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解密動太多這是風,腫是熱,燥多會幹,寒溼多了會……

大家好,我是二羊,週末繼續中醫經典的學習。黃帝內經一句細細品讀,原來裡邊有這麼多精妙可應用的知識。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幹,寒勝則浮,溼勝則濡瀉。

黃帝內經解密動太多這是風,腫是熱,燥多會幹,寒溼多了會……

動,風起

風勝則動,自然界中,我們看到樹枝搖曳,紅旗飄展,哦,我們知道起風了。

否家師傅問徒弟,你看那是什麼在動?

徒弟回答到:那是旗在動

師傅搖頭,

徒弟繼續補充,那是風在動。

師傅繼續搖頭,那是你的心在動。

這則小故事流傳很廣,但是中醫的許多理也類似。

風勝則動,不管你是哪兒動,看到動了而且太過了,我們就知道這是起風了。中醫來看,在人體風有內風,有外風。

但身體風動起來人的身體也會多動,有的是四肢抽動,有的是動作太多。有四肢抽搐,抽筋。有眼皮眨動,有面部抽動等等。小兒多動症就是典型的代表。這些是看得見的動,也有許多看不看不見卻可以感受得到的動,例如胃腸蠕動咕咕響,還有患者自覺的“動”,頭暈目眩,天旋地轉。

這真是天地不動,我自動。

腫,熱起

熱勝則腫。人體正常體溫維持很定,當有熱盛的時候,局部會腫脹。所謂紅腫熱痛。西醫說這是炎症。

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熱脹冷縮。

當身體局部也有熱,最明細的表現就是紅腫,腫大的同時往往伴隨顏色的改變,呈現火熱的顏色,也就是紅色。

咽喉腫痛,皮膚長痘痘,長瘡,關節發炎腫大,嚴重的頭面紅腫。

有一種病,中醫叫大頭瘟疫。得了這種病整個頭部就會腫大,所謂頭大如鬥。

歷史上的醫家對付這種病,用一條方,叫普濟消毒飲。

“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癘,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幹口燥,俗雲大頭天行”,

這個大頭天行,就是大頭瘟,古代有時管傳染性疾病叫“天行”,這個大頭瘟的主要症狀是頭面腫大,據說會頭大如鬥,脖子很粗,這個病後世一直在猜測是什麼病,因為不多見了,我們現在腮腺炎這一類的疾病跟這個類似。

這個方子是金元四大家的李東元創制。

黃帝內經解密動太多這是風,腫是熱,燥多會幹,寒溼多了會……

當時李東垣並未行醫,而是在濟源那個地方做稅務官,結果當地縣令的兒子也患病了:“張縣丞侄亦得此病,至五六日,醫以承氣加藍根下之稍緩,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緩,終莫能愈,漸至危篤。”也就是說,醫生們用藥都無效,逐漸這患者病得非常重。此時,有人說李東垣懂得醫學啊,讓他來試試?

結果,李東垣創立了這個普濟消毒飲,“遂處此方,服盡愈”。用了藥,患者很快就好了。

這個方子原書的大概份量是這樣的:

黃芩15克,黃連15克,陳皮6克,甘草6克,玄參6克,柴胡6克,桔梗6克,連翹3克,板藍根3克,馬勃3克,牛蒡子3克,薄荷3克,殭蠶2克,升麻2克。

這個方子,李東垣自己大致是這麼解釋的:

用黃芩、黃連味苦寒,瀉心肺間熱以為君;

玄參苦寒,橘紅苦辛,甘草甘寒,瀉火補氣以為臣;

連翹、黍粘子(就是牛蒡子)、薄荷苦辛平,板蘭根味苦寒,馬勃、白殭蠶味苦平,散腫消毒定喘以為佐;

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之陽氣不得伸;

桔梗辛溫為舟楫,不令下行,為載也。

方子裡面的黃連用得比較重,這是為了破上焦熱結所用的,我們今天可以根據情況來調整比例。

這個方子大多都是寒冷藥,熱病嘛,腫大嘛,就需要用寒涼藥來對抗。

現如今各種熱毒壅結,常用於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體炎、嚴重呼吸道感染、淋巴結炎伴淋巴管迴流障礙等屬熱證,熱邪腫痛為患的情況。

幹,燥起

天乾物燥,人人都懂,在人的身體也都基本如此。

當人體的津液不足,陰血虧虛的時候,人就會幹掉,這個在北方尤為突出。一個是北方寒冷,另一個是室內暖氣蒸發。北方人長期已經習慣,而南方人去了北方,尤其在冬天去。對乾的體驗可謂深入骨髓。

每一個細胞都是乾的,連毛孔都是乾的,嗓子會啞。嚴重的會咳嗽。

而大多數的人,年老了了之後,這身體也像進入冬天,不僅冷,還幹。

皮膚幹,嘴巴幹,大便幹,哪裡都是乾巴巴的,人也是乾癟的。

幹太過了燥就起來了。

北方中醫專家經常建議咳嗽用川貝燉雪梨。這真是太適合北方了,本來雪梨來自北方,入秋後天氣開始變得乾燥,這時候的時令水果就是秋梨。正好解渴。

黃帝內經解密動太多這是風,腫是熱,燥多會幹,寒溼多了會……

所以北方專家的建議也大多適合北方人群,但是到了南方就不太適合了。因為南北差異相差太大。

如果說北方是幹,那南方就是溼氣。

溼,濡瀉

在北方經常會出現乾燥帶來的身體不適,全身哪兒都幹,而在南方呢。恰恰相反,哪兒都溼。尤其是回南天,空氣,牆壁,毛孔到處都是溼溼黏黏的。別說內褲曬不幹,連雪白的牆壁都會發黴長毛。

溼起來的時候到處都是黏糊糊的感覺。皮膚粘,頭髮粘,大便特別黏。

粘是什麼樣的感覺,就是大便粘在廁所怎麼衝都難衝乾淨。稍微重一些的會大便爛,大便糖稀,見過鴨子拉大便嗎?屎尿混在一起的感覺,跟池塘裡的淤泥一般。嚴重的時候會腹瀉啦肚子,嘩啦啦的拉。很進去都沒那麼多水,但是拉出的全是水樣的大便。

當溼氣嚴重的時候。引起拉肚子。會用霍香正氣丸,吃幾次可以止住。當然,身體比較虛的可以吃參苓白朮丸,一邊健脾一邊祛溼。當然,有一些人呢臟腑寒氣比較重的,拉的太厲害,則可以吃理中丸,溫補脾陽,燥溼止瀉。

黃帝內經解密動太多這是風,腫是熱,燥多會幹,寒溼多了會……

這就是溼氣的感覺,在北方最多養生食療就是滋陰潤燥,而在南方,用的最多的就是祛溼。什麼薏苡仁、茯苓、赤小豆、白扁豆這些個祛溼食材家家廚房經常能見著,所謂祛溼家常便飯。

寒,浮

許多專家看到這個條文都說浮,就是脈浮。看到這個浮,我也是很困惑。當其他邪氣中的時候,邪氣起來的時候身體的變化都是相應的症狀。不是腫就是幹,或者是瀉等等

我特意查了一查,浮跟水有關,最長用於浮於水上。漂浮的意思。

寒五行對應水,寒重,不就是水重嗎?寒勝不就是水勝嗎?

水勝則浮,這就好理解了,身體浮腫,我們經常說的,面部浮腫,雙腳浮腫者是“浮”的感覺嗎?

寒勝更應該會冷,冷了之後堅冰浮於水面。

而在人體呢?許多皮膚的病症?會不會跟寒有關。例如硬皮病?許多的皮膚病,尤其是慢性病。慢性蕁麻疹、常年面部的痘痘、還有浮於頭面部的病症、慢性的潰瘍、咽喉痛。尤其是腰部以下寒涼,頭面部有火熱症的這些,不都是“浮”嗎?

寒勝則浮,這個浮何止脈浮呢?

當然,人體感受寒邪,例如感冒的時候脈搏自然是浮的,這應該也只是“浮”的其中之一吧。

風重人體會動、會感覺動,熱多了會腫起來,燥邪太多了,人會幹掉,寒氣重的時候,請注意你的身體是否有“浮”的感覺,自然溼氣多了會大便爛腹瀉拉肚子,這個你非常容易懂。

黃帝內經一句話,值得細細體會一整天。


我是二羊,更多請關注我的頭條系類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