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鳴送葬”怎麼回事?

“驢鳴送葬”怎麼回事?

王粲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王粲是山陽郡高平縣人,出身於名門望族。他的曾祖父王龔,在漢順帝時任太尉;祖父王暢,在漢靈帝時任司空,是當時的名士,都位列三公。王粲的父親王謙,曾任大將軍何進的長史。

王粲小時候就顯露出出非凡的才氣。公元191年,漢獻帝被董卓控制,西遷至長安,王粲也隨同前往。當時左中郎將蔡邕一見到王粲,就覺得他是個奇才。蔡邕的才學天下聞名,是一代大文豪,他家的客廳經常高朋滿座。有一天,蔡邕正在家中宴請賓朋,聽說王粲在門外求見,慌得連鞋子都顧不上穿,就趕緊出門迎接。王粲一進門,大家看到蔡邕迎進來的人是個身材矮小的少年,都感到非常吃驚。蔡邕給大家介紹說:“這位是司空王公(王暢)的孫子王粲,是個奇才,我深愧不如。我願意把我家裡收藏的書籍文章,全部送給他。”

192年,王粲十七歲,受司徒徵辟,又被召為黃門侍郎,當時長安局勢混亂,王粲沒有赴任。後來關中發生騷亂,王粲前往荊州投靠老鄉荊州牧劉表。劉表見王粲身體孱弱,其貌不揚,對他也就沒在意。王粲在劉表那裡沒有得到賞識,鬱鬱寡歡。

208年,曹操率軍攻打荊州,劉表病逝,王粲力勸劉表的兒子劉琮歸附曹操。荊州平定後,曹操任命他為關內侯。曹氏父子是三國時期文壇名人,對王粲久已仰望。一次,曹操在漢水邊設宴款待百官,王粲感慨地給曹操敬酒說:“當今袁紹崛起河北,倚仗兵多將廣,志在奪取天下,但雖愛惜賢才卻不能重用,因此那些奇士終歸離他而去。劉表盤踞荊楚,從容不迫,坐觀時變,自以為可以仿效周文王。那些避難到荊州來的賢士,都是海內的俊傑,可劉表卻不善於任用他們,結果當國家危難之際卻無人輔佐他。明公您平定冀州,下車伊始就忙著整頓冀州兵馬,收錄當地的豪傑各盡其用,因此能稱雄天下。等到平定了江、漢,又徵召這一帶的賢才各居其位,使天下歸心,望風歸附,文武並用,英雄盡力,這些都是夏、商、週三代開國國君才能做到的事情啊!”曹操大慰開懷,引為知己。後來,王粲又被調任軍謀祭酒。

213年,曹操稱魏王,王粲做了侍中。王粲博學多識,被任命參加當時禮儀制度的制定。據《決疑要注》記載:漢末喪亂時,玉佩斷絕消失。而王粲認得舊佩,才重新作之。西晉時的玉佩,都是受法於王粲。

王粲在受到曹操的賞識和重用的同時,他還和曹丕、曹植的建立了相當密切的關係。曹丕、曹植非常尊重王粲,他們之間經常有詩賦往還。《典略》裡有記載::粲才既高,辯論應機。鍾繇、王朗等雖各為魏卿相,至於朝廷奏議,皆閣筆不能措手。

216年,王粲隨曹操南征孫權,年底大勝東吳軍隊。

217年春正月,曹軍北還,王粲在返回鄴城的途中病逝,時年四十一歲。

世子曹丕親自率同眾多文士為王粲送葬。葬禮上,曹丕悲情難抑,他對王粲的生前好友們說:“王粲平日最愛聽驢叫了,現在他走了,讓我們學一次驢叫,為他送行吧!”

於是,在王粲的棺材周圍響起了一片驢叫之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驢鳴送葬”。

葬禮之後,曹植又作《王仲宣誄》,從這可以看出二人的交情確實非同尋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