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方沒有南方的灌湯包?

貓咪安哥拉

哈爾濱開灌湯包店的不少,跟上海一樣口味的不敢說沒有,起碼是本人到目前為止還沒吃到過。可能還是咱自己沒選對門面吧。不過說實話,上海的灌湯包也是口味各有特點,也不是都一樣啊。哪個才算上海口味的呢?我去上海這幾次都是親屬接待的,真心是沒少吃灌湯包,味道真是棒,我都有點吃上癮了。回哈爾濱再想吃時才發現,哈爾濱大街上好多店都打著KF灌湯包的牌子賣小籠包。可是能哈爾濱人不太吃灌湯包所以轉項目了?沒太搞明白。不過“正宗”的店面還是有的。比如西九道街上的開封灌湯包,這家算得上是有點年頭的老店了,多少還著點國營飯店的經營風格,價格不算貴,一般人均40元左右吧,個人感覺他家必吃三鮮灌湯包,反正我在哈爾濱吃過的幾家裡,他家的三鮮灌湯還是比較好的。

另外道里體育頭道街的老三灌湯包也不錯。不過我去這家店的主要目的是奔著他家的幹腸去的。嘿嘿,真香!個人建議小夥伴們也試試這個“哈爾濱吃法”,灌湯包配哈爾濱幹腸,相當好吃了。感覺完全可以開發幹腸灌湯包!

哈爾濱現在經營南京灌湯包的店也好多,只是口味怎麼樣不太清楚,沒去吃過不好瞎說。今天這個問題把我吃灌湯的癮勾出來了。中午的目標就是找家南京灌湯包去嚐嚐。其實我還是喜歡在上海吃過的幾家店,可能是身處環境不同感受也不同吧。總感覺在哈爾濱就是幹腸配灌湯包才香的到位呢!


生活報

為什麼北方沒有南方的灌湯包?我覺得該是有的,現在人口流動這麼大,各種美食也隨之流動了起來,只是太少吧!



為何如此?我認為很大程度上還是飲食習慣和飲食文化上的差別。雖然我們都知道北方人喜歡麵食,到一般都是都是饅頭及麵條之類的很純粹的麵食,當主食吃的,而灌湯包顯然不符合這一要求,反正我還沒見過把灌湯包當主食吃的人。



另一個原因估計還是製作上的問題,北方的食物比較粗放,製作沒那麼精細(個人的看法,北方朋友勿怪),這也導致了灌湯包融入的速度減緩了。

最後關於有沒有上海灌湯包口味一樣的店,我想應該也是存在的,因為我在外地吃過正宗的熱乾麵。



一個地方的美食就是一個地方的鄉愁,很多人背井離鄉四處漂泊,讓一款正宗的美食紮根,不是太難的事情,有喜歡它的人,那就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嗯,下次回上海一定要吃一籠正宗的上海灌湯包,就這麼定了!


Dolor63110747

這是南北方存在差異的必然結果,就像是南方不生吃蔬菜,不生吃大蔥豆腐是一樣的。麵食,對於北方人而言,更喜歡粗糧一點。灌湯包是粗中有細,講求的不是包,而是燙。哈爾濱人一般性格急躁,對於這種慢工細活,或許並不擅長。所以,哈爾濱有灌湯包,比如南京灌湯包,但其實就是北方的包子,不過是小一點。前幾年有沈老頭包子很火,現在也幾乎見不到了。

要說上海的灌湯包,如果沒吃過不敢亂說,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城隍廟排隊去吃,早飯可以吃,午飯還可以吃,不論什麼時間,人永遠是那麼多。灌湯包,更多的是裡邊的湯料比較新鮮,但是也真是燙舌頭,尤其是對於吃不了熱豆腐的科長來說,好氣哦。

在哈爾濱的話,基本沒遇見過。哈爾濱流行吃包子,恨不得包子裡邊都是肉餡才好呢,比如牛包鋪的特色排骨包,比如道外那些張包鋪徐包鋪的各種特色包子,哈爾濱人喜歡,但都不是上海灌湯包的樣子。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反正灌湯包,科長不愛吃,燙舌頭。


哈爾濱百科

主要是口味問題,北方人口味重以感鮮為主。而上海、南京等地的灌湯包多比轉清淡,有的還是甜味的,再加上豬油較多,故不適宜北方人口味。要講灌湯包,哈市道里九道街有開封灌湯包,是間老字號,你不妨嘗一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