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的周培公和李光地誰更厲害?

零下一渡

李光地與周培公不可同日而語也,李光地雖然有才華,但其為人不正,做事風格尤其陰狠。明珠六十大壽上送彈劾奏摺,其心之狠毒,可見一斑。他在與藍齊兒詩書往來之時竟然流連花叢,與娼妓為伍,這讓康熙帝勃然大怒。



李光地本是一介書生,因為民請命而進入藍齊兒的心中,康熙也有意撮合二人。但是李光地在和藍齊兒通信之時還與娼妓為伍,這焉能不讓愛女心切的康熙恨之入骨。





而周培公雖然也被放逐在冰天雪地之中,授盛京提督之職。但是康熙之所以放逐他,主要是因為滿族大臣見漢人周培公掌握兵權,害怕他成為下一個吳三桂,胡而群起而攻之。康熙平衡了局勢之後,如滿朝文武之願,貶培公到盛京。



但是康熙是滿懷著愧疚的,康熙在面臨平臺重任的時候,第一個想起來的還是要再度起用周培公。可是周培公的身體卻一日不如一日,眼看不起。他還是向康熙推薦了姚啟聖,並獻上了自己窮十年之功繪製的大清全輿圖。



這更加深了康熙對周培公的愧悔之情,他下令滿朝文武自己停朝一次,為亡靈守夜,這是一個臣子莫大的哀榮。這更非李光地之流可相比擬的了,二人根本不在同一檔次上。

周培公道德文章皆一流,運籌帷幄之中破察哈爾,降王輔臣,敗吳三桂,可謂是文武雙全。李光地雖有才華,但對情不堅,對人陰狠,可謂下流。胡而李光地不如周培公遠甚。

以上。


逆流時代

既然說的是《康熙王朝》電視劇,那當然是周培公比李光地歷害。

一、從全局眼光來看,周培公更勝一籌。周培公的主要功績在於平吳三桂,從初期運籌和平解決吳三桂,到中期吳三桂叛亂後清廷決策應對,再到最後指揮大軍平叛,充分體現了周培公的戰略眼光和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比較精彩的是康熙對吳三桂自覺削藩深信不疑時,突然收到吳三桂叛亂的緊急軍情,康熙一下子倍受打擊,方寸大亂,朝廷上下更是亂成一鍋粥,明珠和索額圖等重臣此時也啞口了,只有剛剛進入上書房的周培公立即提出應對辦法,迅速得到各位重臣附議,一下子提升了自己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

李光地在這方面比較突出的表現是與姚啟聖等人討論平臺方略時,提出“收臺必撫臺”,也得到了康熙重視,康熙甚至認為李光地看得比他都遠,收臺不撫臺,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不如不收。

二、從能力方面來講,周培比李光地更全面。周培公除了站位較高,有很高的政治水平和謀略外,又有很強的具體實踐能力。平三藩前期,周培公作為上書房大臣參與軍機,協助康熙統籌全國。中後期他直接指揮軍隊對吳三桂叛軍作戰,硬是把一支由家奴組成的雜牌軍訓練成虎狼之師,並指揮大軍勢如破竹,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相對而言,李光地在籌辦對臺事務時,成為姚啟聖得力助手。但他更厲害的地方在於政治權謀,在文韜武略方面不及周培公。所以康熙重用李光地打擊明珠和索額圖兩黨勢力。

三、在為人處事上,周培公比李光地更加老練。周培公眼光犀利但為人謙和,作為寒門子弟,卻對個人進退榮辱看得很開。進入上書房後,面對明珠和索額圖、陳敬廷等朝廷重臣,他既能充分發揮個人能力為國家考慮問題,又不會過於突出自已而得罪他人。在康熙御前單獨召見時,索額圖獻出要用周培公人頭求取吳三桂退兵的歪招,周培公卻為索額圖求情,最後也讓索額圖感動不已。周培公率大軍平叛就要取勝時,康熙卻召回周培公,讓圖海獨自帶兵。圖海對朝廷的行為感到不平,周培公卻看得很開,這種拿得起放得下的心態,早已超越了大多數人。

李光地初入上書房,意氣風發,卻在安排人事問題上跌了跟頭,一邊是索額圖和太子,一邊是明珠和大阿哥,每人交待的人選都不能少,但總的名額又有限,左右為難之下,李光地居然當著康熙和幾位重臣以及皇子的面把這事直說了,後果當然可想而知。要不是康熙力保,李光地早就暴死了。

受到教訓的李光地從此學乖了,隨後他暫時收斂鋒芒,成為康熙的寵臣一舉扳倒明珠和索額圖兩黨,正當李光地躊躇滿志地想更進一步成為重臣時,康熙卻把他貶到了臺灣。

周培公的結局也不好,但主要是因為康熙對漢人的猜忌而受冷落,康熙自知對不起他,周培公死時為他守靈一夜。李光地被貶卻是因為他人刻薄、手段狠毒,康熙擔心自已死後,後繼之君難以駕馭。


華哥雜談

如果單從電視劇中來看,當然是周培公更厲害,從一個落魄的考生成為撫遠大將軍,本身就是個傳奇,即便是後來受到猜忌被髮配盛京,也忠心不二,最終完成皇與全圖,從為臣的角度來看,周培公是個“完人”

再說李光地,在劇中李光地有兩大功績,收復臺灣和處理黨爭,但是李光地的為人顯然沒有周培公坦蕩,他心狠手辣攜私報復,最終被“發配”臺澎做了一名知縣。

當然這只是電視劇中的情節,為了不混淆歷史,我們有必要從歷史的角度再說一下。

周培公,歷史上確有此人,最高官至盛京提督,從一品,也算是封疆大吏,但是功績卻遠沒有影視劇中那麼誇張。歷史上平叛察哈爾,以及平定三藩的撫遠大將軍是圖海,而周培公作為圖海的幕僚,唯一的高光時刻就是勸降王輔臣。

李光地,和劇中反差也很大,李光地是康熙九年進士,並被選為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之職,三藩之亂時,在福建省親的李光地沒有從叛,而是選擇了效忠大清,平叛後李光地得到了重用,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康熙五十五年去世。

從地位和作用來看,歷史上真實的李光地明顯更勝一籌。


一點點歷史

周培公只是二月河小說中著墨太多故好像很威風似的,其實正史中他只是個參議道的身份,獻獻計策,做做參謀也就差不多了,文無建樹之才,武無安邦之能。李光地是熙朝名宦、大學士,雖不像陳廷敬那樣參與中樞,但歷史地位也絕對比周培公高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