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你為母親節做的準備!

首先,先明確一下母親節的由來:

母親節是5月第二個星期的週日,起源地為古希臘

關於母親節有這樣的故事:

主人公是兩母女:母親賈維斯,女兒:安娜·賈維斯

故事背景:

美國以解放黑人奴隸為目的的南北戰爭結束以後,大量的軍士沒能夠再回歸家園,為國捐軀

而賈維斯作為當時美國教會學校的老師,負責給學生講述美國國殤紀念日。講述美國軍士為國捐軀的事蹟。為保衛祖國而英勇獻身的軍士,不正是有一個個含辛茹苦撫養子女的母親嗎?他們的兒子血灑疆場,他們卻默默的承受著撫養的責任和喪子之痛。因此她提出應該設立一個紀念日或母親節,來給這些平凡的母親一些慰藉,表達兒女們對母親的思孝之情。

那些年你為母親節做的準備!

傳統的中國,在表達上是比較含蓄的,尤其是在情感的表達上

中國人從來不會把我愛你掛在嘴邊,更別說相聚或離別時的擁吻

中國人其實更多地是默默地付出,不張揚,不浮誇

但是在情感的表達方面,其實我更傾向於西方的表達方式上

勇於表達,敢於說出口,讓對方知道自己的真實想法

尤其是在與親人之間,父母,子女,伴侶

子女和伴侶之間,情感之間的釋放,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大家已經慢慢的轉化

但是受父母那輩人的影響,反而放不開

而大部分的父母,其實更多地是不會主動的索取,更多地是被動的期待

從來都不會說自己想要什麼,或者自己需要什麼

你給了父母,那是應該的

但是在父母的眼裡,那是子女的心意,儘管不清楚物件的好壞,貴重還是便宜

在父母的眼裡,那都是相當珍貴的

還記得,我送父母的第一件禮物,是一件衣服

那是我高三畢業時候,利用暑假打工賺的一千塊

父母嘴上說不要,其實買回家以後,喜歡的不得了,走到哪都要跟街坊四鄰顯擺一下

其實就是這麼簡單,一件衣服,一條腰帶,一雙鞋,一個髮卡

我們稱他們為:中國式父母

那些年你為母親節做的準備!

記得剛工作的時候,有次放假,回家待了一段時間,跟父母在哪邊閒聊

具體是什麼東西引起的話題我忘記了,但是話題的內容確實很清楚

母親從來都不會在生日和節日的時候,跟我們主動索取什麼,但是卻會在當天

盯著手機盯一天,為的只是能夠接到來自遠方的祝福電話

當他們接到了電話,他們會開心好幾天;當他們滿懷期待,卻沒有等到一通電話的時候,他們會失落很久,卻不會在你面前表現出一點

其實有時候,父母要的很簡單,實現不到長久的陪伴,起碼不要用一串毫無情感的數字來進行代替

有時候你只需要兩分鐘,就可以讓他們開心很久

希望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

能夠想一下,你多久沒有跟父母通過電話

有多久沒跟父母噓寒問暖

有多久沒跟父母一起吃一頓團圓飯

那些年你為母親節做的準備!

願天下的父母都能夠有一個好的身體

願你能夠體諒父母的艱辛不易

提前祝母親節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