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竟這樣對待街頭的“流浪漢”,是否感動到你?

感謝網友對上一篇關於臺灣高鐵小文的捧場,評論中不乏理性的見解。我特別想把自己在臺灣旅行時的所見所聞,分享給大家。

在臺灣旅行的第一天,從桃園機場坐捷運到達臺北車站,在慨嘆臺北車站規模巨大的同時,驚奇地發現了遍佈在臺北車站外的眾多“流浪漢”,在堪稱臺北“臉面”之地,當地政府怎會允許這種情況出現?不怕不良影響和有礙觀瞻嗎?

臺灣竟這樣對待街頭的“流浪漢”,是否感動到你?

臺北車站

在臺灣,“街友”是對“無業遊民”或者“流浪漢”較為和善、有禮貌的稱呼方式,街友在公園、天橋底、地下道及住宅後樓梯等地棲身。他們在城市中流浪,行乞或當苦力等臨時工人,以賺取微薄的報酬。

臺灣的臺北車站、西門町、龍山寺對面的艋舺公園,是臺北市也是全臺灣“街友”最多的地方,而這三個地方恰恰是遊客必經之地。

臺灣竟這樣對待街頭的“流浪漢”,是否感動到你?

富麗堂皇的臺北車站大廳

臺灣竟這樣對待街頭的“流浪漢”,是否感動到你?

臺北車站大廳裡的街友

臺北車站周邊的遊民,更多的只是在那邊找一個棲身之地。至於,他們為什麼沒有家、為什麼不願意去臺北市政府設置的安置所(位置非常偏遠,而且管理嚴格,每次外出要請假等),三言兩語很難說清楚。

臺灣竟這樣對待街頭的“流浪漢”,是否感動到你?

臺北車站外白天放置整齊的街友物品令人驚訝

流落街頭變成街友,絕對不是簡單的懶惰、生病等原因造成,而每一位街友的背後,都有著酗酒、心理、家庭等錯綜複雜的原因。街友基本上與一般民眾擔憂的犯罪的關聯並不大,街友更多是這個社會里的受害者,或沒有得到足夠照顧的弱勢群體。

臺灣竟這樣對待街頭的“流浪漢”,是否感動到你?

臺北車站外的街友

臺灣竟這樣對待街頭的“流浪漢”,是否感動到你?

夜晚露宿臺北車站的街友

我們在臺北車站會看到這樣的畫面,夜晚,臺北車站的外牆下,都是街友們在露宿。白天,街友們把自己的行李裝進袋子裡,比較整齊地碼放在車站外面,街友們或外出找尋生計,或在車站閒逛。街友們也與城市管理者和諧共處著。我是自媒體號:懶遊的故事,為您記錄最真實的臺灣社會。

臺灣竟這樣對待街頭的“流浪漢”,是否感動到你?

艋舺龍山寺大門前的街友

以遊民過夜地點最多的龍山寺對面艋舺公園來說,這裡近七成的遊民是有工作的。他們一早到這裡排隊,等著去擔任路邊舉廣告牌、發傳單、或是簡單的體力活等臨時工;運氣不好沒有得到當天工作的,就去路邊撿破爛,設法賺點當天的飯錢。他們的家當,每天要用一個大塑膠袋裝好,放在公園固定的地方,否則就會被當垃圾丟掉。

臺灣竟這樣對待街頭的“流浪漢”,是否感動到你?

龍山寺對面的艋舺公園

龍山寺對面的艋舺公園,老人們聚集在這裡,裡面就有不少無家可歸的街友。街友不管是自願、非自願的選擇了流浪街頭,他們要重回非露宿生活,並不容易,官方機構只能盡力的輔導、協助。

臺灣竟這樣對待街頭的“流浪漢”,是否感動到你?

臺南火車站過街通道里的街友

在我們臺南市的旅行中,火車站地下通道里也看到了類似臺北車站的街友們。有關人員正在勸離,想必臺南市對街友的辦法也是疏導為主吧,並不會有什麼強制措施。街友問題是個極為複雜的問題,除非街友髒亂到影響他人、或危害公共安全,否則任何公權力無法介入。

從現行法規上來說,只要街友不願接受安置,沒有人或機構,能強迫街友送醫或安置。正因為如此,從阿扁、馬英九、郝龍斌到現在的柯文哲,20年來,沒有任何一任臺北市長,能妥善處理好街友問題。

臺灣竟這樣對待街頭的“流浪漢”,是否感動到你?

臺南火車站過街通道里的街友

街友很多都是身心障礙者,要找工作也不是這麼容易,所以在臺灣也有一些團體在照顧街友,例如人安基金會、創世基金會、臺北縣政府街友中途之家等。1991年,開始有了救助街友的服務行動,2002年,則正式有了以街友為服務對象的社福團體成立,名為人安基金會的財團法人。

社福團體發現多數街友仍期待自食其力,有尊嚴地生活,自2008年起提供就業協助的服務,以廣告舉牌、發傳單、資源回收、簡單代工等,為街友尋找謀生出路。

臺灣竟這樣對待街頭的“流浪漢”,是否感動到你?

臺南火車站過街通道里的街友

社福團體成立街友平安站,提供街友防飢、防寒、防病等服務,亦普遍受到各界人士的支持與捐贈,包含捐款及實物,實際解決了許多落難街友的暫時生存問題。自90年代開始,許多街友口耳相傳,紛紛於過年除夕前,前往各地平安站,參與街友尾牙宴活動,藉此感受社會溫暖,並敢於走入人群。當地政府成立新希望關懷中心提供跨局處方式,結合勞工、民政、社會、教育、衛生等單位,提供單一窗口救援服務。

臺灣竟這樣對待街頭的“流浪漢”,是否感動到你?

招待街友的尾牙宴

在臺灣旅行時,在電視上看到了一個對幫助街友的義工的採訪,這位義工動情地說,世事難料,每個人都有可能某天發生變故成為街友,如果有那麼一天,我希望社會的大家不要放棄我,畢竟我雖然低薪,但我曾很努力對社會做過貢獻,也希望大家不要放棄任何一個人,因為我們都可能是那個人。

另一位義工說,如果我們不能將心比心,那麼當我們落魄失神的那一天來臨時,你又怎麼期望別人來理解你呢?

雖然這番話經柔柔的“臺灣腔”說出來,也著實令人動容,這才是一個成熟社會的應有態度。

您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