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誰又不是外省青年?|單讀

大时代,谁又不是外省青年?|单读

離開故鄉,去外省學習、工作,對於很多中國青年而言不過是個普通選擇。

1993 年,有三位青年背井離鄉,第一次來到了北京生活。面對一座和故鄉截然不同的城市,他們有過絕望,有過迷茫。他們掙扎在異鄉的不安全感中,最終在各自的領域裡發光,他們是羅振宇、姚晨、賈樟柯。

考研是他逃避的港灣

1993 年,年輕的羅振宇第一次來到北京。

他站在朝陽門橋下看著車流,突然生出了絕望的感覺。

早上 5 點鐘,羅振宇走出火車站,滿大街都是麵包車,10 塊錢一趟,是他坐不起的價格。旁邊的大樓裡的燈逐漸亮起來,這樣的龐然大物,並沒有給人安心的感覺,而是讓人顯得對比之下更迷茫了。

“將來哪輛車會是你的?你有沒有可能在這個大城市擁有哪怕一盞燈?” 25 年後他這樣回想。

所有人都站在時代的背景之前:南方講話之後,改革開放開始,只要能抓到老鼠的貓就是好貓,一批人開始先富起來。羅振宇感到強烈的時代震盪,是從大學室友們開始。剛進學校宿舍的時候,大家的生活費都差不多,可能你 60 塊,我就 80 塊,每個人都會為了晚上要不要留出一塊錢吃一碗麵而糾結。等到他畢業的時候,貧富差距出現了。

畢業以後,不再有“分配”,這時候,家庭關係的差異、富裕程度的差異,直接導致了一個人畢業去向的不同,而他選擇了一個逃避的港灣:考研。

他考上了北京廣播學院,也就是現在的中國傳媒大學。

大时代,谁又不是外省青年?|单读

在訪談節目《十三邀》中的羅振宇

1993 年,陳嘉映剛從賓夕法尼亞大學修讀博士學位完畢,回到北京。後來他成為中國著名的哲學家。“才過兩三年,已經沒有年輕人再對文化感興趣,都是先富起來。一夜之間人文學者的地位一落千丈。”

在這樣的環境下,考上研究生的羅振宇,第一次拎著兩箱書走進宿舍,卻撞上了室友丟在地上的一大堆啤酒瓶。

室友問他:“幾點了?”

羅振宇戴著表,看了一眼,告訴他幾點。

室友說:“還戴錶呢?”

羅振宇回答:“戴錶怎麼了?”

室友又看了他一眼:“還讀書呢?”

羅振宇說:“好吧,不好意思。”

90 年代的羅振宇第一次為了自己是讀書人道歉的時候,可能不一定能想到,自己以後會建立《羅輯思維》和“得到” App ,把知識咀嚼、切片、分裝,以知識服務的名義,賣給渴望文化的大眾。

但是他的商業策略,又似乎帶著 1993 年那個時刻特有的焦慮。他曾經舉行現象級網路紅人 Papi 醬的貼片廣告資源拍賣會,最終以 2200 萬的天價成交。業界人士對他提出了許多質疑,其中就有批評說,這樣的拍賣只會把 Papi 醬的價值一次透支。但羅振宇的回應是:

“我當然要把她的未來一把透支啊,這是現代商業的本質,要不怎麼會有金融呢?……回到人這個最基本的出發點上,就是應該一把透支未來,讓自己獲得這個瞬間的資歷,或者說地標性的位置……

《十三邀》主持人許知遠在他的新書《偏見》中,討論了他對於羅振宇的商業哲學的評價,這個評價落在了羅振宇的外省青年的形象上:“從蕪湖的少年時光開始,那種強烈的生存哲學從未真正改變過,似乎總有一條餓狗在他身後追趕。”

如果曾經切身經歷無法預測的時代變化,如果曾經站在車流之間,看如同怪物一般的異鄉的大樓,也許更要瘋狂地向前跑,跑到不需要因為是讀書人而道歉的時候,跑到知識被切成菜餚端上桌面,卻也喂不飽任何人的時候。

有些時候,努力也無法補足天賦

1993 年,是姚晨第一次入錯行的開始。

即使從未接受過舞蹈訓練,姚晨還是被舞蹈學院的老師挑中,據說是因為身材比例達標。1993 年姚晨順利地來到了北京,當宿舍的同學都因為要和父母分離而哭成一片的時候,她心裡特別高興:我終於來北京了,也許有一天還能成為一個舞蹈家。

但是到了大二,姚晨才發現自己並沒有舞蹈天賦:身體的柔韌性不夠,做動作也不能舉一反三。她想要通過勤奮改變現狀,於是在宿舍的同學們都睡覺以後,她還會穿上塑料布衣服,到樓下跑步。

她最終還是承認自己入錯了行:有些時候,努力也無法補足天賦。

即使發現了這件事,她仍然要在舞蹈學院繼續三年的學習。

“你發現了,也不可能逃出去呀。”姚晨這樣說。

大时代,谁又不是外省青年?|单读

在訪談節目《十三邀》中的姚晨

幸運的是,她在大學時遇到一位表演老師,認為她有表演天分,說服她去考表演。來到北京電影學院的姚晨,成為優等生,如果同學們要排練《暗戀桃花源》,她一定是雲之凡的角色,一直是大青衣;當時的老師都說,如果跟姚晨一組,就能提高你們的作業質量。

但到了第二、第三年,她發現了變化,宿舍裡突然都沒人了。

同學們都被挑去拍戲、拍廣告。而主持試鏡的人見到姚晨總會說:“這孩子怎麼長得這麼怪”;“這孩子長得挺有特點的,就是不知道該把你往什麼地方用。”

太長時間沒有戲拍的姚晨想,“我是不是又選錯道了。……那麼好吧,再改行。”

她再一次選擇道路,去做情景喜劇演員,演《武林外傳》。直到她有一次去報刊亭買雜誌,在《南都娛樂週刊》上發現了自己的偷拍鏡頭,跟蹤自己和伴侶的生活,在恐懼感中,才意識到自己突然有了名聲。

在觀眾眼中,出了名的姚晨已經變過好幾次道:在情景喜劇後,她又去演了《潛伏》,換了一個角色類型;然後成為“微博女王”,成為平臺上首個粉絲突破百萬的用戶;再之後,做了聯合國難民署的中國區親善大使。

儘管如此,她現在還會用蛤蟆,來比喻自己的感受。

姚晨說,至今仍然常常有“驚起一身油”的感覺。這種感覺,也許是來自幻想成為舞蹈家的年輕時代、在學校劇目中出演大青衣的時刻、被人跟蹤偷拍的時刻,1993 年以來,從來到北京開始,似乎輝煌又黯淡下去的起起伏伏,會讓人擔心,也許某個時候,鏡子會再次照過來。

故鄉是他創作的靈感源泉

1993 年,也是賈樟柯開始在北京電影學院讀文學系的時刻。而他回顧自己故鄉的次數,也許比羅振宇和姚晨都要多。

他和汾陽緊緊聯繫在一起。他在影壇嶄露頭角,是從“故鄉三部曲”開始:在《任逍遙》《小武》《站臺》裡,作為背景的汾陽就是一個重要角色,操著方言的人們訴說著普世的情感。到了歐洲影展的時候,賈樟柯還是有這樣的感覺,把他的體驗與汾陽連在一起:“北京是更大的汾陽,巴黎是更大的北京。”

許知遠在他的書《偏見》裡談到賈樟柯,認為賈樟柯是讓人羨慕的。“那些縣城的個人故事、感傷時刻、無所事事、光榮與夢想,滋養了他,令他足以坦然面對任何新變化。……他誠實地帶著他的縣城經驗,從容地進入了世界。”

拍電影二十年來,賈樟柯越來越想回到汾陽生活,回到當年的街道,和小夥伴們一起晚上去看電影,或者到縣城去看演出。他談起一個故鄉的朋友,從八十年代末開始沉迷香港電影,從電影中研究香港的地理位置,並且能夠準確地畫出一張香港地圖,標出港島、油尖旺、九龍——黑幫電影中出現過的地點。等到賈樟柯到了香港,發現位置都準確。他說,總想把這個朋友拍進電影裡——直到現在,故鄉仍然是他創作的靈感源泉。

他不是一個焦慮的外省青年。事實上,站在汾陽的角度,去看外面的世界,有時候會覺得,外面的世界發展得太慢了。

大时代,谁又不是外省青年?|单读

在訪談節目《十三邀》中,賈樟柯帶許知遠去了汾陽

在拍攝《三峽好人》的時候,他對於階層固化有了第一手的感受。深入長江流域之後,人們的生活似乎是流動的,但這種流動並不帶來改變,而是從長江打工,變成到東莞打工。到了奉節老城,滿城都在放煙花,劇組的人都誤以為是要歡迎他們,一問才知道,是一個老闆的兒子過生日的慶祝節目。而在奉節的普通人家,是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的,只有“一個竹椅子,一些塑料袋,全部的家底”,賈樟柯就這樣描述他的見聞。

自從拍戲以來,賈樟柯也會遇到來自觀眾的質疑。讓他感到失落的不是質疑本身,而是這些質疑在二十多年來,並沒有變化。

於是,他在戛納領獎的時候,做過這樣的發言:

“我剛拍電影的時候特別有激情,我覺得電影可以改變世界,但現在我覺得世界改變得太慢了。”

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有可能成為外省青年。

也許為了某種理想的生活,而遷徙到陌生的城市,又或者,在想要安於現狀的時候,被時代鉅變而擊打成一個異鄉人。而生存,就是與這種長期的異鄉感、不安全感博弈,有些人想要向前奔跑,把不安全感甩在身後,也有人把不安全感變成自己的一部分,在自我懷疑當中生活,也獲得更多自我提升,又或者,有人成為不安全感的旁觀者,嘗試去理解,時代的種種焦慮的來源。

1993 年的故事,如果讀來仍然真實,因為我們熟悉時代劇變的劇本,也熟悉那種一直沒有改變的、生活在異鄉的巨大不安全感。

(以上個人經歷,均整理自《偏見》一書)

《偏見》同時還收錄了未完成的節目內容:許知遠採訪了王小波生前親友,包括李銀河、李靜與他的侄子姚勇,完成了與王小波遙遠的對談。

大时代,谁又不是外省青年?|单读

《偏見》書影

“偏見”的角度,在節目中被多次坦承和強調:無論是在一開頭的字幕“看世界 帶著偏見”,還是在許知遠的獨白中,他說:“我會帶著我的偏見出發,等待這些偏見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證。”以偏見與人對話,在交鋒之中,反而不經意呈現了受訪者的真實一面。

大时代,谁又不是外省青年?|单读

《偏見》章節及受訪人名錄

最終,在閱讀完之後,也許你會和許知遠一樣,帶著偏見而來,卻擁有了更多的角度。在序言中,他最後是這樣定義這些“偏見”的對話的:

一個陌生人或許恰好能窺見一個更真實的自己。談話有它的內在邏輯,它逼迫講述者勾勒自己的輪廓、探視自己的內心。……我也發現,交談同樣幫助我探索我自己的邊界。

去見證時代下的每一個人,看到這些人如何掙脫自我、或者為自我開脫,他們又如何用自己的偏見,去看未來。這樣的交談,與十三章的受訪者一起經歷的冒險,對讀者來說,同樣會是奇妙的體驗。這也許就是許知遠在序言最終所說的,“隱秘的歡樂”之所在。

大时代,谁又不是外省青年?|单读

關於書籍及工藝

本書內文使用 80g 純質紙,封面採用 250g 的黑卡。工藝是內封黑卡壓凹,護封是四色印刷,書芯是裸脊鎖線,書籍可以攤開,方便閱讀。

大时代,谁又不是外省青年?|单读

本書很多地方用到了手工製作:糊內封封面和封底兩張黑卡紙,以及把護封和腰封套上去,耗時但精緻。

大时代,谁又不是外省青年?|单读

歡迎你翻開《偏見》,找到時代人物與你相似之處、找到他們讓你痛恨之處,在過往的經歷與當下的觀點中,與他們到處相逢,然後,體驗最隱秘的歡樂。

享受限時 75 折包郵福利

大时代,谁又不是外省青年?|单读

圖片來自《十三邀》節目截圖和自家拍攝

點擊上圖,購買十三邀第一輯訪談實錄:《偏見》

大时代,谁又不是外省青年?|单读

▼▼距離福利結束僅剩 3 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