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梅,迟到一年的中国行

位于陆家嘴的上海船厂,前身是英国商人开设的祥生船厂。将中国行的第三站选在这里,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要表达对贸易的重视与历史连接。

访华三日,从武汉到北京,再到上海,中国网民口中的“梅姨”,忙着推动中英两国关系与商贸往来。与我一同进场的英国驻上海领事馆工作人员说,此次最多工作量还不是涉及首相的部分,而是首相带来的商业代表团。出发时50多人,在上海加上了本地英国商界人士成了750人。

梅首相需要在中国证明,脱欧之后的英国不但不会失去国际影响力,反而是摆脱了欧盟的“镣铐”,更加自由。但是,她的中国行成绩单,却鲜有亮点,甚至可以说是失焦。

特蕾莎·梅,迟到一年的中国行

特蕾莎•梅和丈夫菲利普•梅在北京机场降落。

特蕾莎·梅,迟到一年的中国行

梅首相在北京参观农业园区。

脱欧,挥不去的阴云

站上讲坛的特丽莎·梅,看上去有些疲惫。深色套装之下,一双豹纹平底鞋,还是亮出了鲜明的个人标志。不过,她在论坛上的发言并无新意,只是重复在武汉和北京时的讲话:“贸易合作”、“食品、饮品出口”、“签订90亿英镑的订单”,还有“中英黄金时代”——她的前任卡梅伦首先创造的词语。

在中国的最后一天,梅首相带领的英国商团和中国集团签下贸易合作项目,涉及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现场一拨又一拨的代表签字、握手、合影。而我在场听到最多的,依然是关于脱欧的讨论。有些人对离开欧盟充满期待,有些耸耸肩认为无关紧要,但这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梅姨访问的舞台背景,并决定了她的演出。

“在过去,我们受欧盟的约束,不能对欧盟学生收取更多的学费。但这点在谈判时可能会有改变。英镑汇率降低,到英国留学会变成更经济的选择。”保守党的戴维·威利兹(David Willets)告诉我,他曾在卡梅伦政府中担任大学及科学国务大臣。在他身后,一家北京教育机构正在和剑桥大学出版社签订合作协议。但威利兹像首相一样,对放宽国际留学生签证的态度很坚定:“除非在英国的留学生毕业之后找到一份正式的工作,而不是去咖啡馆打工,他们不能留在英国。”像美国一样,英国倾向于只接受高质量的移民。

他还说,英国正在进一步打开中国的低幼教育市场。现在的潮流是,在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就让孩子接受来自英国的教育。他身旁的马尔科姆·格拉斯特是一家投资机构执行董事,格拉斯特也说,留过洋的中国年轻父母更喜欢西方教育方式。这个市场的规模,可能比去英国读大学更具潜力。

“不仅是中国学生想到英国,中国也在成为英国留学生的目的地。”威利兹告诉我。“但英国留学生希望在中国获得的,也许和中国留学生到英国留学想要得到的不同。英国留学生呆的时间比较短,他们希望对中国(国情)有更多的了解。”

除了教育,英国首相此行还负责推广多种英国农产品。梅姨出发前,已经传出消息,时隔22年后,中国将取消因疯牛病而对英国牛肉的进口禁令。英国农牧民大多支持脱欧,能够打开中国市场,对他们无疑是一项实惠。在现场推广苏格兰威士忌和金酒的小伙子David和Ben也表示乐观:“中国的市场太大了,喝威士忌、金酒、水果酒已经成了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中国的洋酒市场之前因为经济原因有一点挫折,但今年应该会有很好的发展。”他们怂恿我喝一杯威士忌,“很多国家现在已经到了喝酒的钟点”。在我婉拒、会议结束后再见到他们时,我还是得到了一杯金汤力水。

“争论的焦点在于,英国对中国来说,是留在欧盟时更有用,还是离开欧盟后更有用?有些人会说留在欧盟的英国对中国更有利。在那种情况下,英国是一个平台,让中国商人得以进入欧盟。在英国设立办事处,然后从那里走进欧盟。当英国离开欧盟时,这个平台虽然没有消失,但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我们需要观察的是,离开欧盟后,英国还能不能获得这么多投资,中英关系还是不是我们之前看到的那种关系,梅此行的目标之一,是确保尽管脱欧,英国依然是中国的投资首选。”他还指出,“梅的外交风格相较她的前任卡梅伦更谨慎,很多英国人认为卡梅伦太自负,太急于讨好中国,他走得太远,所以她要拉回来一点。” 卡梅伦任内曾经两次访华,第二次带来120人的贸易代表团,被誉为“史上最庞大”。梅在2016年上台的时候,曾经推迟一项中国投资建设的核电站项目,但她的政府最终还是同意了。

脱欧之后,英国与欧盟关系的不确定性,让中国对英国持观望态度。访问前,英方新闻稿曾提到中英双方预计将签署伦敦与上海股市对接服务协议,但直到首相访问的最后一天,这一条并未实现。

特蕾莎·梅,迟到一年的中国行
特蕾莎·梅,迟到一年的中国行

梅和丈夫在上海豫园参观。

英国,作为品牌

居住杭州的中国巨贾马云,出现在数小时车程外的上海论坛,引起大家的关注。他这次以联合国贸易特别顾问的身份出席,并介绍梅首相出场。马云西装革履,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发表演讲,谈论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未来是如何光明。他打趣说:“希望英国的绅士作风也能进入中国。”传言2012年伦敦奥运会之际,马云曾带领一批中国富豪去英国学习贵族如何打猎。无论英国与欧盟关系如何,英国文化、贵族风范等“软实力”,在中国新贵与中产阶层中仍大有魅力。

新浪微博的“英国首相”账号上,中国网民给梅姨提出的要求和之前对卡梅伦的要求类似:“请帮我们催一下《神探夏洛克》剧组早日更新。”根据英媒报道,梅首相在与习近平主席会面时,赠送了一套BBC纪录片《蓝色星球2》,希望两国能重视塑料垃圾的问题。

虽然中英贸易老调重弹,但在谈到未来产业合作时,科技界还是生出期待。杰西卡·布彻(Jessica Butcher)是英国投资机构Blippar的联合创始人,她认为英国科技行业相对开放,并不会受脱欧的影响。唯一值得担心的是英国对欧洲乃至全球的科技人才来说还有没有吸引力。前麦肯锡董事长欧高顿(Gordon Orr)在一篇文章中指出,2018年中国资本对医药科技、人工智能业会得到更多的关注。由于目前的美国对中资设限,更多的中国资本会去往以色列、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和英国。也许,不明朗的未来恰好意味着潜在的,还未显露的机会。

不过,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吴侨文并不认同梅首相此行没有焦点。“我认为梅首相的首次中国行极为成功,她与中国领导人有成功的会面,这是一次成功的访问。”

特蕾莎·梅,迟到一年的中国行

梅在北京的英国大使馆前为舞狮点睛。

特蕾莎·梅,迟到一年的中国行

阿里巴巴主席、联合国贸易特别顾问马云在上海出席中英商业论坛。

特蕾莎·梅,迟到一年的中国行

英国国际贸易大臣利亚姆•福克斯在武汉发表讲话。

如影随形的下台声

在梅首相上飞机前往中国时,英国国内对于她的领导能力和在脱欧谈判中的表现并不满意。《独立报》在梅出发第一天就说,中国行的时机“不能更糟糕”,《经济学人》则说,梅“尴尬的”中国行只能证明英国的国际影响力已被削弱。面对媒体的攻击,梅只重复一句“我不会半途而废”。与她同行的国际贸易大臣利亚姆·福克斯则呼吁英国国内的同僚们“关注全局”,关心梅从中国带回来的贸易成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