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不是“互聯網公司”

點上面的 航通社訂閱我們

小米不是“互联网公司”

本文首發於百家號

航通社 (ID:lifeissohappy)

微博 @lishuhang

在小米招股書中,雷軍竭盡全力讓投資者擺脫“小米就是造手機的”這種印象。

“小米不是單純的硬件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具體而言,小米是一家以手機、智能硬件和 IoT(物聯網)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

為了進一步證明這個“互聯網公司”的定位是認真的,同時為了在雷軍退休之後仍然能保證公司不放棄現有的發展路線,雷軍還以寫入公司章程的形式,作出了令人驚訝的規定:

“小米整體硬件業務(包括智能手機、IoT及生活消費產品)的綜合淨利率不會超過5%。”

但是,改變眾人已經形成的刻板印象,並不是雷軍一己之力可以做到的。畢竟雷軍之前還認為中國軟件正版化不用等那麼久,金山死磕之後一定會起來,結局大家都知道了。

航通社(ID:lifeissohappy)總結了市面上對小米“互聯網公司”定位的種種說法,得出的結論是:現在的小米並不符合招股書中和大眾眼中對“互聯網公司”的定義。

1 | 什麼是“互聯網公司”

小米在招股書中做出“互聯網公司”的定義,是為了避免投資者將小米定義為硬件公司,特別是做手機的公司。如果投資者們認為小米是以手機及其他硬件作為主營業務,就必然會有以下三大擔憂:

1.利潤率不能太高。手機產品的定價很大程度是由市場決定的,現在的手機創新幅度有限,還無法做到大幅度的抬升手機售價,依然有人瘋搶的程度——即使是全面屏也做不到。

更不用說,小米手機在橫空出世的時候,就大幅度的拉低了全行業的定價標準,並且一度以性價比作為賣點。到現在,小米的官方說法仍然是要做“價格公道”的產品,而自我限制利潤率更是坐實了硬件不能為公司帶來太多利潤。

2.忠誠度和復購率問題。如果小米手機品質足夠好,性價比足夠到位,確實能把口碑做起來。但是這樣的情況下,一個用戶最多隻能消費一臺手機,要等到他換手機,也得等上3-5年。

反過來,如果小米手機想做到壞了之後不修,直接換一個新的,那反過來可能說明這臺手機的質量並不是那麼好,這又會降低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對電視、掃地機等其他硬件可能更是如此。

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可能是,在智能家居方面儘可能的設計一個堅固的本體,以及需要頻繁更換的配件,例如銷售空氣淨化器的濾芯。但要指望小米全系列產品的配件都那麼暢銷也不容易。

3.更高的研發成本。硬件的智能程度越高,就越需要擁有更多的知識產權儲備,以便在面對商業公司的專利戰,以及不太可能發生的國與國之間的限制情況下,都保證繼續穩定的生產和銷售。

因為美國禁止供應某些核心部件,中興手機現在已經面對技術性違約的停產局面,甚至有可能出售手機部門。

小米不斷加大在手機等硬件領域的技術投入,例如自己開發了松果處理器,以及在MIX手機上體現的全面屏技術。但相對於互聯網服務而言,做硬件創新需要投入的成本以及人力資源,明顯要高出一個數量級。

所以,以普通消費者的眼光來看,說自己是“互聯網公司”,意味著主營業務是互聯網服務,例如電商、社交、視頻這些。這些服務在公司所有業務中的比重,應該超過所有的硬件收入,包括手機和物聯網設備。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說,說自己是“互聯網公司”,等於證明自己不存在利潤率低、忠誠度低、復購率低、研發成本高這幾個問題。只要能證明自己沒有這幾個問題,就算在投資者眼中過關了。

2 | 小米互聯網服務依賴硬件銷售

針對所謂“互聯網手機”(當然不特指小米),有一種說法是,其互聯網服務的(活躍)用戶數嚴重依賴手機的出貨量

,手機賣不出去,用戶數量就下降了。

不管我們從小米招股書以及其近期運營數據,還是從雷軍本人的表態當中,都能確認這種說法。

小米不是“互联网公司”

小米招股書中提到,2017年智能手機收入佔總營收70.3%,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佔20.5%,互聯網服務佔8.6%,其他佔0.6%。

智能手機業務收入佔比過去三年從80.4%下降到70.3%,但互聯網服務只增加了4%(2017年倒跌),IoT與生活消費品份額增加更大。

同時,雷軍在建立小米初期,就已經說小米是互聯網公司,由“硬件、軟件、服務”的“鐵人三項”組成。在推出小米手機之前,小米最初做的是小米司機、小米便籤等單個安卓應用,後來才推出MIUI,並在此基礎之上推出小米手機。

即使MIUI是非常好用,並且不斷優化的ROM,其他手機要安裝也需要特別高的學習成本,確實是在那個時期只有所謂“發燒友”才能做的。所以小米手機的推出,就是為了通過直接購買硬件,獲取軟件和服務,降低分發難度。

小米不是“互联网公司”

在小米之後,學習同樣模式的公司前赴後繼。錘子基本上等比例複製了小米手機推出前的路徑:先是做便籤等便民工具,然後做ROM,最後再推出自己的手機。但現在,因為手機的出貨量不足,錘子距離當初的雄心壯志相去甚遠。

回到已經發展多年的小米互聯網產品和服務。圍繞小米的手機操作系統MIUI和電視操作系統Patchwall,小米除推送廣告之外,還建立起了音樂、視頻、遊戲、多看閱讀、小米支付、小米雲同步等一系列服務體系,同時有希望把小愛同學打造成一個隱形的第三操作系統。

但是在MIUI、Patchwall、小愛同學覆蓋範圍之外的其他安卓手機、iPhone、智能電視上,絕大多數小米服務並未設置可獨立運轉的客戶端,僅有小米手環相關的小米運動,由小米運營的部分手機遊戲,以及便籤等工具軟件可用。

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小米能躲開其他廠商進過的坑,讓互聯網服務脫離硬件獨立發展。因此,小米必須確保其硬件產品至少能自負盈虧,5%已經是壓縮硬件本身利潤率的極限。

只是,如果小米互聯網服務持續疲軟,不能脫離小米硬件而獨立存活,那麼公司的整體利潤率和給股東的回報都不會有太大想象空間,投資者有理由對這樣的前景悲觀。

3 | 小米硬件可擺脫其互聯網服務

即使小米永遠做不到將互聯網服務獨立出來,如果能保持在手機等硬件產品上的用戶粘性,同時不斷的擴大硬件銷量,也算是可以將其互聯網服務維持下去。

但實際情況是,有很多用戶在購買小米產品後,以各種方式規避了小米操作系統及互聯網服務當中的盈利點,或者乾脆換用了其他服務。

首先要說的是廣告業務,這佔據小米現在互聯網服務項目中近半營收。小米手機系統MIUI內置廣告幾乎無處不在,一些最基礎的系統功能,例如天氣、日曆、音樂、視頻等都內置了聯網服務,推送與當前場景相關的廣告。

小米不是“互联网公司”

MIUI被一些用戶戲稱為ADUI。這類廣告插入行為引起了小米核心“米粉”的強烈不滿,所以MIUI提供了在各個功能的設置界面手動關閉廣告的選項。

此前MIUI是很認真的想過引入系統級VIP用戶,並且只有VIP用戶才能在系統內去廣告的可能性的。這招致了用戶更大的反感,所以現在暫時沒有實施,但在未來絕對不是不可能。

在小米電視的商業化道路上,廣告的作用更加明顯。有無法跳過的開機廣告,並且觀看系統內置的熱門視頻,廣告時長都在1分鐘左右。

小米不是“互联网公司”

小米電視有隻能在本機使用的VIP會員服務,費用跟購買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其中某一家的會員服務差不多,但是可以查看三家幾乎所有的資源,僅限在電視本身使用,不能轉移到手機上。

但是,小米電視對於無線投屏,使用U盤存放節目,或者是安裝第三方的電視應用,包括B站的官方應用等等,目前還沒有限制。

此外,有方法可以從路由器端限制IP段,去除大部分小米電視的廣告,這需要你的路由器支持自定義Hosts,操作方法對購買了小米電視的年輕“發燒友”來說不算困難。

至於小米銷量不斷增長的智能硬件和智能家居部分,幾乎所有設備都僅僅支持通過小米自己的小愛同學和米家控制。米家App在iOS和Android有官方客戶端,不過如果你想要語音控制家庭設備,目前只能通過小愛同學。

除了小米電視部分機型,所有的小米手機也內置小愛同學。如果將移植出來的小愛同學安裝包在其他安卓手機上安裝,會提示缺少MIUI SDK而不能繼續。

但如果你決計不想使用MIUI,一個169元的小愛音箱Mini也可以起作用。語音助手還相對是一片淨土,想通過什麼方式在語音交互中插入廣告或是訂閱會員服務,現在還是個謎。

小米不是“互联网公司”

最後,一部分小米產品本身就不能與其他小米產品聯動。這裡當然包括普通的耳機,雙肩包,圓珠筆等等配件,但另外不得不說的就是預裝Windows 10的小米筆記本(和2代小米平板)。

小愛同學等大部分小米互聯網服務不提供PC/Mac客戶端,電腦要想查看雲端相冊之類也只能通過網頁版。

所以從理論上來說,即使購買了小米的硬件產品,也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小米通過互聯網服務從你身上賺錢。

為了自己的利潤最大化,小米可能需要區分一毛不拔的用戶與使用默認設置的用戶。但實際上做這種區分很難,做大硬件總的出貨量更簡單一些。

4 | 結論

對普通消費者來說,他們對小米的最大印象,依然是好用的手機、電視及智能家居產品,而並非小米的互聯網服務。即使購買了小米硬件產品,他們也不一定會使用小米互聯網服務。從這方面看,小米不能算是“互聯網公司”。

不過,小米正在嘗試用創造性的手段,解決非“互聯網公司”在投資者眼中存在的種種問題

雷軍曾經說過,小米的其中一個學習對象是好市多(Costco),希望用戶可以在購買不管什麼東西的時候,都不假思索地想到小米品牌。

現在小米的持續努力,正在讓這一目標逐漸變成現實,特別體現在米家有品以及小米自營的那些跟智能基本不沾邊的生活用品上。持續運作下去,會解決投資者對復購率的疑惑,同時攤薄手機等設備的研發成本

同樣不能忽視的是小米品牌本身所產生的忠誠度和精神力量。在雷軍說小米“價格厚道”之前,還有四個字叫“感動人心”。小米在知乎等社區擁有的“自來水”位居業界前列,在B站這樣年輕人活躍的地方也擁有大量擁躉。

小米不是“互联网公司”

“米粉”或Miboy一度被非小米用戶用作貶義稱呼,但現在已經被小米粉絲用作標榜自身的一種誇耀性的稱謂。這一點把所有國產手機廠商拿來對比都是非常罕見的,華為的“花粉”和錘子的“錘粉”都已經失去了極盛時期的光彩。

小米運行這麼多年,用戶群體早就不僅限於當初的那些“發燒友”,但在下探小城鎮和農村,打出明星海報,進軍印度等市場的同時,對當初一批支持者依然能保持吸引力,並進一步擴大這個核心粉絲群體,這是非常驚人的。

這種雖然還是賣硬件,卻能以某種方式解決出貨量,復購率,忠誠度等大部分問題的情況,不能簡單的套用以往的手機制造商業模式看待。如果不想增加大家的認知成本,小米乾脆說自己是一個“互聯網公司”反而更省事——只要不是破“造手機的”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