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民俗收藏家曹濟峰:淘來的老物件個個有故事會“說話”

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陳集鎮曹樓村有一處“神奇”的地方。據說,那裡藏著很多寶貝,都會“說話”。

菏澤民俗收藏家曹濟峰:淘來的老物件個個有故事會“說話”

明代的油燈、清朝的茶壺、民國的木箱、解放初期的草鞋,還有稱量、屯放糧食的升、鬥、囤,農用木式推車,家用織布機、粗布衣衫……現代生活中幾乎消失殆盡的民俗生活用品,在這裡應有盡有。對年輕人來說,這些“老物件”是那麼新奇,大多數沒見過,甚至都沒聽說過。

菏澤民俗收藏家曹濟峰:淘來的老物件個個有故事會“說話”

很難想象,百餘年來被人忽視的“老物件”,能跳過時間的間隔匯聚在一起。在這裡,昔日的紡花車彷彿仍在運轉、木工刨子似乎還在鑽動,每一件“老物件”背後都有一個自己時代的故事,歷經幾十載的沉寂和冷落,一樁樁舊事,便都由它們牽引著,娓娓道來。

菏澤民俗收藏家曹濟峰:淘來的老物件個個有故事會“說話”

老農民淘寶貝,收藏“老物件”近萬件

雖然已是陽春三月,但“倒春寒”的“小插曲”著實讓人猝不及防,原本打算到臨近村莊尋摸幾個寶貝,可那份未盡的寒意還在料峭的春風中發威,曹濟峰只得就此作罷。恰好,最近收藏的一些“老物件”還沒來得及細細整理,他就騰出這個難得的時間,準備倒騰一下。

菏澤民俗收藏家曹濟峰:淘來的老物件個個有故事會“說話”

57歲的曹濟峰就是收藏這些“老物件”的民俗達人。

他是定陶區陳集鎮曹樓村的一位普通村民,喜歡民俗“老物件”,酷愛收藏古玩。多年來,他收藏的民俗物品數不勝數,家中小院裡裡外外裝得滿滿當當。眼看寶貝要“爆倉”,村委會伸出援助之手,給騰出了兩間空房,這下子可樂壞了曹濟峰。他趕緊細化類目,進行歸類收藏,木工類、燈具類、鐵器類、文房類、瓷器類、家居類……一時間,曹濟峰忙得不亦樂乎。

菏澤民俗收藏家曹濟峰:淘來的老物件個個有故事會“說話”

菏澤民俗收藏家曹濟峰:淘來的老物件個個有故事會“說話”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個小型的“民俗博物館”內可謂包羅萬象、應有盡有。據介紹,如果統計上細小的配飾、零碎的生活用具,曹濟峰收藏的所有民俗物品將近一萬件。

菏澤民俗收藏家曹濟峰:淘來的老物件個個有故事會“說話”

“這些‘老物件’既有明清時代流傳下來的,也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剛剛淘汰的生活用具,雖然少數稍有殘損,但不影響收藏價值,留下了各個時代獨有的氣息。”撫摸著 “老物件”,曹濟峰很有感觸地說。

菏澤民俗收藏家曹濟峰:淘來的老物件個個有故事會“說話”

“三顧茅廬”淘來百年前的開槽刨子

“這個是起線用的刨子,這個是鑽眼用的手工刨子,這個是雕紋的,這個是做弧的……”樸實的曹濟峰蹲在地上,隨意拿起一個個木工類的“老物件”一一介紹。雖然未做過木工,也沒幹過傢俱活,但介紹起這些器械,他張口就來。

菏澤民俗收藏家曹濟峰:淘來的老物件個個有故事會“說話”

“隨著時代發展、科技進步,機械化進程越來越高,老一輩做木工用的這些器械基本都被淘汰了,但是,這些東西是那個時代的標誌,文化這種東西不能丟。我走街串巷,專挑一些有木工經歷的家庭去買、淘,你別說,還真收集了不少。”曹濟峰侃侃而談,“這個手工鑽刨子是我去年從菏澤城區附近大屯淘來的,那裡拆遷,我花了30塊錢從一戶人家手中買下,它已經有60多年的歷史了。”

菏澤民俗收藏家曹濟峰:淘來的老物件個個有故事會“說話”

在曹濟峰手中,這個“老物件”似乎又活了過來。隨著他雙手按壓,這個工具不停地旋轉鑽,下面的木塊很快就鑽出一個眼。“有時候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他們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這些物理技能掌握得非常好,設計得相當巧妙,真是能工巧匠!”曹濟峰由衷地感嘆道。

菏澤民俗收藏家曹濟峰:淘來的老物件個個有故事會“說話”

菏澤民俗收藏家曹濟峰:淘來的老物件個個有故事會“說話”

原來,這個開槽刨子的原主人是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年輕時是一位木匠,手藝傳承於其父親,開槽刨子也是百年前傳下來的,遺憾的是,他兒子不再從事這個職業。“老人原本對開槽刨子十分不捨,除了對斷了傳承的老手藝有特殊感情外,還飽含著對父親的思念。”曹濟峰迴憶道,“我連續跑三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他看我十分誠懇,物件落我手裡也不至於浪費,如果傳到子孫手中,將成為垃圾累贅被扔掉,這才鬆了口。”

菏澤民俗收藏家曹濟峰:淘來的老物件個個有故事會“說話”

縱然經濟捉襟見肘,也難捨收藏之情

“草鞋、木箱等生活用品反應生活水平,這幾根看似普通的扁擔反映的就是家庭的經營模式:是做小生意的,還是幹勞力的?”曹濟峰從角落裡拉出幾根扁擔,看上去長短不一,“上世紀,幾乎家家都有扁擔,家用挑水的略短,兩頭有掛鉤。這根比較長、厚,是挑重物的,主要是幹勞力的。這根弧度較大的,是小販做生意專用的,挑在肩上有彈性,而且背面也被汗水漬紅……這些都很有講究。只是,這些東西后來不是棄之不用,就是束之高閣。”

菏澤民俗收藏家曹濟峰:淘來的老物件個個有故事會“說話”

說起民俗物品的落寞,曹濟峰無限感慨,農村城鎮化建設速度加快,隨著大批老建築的拆除,大批民俗物品隨之消失。農村在城鎮化過程中,農民離開了土地,過起了城裡人的生活,原本依附於田園的一些傳統文化特質,也隨之流失消亡。在民俗物品中較為典型的老式生活用品、古老的生產工具,在棄之不用、束之高閣之後,因存放場地消失而被拋棄。“文房、配飾這些小物件還好,像傢俱、木器,年輕人根本就看不眼裡,還感覺它們佔地方,一般被當做垃圾扔掉。”曹濟峰說。

菏澤民俗收藏家曹濟峰:淘來的老物件個個有故事會“說話”

村裡有種植葡萄的習慣,曹濟峰家也種植了幾畝,此外再也沒有別的收入。他每次外出“淘寶”,總遭到家人的反對。“尤其是我老伴,反對得最厲害。她總說:‘別人外出一天能掙一百多塊,你出去弄一堆沒用的反而花不少錢。’這幾年,我陸續花了好幾萬,全靠種葡萄的錢來貼補,她很有意見。”曹濟峰說。

菏澤民俗收藏家曹濟峰:淘來的老物件個個有故事會“說話”

縱然如此,曹濟峰依然堅持,縱然陳列的“老物件”並不一定有多高的經濟價值,但在他看來,它們是一個時代的印記。不求每一件物品都是精品,只要有一件能感染觀眾,觸發到觀眾的記憶,或成為專家學者研究民俗的動力,他就感覺成功了。

菏澤民俗收藏家曹濟峰:淘來的老物件個個有故事會“說話”

不僅為了傳承、研究民俗文化,曹濟峰致力於收藏“老物件”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我父親去世時,只留下一個毛主席印章,回憶父親只能通過印章。後來,母親去世了,留下的老物件,從織布機、推車到扁擔、木桶,都是無形的財富,我都應該毫無理由地去珍藏。”曹濟峰滿懷深情地說。

菏澤民俗收藏家曹濟峰:淘來的老物件個個有故事會“說話”

老物件“說”出時代故事

菏澤民俗收藏家曹濟峰:淘來的老物件個個有故事會“說話”

在曹濟峰眼中,上世紀初期,人民生活必需的物資相當匱乏,大多數百姓的生活十分貧窮。那時的中國,仍然是“豪門廣廈高洋樓”與“破房漏屋貧民窟”共存,這些社會現象從這些民俗“老物件”中就可以窺見。

菏澤民俗收藏家曹濟峰:淘來的老物件個個有故事會“說話”

“這個草鞋是解放初期普通人家的。寒冬時,人們用蘆葦尖編織成鞋,在裡面塞上草來禦寒。那時候沒有柏油路、沒有水泥地,冬天下雪到處是泥,草鞋下便楔上了木屐。”曹濟峰一邊說一邊拿出一雙白色長襪,“這雙襪子就是那個時候穿的,由此可見當時的經濟水平,這種草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後幾乎就沒了,年輕人估計只能在影視節目中瞧見過。”

菏澤民俗收藏家曹濟峰:淘來的老物件個個有故事會“說話”

對比草鞋的寒酸,厚實的食盒和木箱就顯得“光鮮”許多。

菏澤民俗收藏家曹濟峰:淘來的老物件個個有故事會“說話”

木箱,就更有趣了。據曹濟峰介紹,這是典型的民國木箱,那時候,普通人不存在“出差”這個說法,縱然是出遠門也沒有這種“洋氣”的木箱;如果按照現在的說法,木箱絕對是“LV”這種奢侈品牌。“能帶著這種箱子外出的,多是生意場上的有錢人。我當時淘它的時候,原主人講起祖上,確實曾經風光一時。”曹濟峰說。

☐ 苑肇波 攝影 武霈

撰文

菏澤民俗收藏家曹濟峰:淘來的老物件個個有故事會“說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