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中庸觀:高端做事,低調做人

儒家的方法論:

老子主張矛盾對立雙方的轉化,好事會變成壞事,壞事會變成好事。韓非強調矛盾對立雙方的鬥爭,不是東風壓倒西風,便是西風壓倒東風。那麼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呢?

矛盾對立雙方的統一:

有一次,有人問了孔子的學生子貢一個問題: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

質,就是內在品質。文,則是外在表現。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君子,有優秀品質就夠了,為什麼還要講究儀容儀表和言談舉止呢?

子貢聽了,大驚小怪地說: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論語·顏淵》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哎呀,太可惜了!老先生您竟然這樣理解君子,簡直就是駟馬難追。如果內在品質跟外在表現可以打等號,那麼請問,去掉毛以後的虎皮豹皮,跟狗皮羊皮有什麼區別?

因為虎豹的毛是有花紋的,犬羊沒有。君子就是虎豹。小人則是犬羊。所以,君子要有儀表,要有文采。

這不就是統一嗎?

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有的人注重內容,表現出來就是質直。有的人注重形式,表現出來就是文雅。但是,太質直了就難免粗魯。同樣,太文雅了則難免虛偽。

這在孔子那裡,就叫: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孔子的說法是:“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文質彬彬,就是文一半,質一半,文雅與質直的程度剛好相等。這樣的人,才是君子。

為什麼呢?因為文質彬彬符合中庸之道。那就來看中庸。

儒家中庸觀:高端做事,低調做人

什麼是中庸?

先說說中庸的“中”:過猶不及。──《論語·先進》

也就是說,走過頭等於跟不上。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既不過頭,也不掉隊。這就是中庸的“中”。無過無不及,恰到好處,或者說:中就是不走極端。其實,這也正是周易的思想。

按照周易的觀點:世界永遠在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因此,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既然如此,那就會有一個過程。過程也有三個階段。

開始的時候,變化還不顯著,事物的特徵也就顯現不出來。最後一個階段,又會走向自己的對立面,由陰變成陽,或者由陽變成陰。

所以,開始的時候是不太好的,到了頂峰也不好,最合適和最適宜發展的可不就是中間那個階段?

世界永遠在變化,事物永遠在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時間、地點、方式都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就是發展變化的最佳狀態。

再來說一下“庸”: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

什麼叫“以直報怨”?直,有兩個意思:應該、能夠;應該,是道理。能夠,是能力。比方說,應該不計較,就一笑了之。應該反擊,就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當然,你得有還手的能力。

既不走極端,又不唱高調,就是中庸之道。

在實際應用中應該避免誤區:

比方說,做事能不能做到極致?當然能,因為極致不是極端。

極端是思想方法問題。一根筋,認死理,不開竅,只看到事情的一面,看不到另一面,就叫走極端。所以,極端是想問題。

極致則不同。極致不是想問題,而是做事情。在可能的條件下和範圍內,把事情做到最到位,就叫極致。

處理做人做事的中庸之道就是:高端做事,低調做人

至於怎樣做,就靠各人自己把握了。畢竟,如何運用中庸之道,是每個人自己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