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好多互聯網公司都盯上便利店了,便利店真的會很賺錢嗎?

王昆立

便利店成了目前零售行業最受追捧的業態,不過,他們的普遍問題是,單店銷售並不高。

從空間和單店銷售看,中國便利店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間。

“開便利店相當於開印鈔機。”河北叄陸伍網絡科技集團董事長於樹中這樣形容自己1999年開便利店時的心情,他在5月18日的中國便利店大會上表示,便利店的時代終於到來了,為了這一刻,他堅持了17年。

由於受電商影響較小、門店面積小、發展方式多樣靈活,便利店這一業態成了目前零售行業最受追捧的業態。近幾年,中國便利店行業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是零售業中增長速度最快的業態之一。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此前發佈的行業數據,便利店業態銷售額上較上年增幅15.2%,遠高於超市業態的4.1%和百貨業態的-0.8%。經營大賣場的家樂福、會員店的麥德龍也嘗試性地開出了自己的便利店業態,武漢中百也與日本羅森達成戰略合作,藉助後者的高管理水平開出盈利能力更強的店鋪。

本身以便利店為主要業態的便利店更加速了開店速度,在此次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舉辦的中國便利店大會上,美宜佳便利店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國衡表示,美宜佳上個月(4月)就在廣東、湖南等地開了250多家門店,自去年10月至今美宜佳已經開了800多家門店,目前其最新門店數量為8003家。

但另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中國便利店普遍的單店銷售並不高。按照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此前發佈的中國連鎖百強榜單上的數據算,美宜佳7400家門店的銷售額為83.25億元,平均下來美宜佳的單店日均銷售為3082元,北京好鄰居便利店300家店6個億的銷售平均下來單店日均為5480元。

中國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在此次便利店大會給出了行業平均數據,“我們的生產效率是5870元平均日銷售額,臺灣達到了1.5萬元,日本達到了4.2萬元,這樣的差距非常巨大。”

在國內,內外資便利店的日均銷售差距也非常大,根據柒一拾壹(天津)商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宮地正敏提供的數據,7-Eleven在天津的60多家門店日均營業額已達到7770美元(約合5.08萬人民幣),這高於日本的7616美元(約合4.98萬人民幣)和北京7-11(近200家店)的7417美元(約合4.85萬人民幣)。

為此,在增加數量的同時,多數便利店通過增加增值服務(如快遞業務、生活繳費等)、擴大差異化產品(如自由品牌產品、快餐、現煮咖啡等高毛利產品)、提升門店環境(如設置座椅)等措施提升營業額。

此外,裴亮提供的數據表明,日本便利店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了超市,大體為54%:46%,而中國目前的實體零售市場,便利店和超市的佔比大體是8%:92%,這意味著便利店在中國的發展空間還很大。


全球加盟網

國外的亞馬遜、國內的阿里巴巴、京東等互聯網巨頭,都開始拓展線下的實體便利店了。

因為人工費用的上漲,電商行業一片紅海。電商主導的是線上版圖,但線上不可能把線下的活動全部包攬。所以對我們需要靠月薪生活的普通人來說,個人電商將不太可能有淘寶剛剛出現時候的那種風光了。

但如果你在家門口溜娃,孩子突然想要喝酸奶。你是準備掏出手機下單叫外賣呢,還是到小區裡的便利店買一個?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去附近的便利店購買。

然而,你會為了買一些日用品,常常開車幾公里去大超市購買嗎?不會,因為大超市裡有的東西,網上都有,而且價格便宜不少,除非大超市就在居民區附近,不超過一公里的距離。

所以線上的優勢是種類多,價格比大超市便宜。

線下的優勢在於方便快捷,而且在家附近的便利店,如果單單買一個酸奶,可以省去高昂的郵費(在未來人工上漲的條件下,郵費可能更貴)。

所以便利店和線上電商巨頭將包辦我們的日常,如果電商巨頭不染指便利店的話,這對普通人可能是個機會。

而人們在大超市或者大商場裡,除了吃喝,不太會買東西了。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我們在線下看見一件非常好看的衣服,我們會拍張照片,在網店裡面搜索(注意不一定要掃碼,因為店家可能把二維碼撕掉,到那個時候,人工智能對衣服照片的識別可能已經相當厲害),然後線上下單(畢竟,網上買的東西,算上郵費也比大商場裡的東西便宜)。

綜上所訴,

電商的線上優勢只能抵消大商場和大超市的存在,對擁有線下方便快捷優勢的便利店,還是鞭長莫及。所以除了線上電商巨頭,線下便利店將會取代大商場、大超市,更具有市場競爭力,這也是電商巨頭要開便利店的原因。


鎂客網

而這些互聯網企業入手的便利店,往往和我們平時接觸的夫妻老婆店不同,他們針對的是經常用電商的年輕消費者,他們消費水平較高,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所以對於自助購物,無人零售,購買體驗一體的盒馬鮮生等,都比較易於接受,而這些的基礎,是互聯網巨頭擁有的強大技術背景和用戶資源,他們用這些給零售行業賦能,未來新零售以及相應的技術和模式將會更多的改變便利店行業,及早將新技術運用到店內的商家也會成為最早得到紅利的商家。


鉛筆道

“每個村都有!”劉強東在該條推送中表示。

其實盯上便利店的並不只有京東,阿里、小米等都曾放出豪言壯語要革便利店的命!

為什麼便利店突然在這兩年變成了香餑餑?它的未來真的大到趕緊進入別琢磨嗎?

一、便利店似乎是個不錯的大市場

坤鵬論曾說過,一個行業是否值得進入,第一要看盤子有多大,低於1億的市場慎入,越大越好;第二看增長率,兩位數是必須的;第三看滲透率,達到滲透率10%以後會蓬勃發展,低於50%都很有機會,50%的時候就會有重大調整;最後再看看國外的先例。

1.看盤子和滲透率

有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便利店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創紀錄的1000億元。

尼爾森的《2016年度中國賣場超市購物者趨勢報告》顯示,中國便利店的滲透率從2015年的32%上升到38%,比網購還高3個百分點。

2.看增長率

在關於便利店的相關報道中都說,便利店在這幾年逆勢增長,據某個快消零售業報告稱,2015年線下快消品的零售額僅實現了2.6%的同比增長,2016年上半年更是放緩至1.5%,便利店的銷售額卻同比增長了13%。

3.看國外

當下的中國經常被拿來和80年代的日本相比較,不論從人均GDP水平、人口結構,還是消費消費習慣等來看,二者都有許多相似之處。

日本的便利店就是從1975年至1980年開始快速普及,直到1995年才逐漸放緩。

從數據上看,中國便利店的確還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據稱,日本便利店和超市的市場份額比例約為54%:46%,但中國這一比例目前大致是8%:92%。

還有就是,隨著城鎮化趨勢,村鎮年輕人口由農村向城市轉移、80、90後人群獨立自主和創業意願加強,“夫妻店”在最近幾年時間裡數量不降反升。

不管是電商還是線下實體便利店,其本質都是零售,如果要吃零售這個萬億級的大市場,線上線下通吃絕對是阿里和京東的戰略選擇。

當然,驅使商業的最根本利器還是成本,目前,線上成本已然正在超越線下,不去線下去哪裡?

二、幹得過夫妻店嗎?

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便利店的直接競爭對手就是夫妻店!

所以,便利店聽上去很美,但現在真實的情況並不那麼美妙。

以優質服務著稱,在日本很火的7-11,在國內都尚未盈利。

在2014年,順豐就在全國開設了518家線下門店“嘿客”,結果,2016年度財報顯示,嘿客等商業板塊三年累計虧損超過16億元。

“想過去的幾年,一波波的O2O倒下了,街邊的各種老婆店卻依然還活著,各種小超市、小菜攤、洗衣店都還堅強的活著,為什麼呢?用一句正確的廢話來回答,那就是該死的都已經死了,這些老婆店效率高,因為他們都是給自己乾的,能自動自覺加班,同時他們要求不高,只要能養活二個人,工資掙出來再有點盈餘就滿足。經過互聯網改造的線下店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嗎?就算是可以,中國的房東是世界上最精明的商人,生意好了,漲房租啊,今年不漲明年漲,沒有哪個房東會一簽好幾年的吧!而且這些古老而傳統的行業從來就不是暴利的行業,百分之二三十的毛利最後又能淨利多少呢?線下實體更不會像互聯網產品那樣指數級增長,投入大、成長慢,規模效應很難實現,邊際成本更是降低的有限,想到這裡,作為一個天使投資人,單個項目又只能出個300~500萬人民幣,我不禁深深地低下了頭,也許,這是土豪們的生意,我該洗洗睡了。”

還有業界人士這樣總結道:“這種情況下,只適合夫妻來經營,如果要做連鎖直營,僱傭兩三個員工就賠死了。夫妻二人能接受每年賺十幾萬,並且可以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盡心盡力不浪費,還不用交社保,不用扣稅。”

“便利店用直營做的話肯定做不大,要開出一兩百家店,不是兩三年的事情,還需要建一套配送體系,對供應鏈要求很高,投入非常大。很可能的結果是,花了好幾年開了一兩百家店,但虧得一塌糊塗。全家在上海賠了十年,最後怎麼賺錢的?開了加盟就賺錢了。”業內人士這樣說,而日本便利店就是以加盟為主。

結果到最後,無論是從業者還是投資人,都吃驚地發現和驗證了一個事實:便利店行業容易搞不大,但把自己搞死是很容易的。

坤鵬論在對便利店進行調研的時候,發現有這樣的言論,便利店興起的幾個必要條件之一是人均GDP達到6000美元,其他條件還有,但這個條件是第一位的。

而中國目前的人均GDP的情況如何?6000美元這個標準只有一二線大城市才能滿足,大量三四五六線城市人均GDP才剛脫離3000美元的關口。

當然,說了這麼多,坤鵬論從來不否認便利店是未來零售的終極業態,但它絕對是一個長期、大投入的工程。

畢竟日本便利店完善的商品管理、情報系統、產供銷體系都不是一朝一日練成的,鈴木敏文對美國7-Eleven的重建也花了近二十年才徹底完成。

便利店這個賽道只能是大資本、大玩家的專場!

而且想要達到目標終點,還挺漫長!


坤鵬論

便利店很久就有,不過那時候不叫便利店,可能只是你家街角的一個小超市,可能只是一個小報刊,或者只是路邊上的擺攤人,他們都可以稱作為便利店的原型;

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在便利店購物,所以也有一些感觸,實際上,便利店的售價並不低,比大超市裡面的東西貴不少,比方說雪糕,平均價格是5-10元;但是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來買呢?那麼他解決了哪些問題呢?

2006-2016年這十年,中國的商品零售總額翻了將近6倍,從5000億元上漲到3萬億元,實際上,也是伴隨著中國GDP的增長而催生的消費需求的增長。

而在這其中的強勁增長中,網上銷售佔據了很多的份額,特別是傳統在超市所銷售的一些商品,使得中國小超市的數量開始下降,利潤率下跌;

但是,由此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大超市往往比較遠,網上購物時間又比較長,這就催生了一個時間窗口問題——如何最短時間內購買到日常零售消費品

另外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環境的要求也高了,不僅是存儲環境、還有購物環境、用餐環境,這不僅是一種體驗,更是一種體面的象徵;傳統的那種小店售賣品種有限,而且環境衛生往往很有問題。

但是便利店相比較那些傳統的小店如夫妻店而言:


1)環境乾淨衛生,行走空間大;

2)服務好;

3)空間利用率不高;

4)購物體驗好;


但是也存在些個問題:


1)產品種類偏少;

2)價格偏高;

3)開店成本高;


流量是一個便利店是否能夠從存活的關鍵


以股易金

被阿里、京東青睞,新零售便利店要這麼開!

在新零售大背景下,便利店迎來了最好的時代。零售巨頭阿里巴巴、京東都在加大便利店的佈局。2017年4月中旬,京東董事長劉強東宣佈:未來5年,京東將在全國開設超過一百萬家京東便利店。為什麼新零售玩家都青睞便利店?適合國內國情的便利店要怎麼做?

一、為什麼新零售青睞便利店?

零售巨頭為什麼都喜歡從便利店開始入手新零售?這與便利店的特點不無關係:

1、市場穩健增長。在全球性的閉店風波和經濟低壓下,2016年中國便利店門店數量達到9.8萬家,市場銷售額超過了1300億元,行業增速達13%,增速遠超其他幾個主要零售業態。

2、開辦最快、投資最小。同商超、賣場相比,便利店是短頻快的開店模式,面積小巧租金壓力小,輕型投資便可開店,而且適合規模化複製。

3、高頻消費、地理優勢。便利店是最接近消費者的地方,自帶流量。就算是最基礎的便利店1.0也能滿足消費者基本的生活需求,是高頻購物場所。

4、互聯網+商業模式日趨成熟。移動互聯網時代,消費者在改變,線上消費成為當今購物的主流。傳統便利店的純線下的商業模式亟需升級。

便利店行業的優點與所面臨的問題,正好給零售創新創業帶來了新的切入點,滿足零售大佬探索零售轉型的需求。

二、國外便利店怎麼玩的?

便利店首創於美國,興盛於日本和臺灣。國際連鎖便利店三巨頭:7-11、全家、羅森,後面二者都來自日本。2016年,日本平均每2329個人就有一家便利店,有24.6%的人每週至少去一次便利店。

日本的便利店早已遍佈全國,悄然融入國人的生活之中。因為,日本的便利店幾乎能滿足你全部日常生活需求。

在日本,發達的便利店系統被譽為「國民的生命線」。便利店基本上也囊括了從快遞、郵政、乾洗到影印、傳真等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種服務,甚至可以繳納保險、稅金等各類非公共事業費,便利店就相當於一站式服務中心。單純只為了購物進入便利店的顧客只佔20%。

三、國內便利店的痛點在哪?

中國便利店最發達的城市是臺灣,臺灣便利店的增值服務也非常完善。以臺灣7-11為例,幾乎所有的服務項目都集成在一臺叫ibon便利生活站的機器上,儲值/繳費、好康/紅利、票務中心、免費倒垃圾、購物/寄貨、列印/掃描、申辯服務、生活服務……截止到2015年8月,7-11的增值服務項目已多達700多項。

對比可見,國內便利店行業有以下痛點:

2

、空間小、庫存管理不善。小面積意味著商品SKU受限,為了擺放更多貨品縮小門店通道,高峰期顧客擁擠。

3、無法與用戶建立連接。傳統便利店很少為顧客建立檔案,消費者即買即走,不清楚下一次店內促銷和最新產品資訊,而商家也聯繫不到消費者。

4、配送機制不夠完善。便利店的物流體系還為完全建立,解決不了消費者更多的即時性需求。

5、運營成本快速上升。租金、人工成本在2016年均呈現上漲趨勢,尤其是在高線城市。

6、與互聯網掛鉤少。新零售一定在用戶購買路徑方面非常的短,線上消費大軍不斷壯大,但便利店多還只做線下。

四、便利店如何實現新零售轉型升級?

痛點知道了,如何解決呢?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經營便利店有哪些模式可以借鑑呢?

1、日系模式:增加特色服務

既然支付等服務不符合國內實際,那麼可以在商品豐富度上做文章。例如商品方面生鮮佔比高,提供餐飲、加油站、藥房、照相、配鏡、旅遊套餐等服務等。以上海的全家便利店為例,除了推出差異化的鮮食產品+自有品牌外,近年來不斷在店內擴充餐飲區域、咖啡區域,吸引了不少消費者前往。而且全家便利店還與上海地鐵合作,提供人工充值交通卡服務。

2O2O:互聯網+便利店模式

這是升級版便利店,讓便利店“上網”。它的O2O不僅體現在店鋪銷售、運營數字化,而且還體現在門店管理訂貨、補貨的O2O化。比如飛牛便利與飛牛網綁定“急速達”業務,並配備B2B供貨體系。而蜂小店則通過引進全球優質產品、APP下單、次日達、一小時達等服務,將門店銷售場景引到線上。這二者均是實現門店運營與銷售的雙升級。

3、全渠道融合:大數據+物流

利用全渠道商業模式,實現倉儲、訂單、顧客、交易等環節統一管理,同時打通線上與線下門店,顧客既可以到店購物,也可以線上下單;即可購買店內現貨,也可買到全球精品。在物流加碼下,將便利店原有的流量直接變現,從而實現新零售的轉型。日本7-11便利店具有精細化運營、用戶深度運營、全渠道融合的三大特點,為用戶提供網絡訂貨、宅急送等服務。

4、純技術驅動:無人值守

當下正火的無人店,是依靠互聯網IT系統、智能識別、收銀技術實現無人/少人、智能化/半智能化的消費場景,從而提升消費體驗、降低管理成本、運營成本。淘咖啡、Amazon GO都是案例。

2017年《便利店行業研究報告》報告中指出:便利店新零售=全渠道融合+自建倉配+新技術+新金融。

未來的便利店應當是:通過全渠道零售系統貫穿線上線下零售全鏈條,藉助高效的物流倉配,為顧客提供一棧式服務,實現線上線下全融合。


成就新零售

互聯網盯上便利店不是便利店賺錢,是看上了便利店原先設置的資源和客源,在自身的成本上予以大幅節約,這就是傳說已久的借雞生蛋,雞生了蛋,到後來誰管蛋就有爭奪戰了。我們可以把話先聊在這裡,如果把錢投在便利店統一設計裝修上,下一個樓梯間那那個江南春玩的什麼傳媒來著又要被新品撞了一下腰了

想起來了,行眾傳媒就有的看了,想看商業計劃書的歡迎留言


跳出圈子看圈子

我在經營一家便利店,不大,30平,新小區人也不多,每月淨利5 6千吧,沒敢請人就一個人看一天,說實話,這種店風險低,門檻低,相對的做的人也就多了,屬於那種發不了財餓不死的行業。而且非常綁人,不開門就沒收入。現在想轉行了,不準備做這個了,便利店雖然有增長性,但因為門檻低,很多小店開的快開的多死的也快。一個小區2000人基本7 8家店以上,年紀大開一家可以,年輕的還是做其他行業好點


苦艾酒s

怎麼說呢,個人覺得便利店利潤一般,當然,如果選址好,那日盈利還是很可觀的,我一個姐姐就做便利店,日利潤可以做到1000左右,在我看來,1000已經很牛了,但是這是個別情況,大部分效益很一般


要飯的蜜蜂

便利店肯定能賺錢,一家便利店一年幾十萬,但對於阿里京東這麼大體量的電商來說,這點錢肯定不是主要的目的。

為什麼當年口口聲聲說要顛覆線下零售的電商巨頭改口了?要做線下了?甚至馬爸爸還捏造出一個了無新意的“新零售”?

原因無外乎是,線上增長吃力了,增長空間有限了。互聯網公司不比傳統企業,不增長沒關係,有盈利就行了。互聯網公司強調增速強調規模,群雄逐鹿,資本環繞,不進則退。

你看阿里這幾年高舉著新零售大旗收編線下商超,聯手地方政府推進村淘下沉,背後無非是趁線上增速消退前,開拓線下圈用戶的渠道。

京東強哥也開始下鄉了,同樣的原因。

或許更值得思考的是,未來便利店何去何從?

在新零售時代,線下便利店存在的價值在於場景,而非那點兒營收。場景裡最重要的是人。想想你家樓下的全家、星巴克,很多人已經不只是去買個東西應急,而是坐著消磨時間。

誰搶佔了這些消費場景,就搶到了這些用戶。

這是一個巨頭和資本裹挾的時代,便利店們站隊收編是不可避免的,百聯、永輝…都是如此。一番清洗之後,死掉的是獨立的零散小便利店,連鎖的有特色和品牌的商超便利店會與線上合作,巨頭們拿出了資本,收穫了股權,同時維繫了規模,繼續電商融合的神話。

互聯網時代的精髓在於連接,而弊端也在於此。強者壟斷,誰也無處可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