。”分別連任5屆和4屆的武夷山市黃柏村村支部書記邵柏良、村主任陳慶華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