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參考|實在看不懂!這個國家的對華態度,讓本國民眾都“直搖頭”

近期,留意澳大利亞的中國人很多發出這樣的感慨——澳大利亞對待中國的不友好態度讓人越來越看不懂。其實,別說中國人,就連澳大利亞本國人也對自己國家對待中國的表現直搖頭。

澳大利亞讓人看不懂的地方在於,澳似乎並不在乎中國是其最大貿易伙伴、其經濟對中國依賴程度甚深這樣一個現實情況,而時常不顧中國的感受,肆意對中國的南海政策、中國的政治制度等加以批評,更在缺乏證據的情況下試圖讓中國“背鍋”,聲稱中國試圖“滲透”澳大利亞、試圖影響澳大利亞國內政治。

政客和媒體沆瀣一氣

以最近的中澳關係走勢來看,在去年一年的雙邊關係冰凍期之後,澳貿易、旅遊和投資部長史蒂文·喬博終於得以在5月份訪問上海,被澳國內輿論冠以“破冰之旅”。澳外長朱莉·畢曉普也在二十國集團(G20)阿根廷外長會的會場之外得以見到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進行了長達1個小時的交談。

然而讓國人不解的是,就在澳國內媒體報道澳中雙邊關係走出冰期、逐步轉暖之際,又有澳議員跳出來對中國指手畫腳,大放厥詞。執政黨參議員吉姆·莫倫在接受《澳大利亞人報》採訪時聲稱中國在南海已全面獲勝,西方除非發動“全面戰爭”,否則將難以奪回對南海的控制權。莫倫批評包括澳大利亞在內的西方政府缺乏戰略眼光,他對澳未能及早遏制中國的懊喪之情溢於言表。

畢曉普在不久前會見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時說,澳國內媒體的負面報道使澳中關係受到影響,並澄清說這些報道很不準確,完全不代表澳政府的立場。畢曉普此舉想將損害中澳關係的責任“甩鍋”給澳媒體,其實在發表不負責任的對華言論、毒化中澳關係氛圍方面,澳政府某些官員和澳媒體是半斤八兩,甚至沆瀣一氣。

除了近期莫倫等人的言論外,從2016年到2017年,澳大利亞政府高官有不少出格的言行。澳大利亞《時代報》指出,正是畢曉普本人在2016年發表了批評中國南海政策的言論,也是畢曉普本人2017年在新加坡公開表態,批評中國如保持現有制度則不適合充當本地區的領導。

澳媒體還指出,總理馬爾科姆·特恩布爾去年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上說,只有北京接受了長期以來建立的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本地區才有可能持續繁榮。在2017年底,特恩布爾用中文說的那句“澳大利亞人民站起來”更是無厘頭得不像一個國家領導人能說出來的話,不但對澳大利亞自我矮化,更是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試圖用煽情的表達在澳大利亞普通人當中強化中國正在影響、滲透澳大利亞的錯誤印象。

對美戰略收縮深感憂慮

其實,對澳大利亞多加了解,深入分析,就不難明白這種心態從何而來。

首先,在澳大利亞的政治光譜中一直以來都存在著一群所謂對華鷹派,這些人大多有著國防、情報等方面的背景,執政黨後排議員、議會國會情報和安全委員會主席安德魯·黑斯蒂和莫倫就是其中的代表。黑斯蒂曾是澳特種部隊軍官,而莫倫曾在西方駐伊拉克聯軍中任高級職位。還有一些得到美國企業贊助的所謂智庫“專家”,常常在媒體現身,對中國品頭論足,但聽不到幾句客觀中肯的分析,有的只是貼標籤式的攻擊。

其次,外交是內政的延續。整個2017年,澳大利亞執政黨支持率下滑、地位不穩,特別是總理特恩布爾,不但面臨來自反對黨的挑戰,還更有可能遭到黨內逼宮。在其他議題乏善可陳的情況下,扮強硬是最不可能招致對手抨擊的安全選項,畢竟在這個領域攻擊政府很容易為反對黨自己招致一頂“置國家安全利益於不顧”的大帽子。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特恩布爾及其主要閣員,特別是外長畢曉普不但自己加大了批評中國的聲音,並且放任澳媒體反華炒作。

懷特等學者認為,澳大利亞反華調門異常之高,反映了澳大利亞對特朗普治下的美國戰略收縮的深深憂慮。

澳大利亞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前國家評估辦公室主任艾倫·金吉爾說,儘管去年11月公佈的澳大利亞《外交政策白皮書》表示澳大利亞要“自信”面對世界,但實際上澳大利亞顯示出來的卻是深層的焦慮。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戰略和國防研究中心主任約翰·布拉克斯蘭也表示,澳大利亞面臨現實焦慮:在依靠英國、依靠美國之後,現在還能依靠誰?

對華存在“兩個澳大利亞”

在去年澳大利亞國內輿論氛圍遭某些政客和媒體毒化的時期,對華客觀、清醒、理智的聲音幾乎聽不到。然而,深入到澳大利亞的城市、鄉村就會發現,澳大利亞與中國在經濟、文化、人文方面的交流已經達到了相當密切的程度。舉例而言,由於2015年中澳自貿協定生效,中國開始大幅降低澳大利亞葡萄酒進口關稅,澳主要葡萄酒產地之一的南澳大利亞州到現在為止幾乎每個酒莊都配備能講中文的全職或兼職僱員,負責聯絡中國客戶,開拓中國市場。

再舉一例。每年,澳大利亞全國會舉辦多場大學生和中學生的“漢語橋”中文比賽,有些學生的中文水平之高令人驚歎。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凱瑟琳·佩裡給自己起了箇中文名字叫白麗,她在2017年舉行的第十六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澳洲中國使館賽區的預賽中脫穎而出,奪得冠軍,而她的理想是畢業後進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工作。

除了這些普通人在用腳投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自己理解的中澳關係之外,澳大利亞企業界也開始強力發聲,改變澳國內媒體對華負面報道為主的局面。

福蒂斯丘金屬集團總裁安德魯·福里斯特在今年博鰲亞洲論壇召開之前特地公開發表講話,強調中國不僅現在是澳大利亞的盟友,其實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兩國就已是同一個戰壕裡的盟友。他直言不諱地批評澳大利亞媒體在涉華議題上沒有起到好作用,澳大利亞應該像擁抱英美盟友一樣擁抱中國。作為博鰲論壇的“老朋友”,福里斯特今年還帶領一個人數眾多的澳大利亞企業高管代表團前往博鰲,這個代表團發出了澳企業界的強烈呼聲,要求政府更加明智地處理對華關係。

在金融界,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央行)行長菲利普·洛也在最新一次公開演講中充分肯定中國經濟對澳大利亞的重要性,肯定中國政府未雨綢繆地認真對待金融系統風險,肯定中方採取的切實有效的應對措施。

面對中國的崛起和美國的內顧,如果澳大利亞在這樣的大變局中仍不能正確認識中國,對中國心存不必要的擔憂和防範,那麼澳大利亞就仍將被髮展經濟的現實國家利益和所謂國防安全的國家利益所撕扯,其對華態度免不了仍會出現搖擺,讓國人繼續感慨“看不懂”。但是,如果能夠調整心態,擺正位置,糾正認識,以澳大利亞與中國經濟的互補性而言,發展更加良好的對華關係,讓本國經濟保持健康穩定發展,讓更多本國民眾從中受益,其實並不是什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