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受西方文化的?

Moonshine4455

日本與西方文化的接觸,最早可以追溯到室町幕府中後期。從文化交流和商業活動的角度來看,幾乎從未中斷。

日西交流的產物,最具有代表性的應該是“鐵炮(火繩槍)”,由葡萄牙人於1543年最先傳入日本的種子島,隨後其構造被日本人拆解仿造。因其優異的殺傷功能,隨即被迅速投入戰場,改變了大名間固有的“弓箭、長槍、武士刀”戰鬥模式,成為左右戰局的重要因素。1575年6月,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的聯軍於長筱對陣擁有著日本第一強騎兵力量的武田勝賴,在高大拒馬欄的掩護下,織田軍3000鐵炮手輪番射擊迎面衝鋒而來的武田騎兵,一戰過後武田家損失慘重,從此一蹶不振直到被織田信長攻滅。




通過對日本戰國時期的文獻資料研讀,可以發現織田信長、豐臣秀吉時期與“南蠻人(西洋人)”的交往頻頻出現在史書中。織田信長的盔甲就結合了很多西洋板甲的元素,並且多次穿著葡萄牙裝束出席公眾場合,品葡萄酒,畜養非洲黑奴“彌助”,頗具“西洋化”色彩。豐臣秀吉在發覺西方傳教士的宗教侵略後,由此發動大規模的驅逐基督教運動——“禁教令”,1597年“二十六聖人殉教事件”是日本和西方文化的一次激烈衝突,揭開了日後德川幕府鎖國政策的序幕。

江戶幕府建立後,採取了極度排外的閉關鎖國政策,歷經家康、秀忠、家光三代將軍的持續推進,終於打造了牢固的鎖國體制,從此基督教在日本逐漸轉入地下狀態。但在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上,幕府卻在長崎留下了一扇接觸的窗口,中國人和保證只經商不傳教的荷蘭人被允許在此開展貿易活動。除了商品交易,一種名為“蘭學”的學術文化通過荷蘭商人傳入日本,在列島各地被流傳研讀,從未中斷。因此,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佩裡率領四艘“黑船”威逼日本開國時,日本對於西方世界的狀況並非一無所有,由此得以在初期盲目的排外情緒後迅速轉變觀念,積極融入西方文明,開展明治維新奮發圖強。


竹山的清溪澗

在安土桃山時代,桃山文化,大體上擺脫了前代從宋、元、明傳入的中國形式,按照日本人生活上的需要而日本化了,在這一點上自有它的特色。與這一潮流平行,以往與日本一直毫不相干的歐洲文化正在傳入,這便是日本人最早接觸的西方文化了。

以葡萄牙為主的歐洲勢力東漸;終於在1543年(天文12年),葡萄牙船隻航行到種子島;接著,1549年(天文18年)天主教傳教士方濟格來到日本,日本與西方的最早接觸從此開始。以後直到寬永鎖國的大約一百年間,南蠻人(當時把葡萄牙人稱為南蠻人)通過貿易和傳教把鳥銃等西方物質文化和稱為耶穌會(當時把天主教稱為耶穌會)的基督教文化帶進了日本。稍晚於葡萄牙;西班牙船隻也來到日本,以後又開始了與荷蘭、英國的交往;再加上秀吉出兵朝鮮、征服呂宋計劃,御朱印船的南洋貿易和日本人進入南洋等,使這一世紀的日木,在國際方面瀰漫著前所未有的開放氣氛。

通過與歐洲人的交往,日本人才知道:在唐和天竺(印度)以前他們以為這就是外國的全部一一之外,原來還有叫做西方的文明世界,第一次放眼全球。信長、秀吉、家康都看地球儀或世界地圖,瞭解到日本在世界的位置。應當說在這一點上,這個時代以後日本人的世界觀,與以前相比發生了變化。

在精神方面,日本人也懂得了許多過去不知道的新東西。天主教宣揚對唯一絕對的神的信仰,這使一向唯知有多神教或泛神教的日本人不禁瞠目以對。另外,與傳教同時宣傳的一夫一妻道徳等,也足以引起巨大的衝擊。過去,從中國傳來的佛教,與中國的教派幾乎無關,都是根據日本統治階級的主體要求,自上而下接受的;而現在則不同,由歐洲天主教教團傳教士積極地從外部帶進來的耶穌會派,立即向大眾佈道。並在短期間得到了大批信徒。在他們中間,從遵守宗教儀式的必要性出發,產生了採用星期、陽曆等的習慣。

此外,隨著傳教活動,在“學校”和“修業所”中進行基督教教育用日語羅馬字翻譯基督教文學作品,出版日本古典著作、日語辭典及其他書籍(叫做耶穌會版),用油畫、銅版畫介紹西洋畫,在信徒的集會上演奏西樂、上演宗教劇等等。即使說其傳播範圍不廣,但是作為在這一時代日本社會的一角出現了與西方文化多方面接觸的實例,足以引起人們的興趣。



讀日本

如果真的講接受西方文化是民間早於幕府,日本薩摩藩與長州藩十七世紀初葉就開始與葡萄牙人、西班牙及荷蘭開使了貿易往來,就已經開始了向西方學習,但畢竟是少數西南藩自己解決了貿易問題,而幕府將軍控制的大多數地區仍然是閉關自守,由於日本沒有很好的統一,因此集權不是很統一,恰恰是這樣一種不統一,造成了後來倒幕的主力軍,與擁立天皇的明治維新變法,日本首先是自上而下的向西方全面學習開放,日本仿效德國以義務教育立國之本。從此以後日本的教育體制全部都是西方泊來品,明治維新變法十年後使國家徹底變革。二十年後國運蒸蒸日上,三十年後成國列強。所以往往在中央集權體制下留有幾個對外窗口,反而對社會有益。如果當年幕府徹底控制住了幾藩,國家如何與外界徹底斷絕。那有日本後來的改革開放式的明治維新變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