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車和合資車的差距在哪裡?

sorry逾期不候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是不需要太糾結的。下面筆者就從題主說的這三個方面來聊聊,國產車和合資車的差距主要在什麼地方。

發動機

發動機作為汽車的心臟,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筆者從事汽車銷售也有很長的時間,前幾年客戶在買車的時候,開口就問,你們車子的發動機是哪裡產的,如果你說是國產的,那就壞了,馬上對這個車子的印象就不好了。還有些客戶的朋友一起來看車的時候,就說自己的發動機是哪裡哪裡的,很自豪。

國外汽車品牌成立已經很長的時間了,在技術確實比自主品牌強。比如馬自達的創馳藍天大發動機,豐田凱美瑞的2.0L自吸之王的發動機所搭載的DS-4燃油雙噴射技術。


安全性

安全性這一塊兒可對比的東西確實很少,主要分為主動安全和被動安全,自主品牌在主動安全配置上的技術可能和合資品牌相差了一些,但是被動安全是不輸合資品牌的,甚至有些自主品牌比某些合資品牌都要強。

故障率

從JD.POWER公佈的數據來看,合資品牌在故障率上確實是要優於自主品牌的,但是不能說,自主品牌不行,比如觀致汽車,故障率就特別的低。車子的故障率和整車是由非常大的關係的,並不是一個方面所決定的。

總結:如果大家有不同的看法,記得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來探討。


孟子說車

最近國產汽車發佈真是一波接著一波,而且無論是造型還是媒體評價給出的分數都非常的高。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也有越來越多的車友們開始考慮國產汽車並且也有越來越多的車友跟猹先生諮詢國產汽車的事情。那麼大部分表現優異的國產車到底還跟同級別的合資車差在哪呢,值不值得購買呢?

國內車友對於國產車的態度可以說兩極分化的非常嚴重,一部分車友對於國產車的印象還停留在國產汽車剛起步的階段,基本沒有好印象,小病不斷大病玩完、修車排隊就是國產車的代名詞,即使跟最低端的合資車諸如捷達、花冠也沒辦法比。而另一部分車友對於國產車的態度就要好太多太多了,國產車代表著高性價比,各種先進的配置技術等等,並且也常常伴隨著一顆愛國的紅心。那麼國產汽車到底啥樣呢?下面就拆開搗碎,一部分一部分的仔細講一講,先說車身。

車身

車身可以說是國產車與合資車差距最小,也是最大的部分。這句話看似很矛盾,其實仔細分析一點也不矛盾。差距小體現在大部分國產車的設計研發模式都是採用逆向設計(大家口中的抄襲)的方式,而即使現在很多廠商所謂的正向設計也都是局部正向,缺少由斷面設計到結構設計的完整正向過程,而關於不同的外觀只是簡單的差異化造型。所以這種車身結構的設計相對來說非常的成熟,無論是安全性還是自身設計都可以達到較好的水平。

那麼既然都達到較好水平了,為什麼說差距又比較大呢?主要原因就是即使全車整體逆向,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的零部件不能完全通用,而這些零部件的大小、安裝位置並不能跟逆向的車型保持一直,所以就會產生部分結構重新設計。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發動機及發動機艙的設計。無論怎麼樣的逆向,發動機都會有變化,因為每個成熟廠商的發動機都不單獨的供應。所以包括髮動機艙內部到水箱框架部分都得重新設計,而類似於這些部分的重新設計就需要考驗各家設計水平了。

懸架系統、轉向系統

把懸架系統和轉向系統放在一起說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兩部分並沒有一個非常標準的判定好壞的標準,都是憑藉主觀感受來的,而對於這兩方面的設計,國產車型其實都採用的逆向的方式,這樣做的好處很明顯,一方面是非常容易獲得較好的體驗,另一方面結構都是得到市場驗證的非常可靠。加之配套供應商提供的懸架系統的零部件和轉向系統的零部件可靠性越來越高、品質越來越好,所以整體的懸架系統以及轉向系統都非常不錯。

還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很多國內的汽車廠家都會聘請非常著名的懸架、轉向系統標定團隊針對中國消費者習慣進行再次標定調教,進一步對懸架系統進行優化,去除之前市場所反應出的一些問題,並且對舒適性方面,中國特殊路況方面都會有針對性的考慮。所以目前越來越多的國產車已經能夠做出針對特地目標人群並且符合目標人群需求的懸架轉向系統。可以說,經過這幾年的快速發展,在國產車的懸架系統以及轉向系統的差距並沒有那麼顯著的差異了。

電器設備

同級別的中國品牌車和合資車相比除了價格的優勢以外,車輛的配置也是一大優勢,可以非常自豪的說,中國品牌車在配置方面一向都處於整體行業較高水平。一方面就是中國的汽車供應鏈無論是產品層面還是技術層面都處於世界的先進水平,而且各大國際汽車零部件廠商都在中國開設分公司,由於中國品牌車整體銷量越來越大,現在國內大廠也可以同步拿到這些零配件公司的最先進的技術和產品配套,單從這一方面講,中國品牌車的電器設備就跟合資車沒有差距。除了這方面以外,中國企業對於汽車電器設備的開發也是不容小覷的力量,很多中國品牌針對中國消費者而開發的電器設備包括軟件的操作系統也得到了市場的較好反饋。總的來說這方面沒有什麼差距。

變速器

中國品牌車和合資車型的變速器的差距其實需要從兩個部分談起,首先是大部分的汽車企業並不自己設計、生產變速器,變速器的來源都是購買的,這種情況無論是手動變速器還是AT變速器、CVT變速器乃至雙離合變速器。所以就這部分自己並不研發變速器的車企來說,大家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差距,能買到的都是比較落後的產品,唯一的差距就是可能由於自身銷量的原因和成本的考慮選擇變速器的差別。

而另一方面就是具有研發能力的企業的變速器了。這部分可以非常不留情的說,中國品牌研發的變速器和大部分合資品牌的研發的變速器還是有差距的,這裡面排除那些比較差勁的合資品牌的雙離合變速器。國產自主研發的變速器,MT差不多是自主研發的最穩定的變速器,但是又有幾個變速器換擋感覺好呢?剩下的自動變速器方面,國產自主研發的方向開始追求擋位數量和先進科技,9AT和DSG研發不在話下,也國際獲獎,但是自主裝車量產的寥寥無幾。所以這方面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發動機

說完了變速器,再談談發動機。之前猹先生寫過了一篇關於中國品牌到底什麼時候能夠製造出好的發動機的文章,裡面已經詳細的闡述了發動機方面的問題。這裡面總結一下就是由於設計功力以及生產工藝的原因,導致國產發動機相對於合資發動機來說動力、油耗兩方面都有差距。而且這種差距經過國內發動機幾代的優化更迭效果還是不明顯,差距依然非常巨大。可以說,由發動機和變速器組成的動力總成是國產車和合資車的最大的差距。

行駛品質

下一項就是行駛品質了,這個項目其實是就是反應出了車輛的綜合性能,而這方面的綜合性能其實表現好的中國品牌車型有一些已經超越了同級別的合資車型。原因也很簡單,之前分析車輛的各個零部件的綜合表現加在一起再加上靜音性和車內氣味差不多就是行駛品質了。關於靜音性和車內氣味其實現在大部分國內的大廠家都會專注於這方面的原因,而且無論是技術層面還是投入層面力度都很大,所以這兩方面表現的也都很不錯。綜合起來,只要是想做好這兩方面的廠家,在這兩方面都能很容易的趕上。

品質控制

再說一說品質控制,這個也是關於國產車和合資車差距車友們最關心的話題。主要決定於國產車耐不耐用,是不是幾年以後小毛病特別多。這個層面也可以分開說,一方面是零部件個體的質量,一方面是總裝的質量。零部件的個體質量其實主要由供應商決定的,而中國擁有全球最大最穩定的供應鏈,所以只要國產車企業選擇價位合理,品質控制嚴格的供應商,那麼這部分就不會有問題。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國產車質量很好,開幾年也很少出現問題就是這個原因。

另一部分就是總裝質量,這裡面的總裝不單單指裝配過程,還包括汽車生產廠家生產的內飾、外飾的零部件的精度。因為無論哪方面不行都會由於車輛的長時間行駛而變得鬆散,最終產生車輛的異響,這也是部分車友們總吐槽的國產車開個幾年到處亂響的原因。那麼到底這兩方面客戶的怎麼樣呢,可以這麼說,國內的幾家大廠對於品質的控制、零部件的生產精度以及裝配質量控制的都比較好,這跟每家採用的管理模式有關係,所以大部分的廠家經過多年的積累在這方面比較成熟。

總結

分門別類的談了同級別中國汽車與合資汽車的差距以後也應該有個總結,這個總結用車評屆的話就是駕駛感受及靜態體驗。其實國產車經過這幾年的積累,進步是飛速的,除了需要更長時間積累經驗的動力總成以外,無論是造型還是整體精緻感跟同級別的合資品牌已經差距甚小了,甚至還有很多廠家生產的車輛整體表現已經有了越級的提升。所以猹先生相信再經過幾年的積累、沉澱,國產車達到合資車的水平應該不是問題。


車主小管家

如果老百姓的第一輛車是便宜的合資車,換車的時候換了國產車,我相信這裡的評價要好很多。

不要聽很多專家亂BB,說國產車發動機不行,變速箱不行,質量做工不行等等。自己開了才有發言權。

畢業做了2年銷售以後(2011年),我們一個部門的幾個同事陸陸續續都買了私家車。我的是帝豪ec7-rv手動,一個是奇瑞A3手動,一個是卡羅拉手動,一個是寶來自動擋,一個是貸款買的會塌屁股的那款天籟。

六年過去了,中間大家陸陸續續都換了車,按照上面那個順序依次是rav4,邁騰,卡羅拉手動,奧迪A4,長城H9。大家換車是因為都進入了中等收入,在城市混的基本下紮根了。可惜中產換車,合適價位的國產車實在太少。

接下來說說感受,我的那輛ec7開了5年7個月,共計7萬1千公里,換過左後尾燈一個5元,雨刷2次(某寶39元一雙),三年半時換了駱駝電瓶420,四年時換了後剎車片一雙,輪胎轉手時還沒有更換。因為一開始是新手,小剮蹭無數。前三年4s店保養,平均費用4-600元,後期洗車店保養2-300元,到8000公里就保養一次(說明書寫的,4s店要求5000,無視),不管具體週期。

總體對帝豪的評價:內飾甩寶來2條街,5年車齡的時候,跟同事的寶來換開,寶來內飾慘不忍睹,老化嚴重。手動擋位越掛越順,倒檔間歇性發作,時好掛時難掛。發動機,1.5排量,馬力太弱特別後悔沒有上1.8,油耗市區9高速5-6(大概),除了東北西北,內陸省份跑過7,8個省。

以上是寫實記錄。國產車沒有想的那麼不堪,拉低了老百姓買車的門檻,享受了更大的生活樂趣,從這方面來講,真的很感謝人生的第一輛車。那些評論中說國產發動機垃圾,開過三年異響散架的人,我相信是要麼沒開過車要麼沒開過國產車,或者是自己買了合資車多話了冤枉錢,心理不平衡才罵國產車。

換車,一點點驚喜和興奮都沒有,可能是換了suv的原因吧。駕駛感,除了方向盤轉向緊緻一些以外,rav4並沒比ec7有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甚至使用起來,一些功能讓人超級不爽,比如:感應大燈的速度遠比ec7慢,車速超過15公里不會鎖車門,後背箱無法從內部打開(小區車位緊張,好多次停車後兩邊門無法打開,需要從後備箱爬出)......

完畢。


磐古氏

人生第一輛車是蒙迪歐,發動機是2.5v6,變速箱是傳統6at。從2006年開到現在。第二輛車是2015年買的比亞迪唐,發動機2.0t,變速箱是雙離合,都是比亞迪自家產的,另外附帶兩個電動機。兩輛車弄好都是22萬多。

兩輛車買來頭半年都有些小故障,蒙迪歐是時常打不著火,唐是pm2.5檢測儀總成壞了,都去了幾次4s,總體感覺故障率差不多。

動力,蒙迪歐和唐沒法比,一個127kw,一個371kw,一個11秒,一個4.9秒。發動機聲音是蒙迪歐的好聽,v6的好處。

懸掛,蒙迪歐比較硬,開起來比較紮實的感覺,唐比較軟,過減速帶比蒙迪歐舒服,但起步抬頭,剎車點頭的現象比較嚴重。後來花了1000塊把唐的彈簧換了,感覺開起來和蒙迪歐比較接近了。

剎車是唐好。因為開車比較猛,兩車都遇到多次剎車踩到底的情況,感覺唐比較好。可能是唐的米其林輪胎原因,蒙迪歐是瑪吉斯。

配置沒法比,畢竟兩車差了9年,蒙迪歐差太多。

駕駛感受,只有在唐饋電的情況下,蒙迪歐駕駛感受略好。唐如果是純電行駛,那感覺比蒙迪歐好了幾個檔次。目前,基本是搶著開唐,蒙迪歐沒人開。過去的一年,唐里程20000,蒙迪歐里程2000。


老太婆3

我認為目前自主品牌裡一些優秀的車型和合資品牌比,差距很小了,甚至個別已經超過了合資水平。當然,客觀講,大部分還是有差距。

你提到了動力,這塊是關鍵。我們可以買到好的發動機和變速箱,但是整個動力系統的匹配和調教上需要經驗,我們在這方面整體是落後於合資品牌的。

關於安全性,這裡分為主動安全和被動安全。我認為這一塊,我們做的還不錯,在一些用料設計上,還是很實在,並且在主動安全配置上相比合資車型更厚道。

最後,不可迴避的敏感問題,那就是故障率。從實際市場反饋看,我們的產品在可靠性上整體還是不如合資品牌,但是和以前比,我們進步了許多!個人覺得,故障率還是得看品牌和車型,不能一概而論。

最後,我認為自主品牌近些年進步最大的是設計上,很多車型完全不輸合資品牌,我們的很多車型已經有了自己的家族風格和設計語言,這是值得肯定的!


阿川說車

一般不懂車的小白應該知道,每當他們詢問自己該買什麼車好的時候,我們往往推薦的是合資車。在這裡很多愛國人士千萬別噴,我們開合資車不光是為了裝逼。


下面我就從故障率等方面講一下國產車和合資車的區別。儘管最近國產汽車一直在出新品,不論是從造型還是發動機技術上,都有了不小的改觀。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也真的有越來越多的車友們開始考慮入手國產車。


國產車普遍的缺點就是不耐用,特別是後期感覺不是那麼好了。後期可以說沒什麼地方還是可以稱讚的了,異響多,小毛病和故障率也會偏多。反之合資車這些方面做的都比較好,開個三五年過後不會有那麼多問題的。所以真的不能怪國人都去買合資車了,有的時候單是質量上很多朋友都會選擇合資車的。



但是在這裡要強調的是,我們不能拿幾萬的國產車來和十幾,二十幾萬的合資車來做比較。畢竟一分價錢一分貨,我相信同級別,同價位的國產車和合資車的差別還是沒上面說的那麼大的。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觀點。


汽修工008

本人目前在某國產車企工作,就發動機,安全性和汽車故障率來說說自己的見解。

發動機:毫無疑問,發動機的短板是國產車的一個大問題,與合資品牌動輒上百年的建廠歷史比,許多國產品牌近二十年才誕生,所以許多合資品牌都已經有自己的發動機研發中心,可以研發各類發動機,而目前國產車卻還走著使用合資發動機的路子。一部分國產車企像吉利,奇瑞都已經有了自己研發的發動機,但總體來看,國產車企目前發動機研發還處在仿製研發階段,要真正實現自主獨立研發還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

安全性:國產車目前主要佔據的是十萬以下的汽車市場,但從我瞭解的信息來看,雖然其他一些方面不如合資車,但是安全性能卻並不差,因為許多自主品牌將安全作為造車的首要指標,所以該加固的車架會加固,該加厚的鋼樑也會加厚,另外一些常用的安全配置,也會毫不吝嗇地選擇大品牌,哪怕這會增加造車成本。所以目前國產車的安全性不比合資差,有的可能還要好。

故障率:目前一線的自主品牌,都有自己的現代化工廠,製造水平和製造能力不比合資品牌差,所以大的故障,目前國產車控制得不錯,但是小問題卻比合資車多一些,這也是目前自主品牌的一種無奈之舉。

舉個例子,一輛車掛國產車標,只能賣7萬,如果換成合資車標,可能能賣9萬10萬,所謂的品牌價值,大大削弱了國產車的整車利潤,只能通過高配置,高性價比在激烈的汽車市場生存,為了能實現這個目的,只能通過對一些非關鍵部件降低質量標準來換取低成本,自然而然各種小問題也會多一些。

說了這麼多,總結一下就是國產車的發動機技術不如合資,安全性不差合資,小故障多於合資,如果預算足夠,自然是買合資車,如果預算不夠,買國產車也不會失望,一分錢一分貨,從價格來看,國產車的整體表現對得起它的價格。

各位看官若有其他想法,可在評論區發表意見一起討論。


造車人說車

近年來我們國產車取得了很好的發展,看看路上上的吉利,長安,奇瑞,比亞迪真是應有盡有。可以看得出來,我們國產車也是越來越受國人的喜歡,這是我們感到欣慰的地方。但是國產車和合資車還是存在著一定差距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發動機。我們很多自主品牌的汽車


可以自主研發發動機了,包括吉利比亞迪等。但是就發動機質量的穩定性,可靠性,耐久性還有不足之處。



2.發動機與變速箱的匹配。國產車基本上不自己生產變速箱,主要依靠購買。這讓國產車和合資車的變速箱方面的差距變小。但是就發動機與變速箱匹配程度來說,還是有些不足的。主要表現有頓挫,抖動,燃油消耗高。



3.安全性。合資車困都會配有安全氣囊,但是國產車並不強制配備安全氣囊。比如五菱宏光低配車型,寶駿310低配車型,森雅,北汽幻速等低配車型。安全性令人擔憂。



除此之外國產車還是有很多優勢的,例如配置都是非常的豐富,性價比非常的高。用料也非常的厚道。




小強說說車

第一,發動機。如何評價一個發動機呢?個人認為第一是賬面參數,這是技術數據最根本的,也是技術水平的體現。在參數方面國產發動機有超越合資的,也有比肩合資的,這方面網上公認的數據很多,可自行腦補。總體來講是,頂尖的我們有,常用排量優秀的很多,只是平均水平很低!第二就是耐久性,耐久性方面國產肯定是要差一些。

第二,變速箱。這是國產車最受詬病的一個方面,也是最背鍋的一個方面。變速箱技術要求比發動機要高太多太多。雖然變速箱產品我們比較少,但8at的裝車也給自主變速箱吃了一顆定心丸。畢竟能生產8at的就那麼幾個廠。但這並不是國產車差於合資車的一個原因,因為寶馬都買變速箱,買變速箱的太多了,所以不要再拿這個黑國產。

第三,安全性。對於國產車,安全無非三個方面,一是加強車身骨架用料,二用更多的氣囊,三增加電子安全輔助系統。車身方面,國產車都是立足於二十萬一下的,這些車無非就是用更高強度鋼材和更厚的鋼材。這個方面國產車做的就是比合資好。這個級別的車談輕量化是可笑的。因為輕量化成本不是一般的高。安全氣囊國產車配備都比合資車全。電子系統完勝。有些人老是黑電子系統,他們都不看這些電子安全系統是誰生產的,這些系統人家是要幫忙做匹配的,不是簡單的組裝。

最後請大家不要走誤區,國產多數車是十萬左右的,要比也只能比同價位,你那四十多萬的途觀比博越是不是很無聊?如果同價位國產車完勝。不要扯什麼開幾年就壞了的鬼話,因為國產已經好幾個”開幾年了“,一個廉價的麵包都能熬七八年,你家用車能差到那裡去呢?


蟲141454729

國產車與合資車差距是有的,底盤,發動機,變速器,以及做工,都有差距,但是有些廠家在發動機這塊差距是越來越小,我覺得最大的差距在於做工這塊,都不用心做,鈑金,裝配等等都不嚴謹,我希望國內廠家用心去做,拿出穩定的質量,贏得口碑,這才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