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塊錢50G的iCloud儲存空間值得購買嗎?

開心手機恢復大師官方

很多蘋果用戶都有這樣的體驗:iPhone手機經常會收到iCloud儲存空間不足的消息。很多人都會覺得奇怪,明明沒有進行過iCloud備份,為什麼還說我儲存空間不足呢?

那是因為iCloud除了手動備份以外,還會自動備份。我們的iPhone一半都默認開啟了【iCloud雲備份】的功能,iPhone在同時滿足以下幾個條件時會自動進行備份:

1、手機鎖屏;

2、連接電源;

3、WiFi環境下;

4、有足夠的iCloud存儲空間;

大家都知道,每一個iCloud賬號都只有5G的儲存空間,幾次備份之後就不夠用了,如果想要繼續進行備份,則需要每個月額外進行購買,基本最便宜的套餐(每個月6塊錢50G)就可以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了。

那麼,6塊錢50G的iCloud空間值得購買嗎?

這個問題意見當然是不統一的。

先來說說iCloud備份的好處:除了手動備份,iCloud自動備份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我們降低數據丟失的風險。另外,iCloud還具有同步功能,即登陸了同一個iCloud賬號的蘋果設備之間可以進行數據同步,對於商務人事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

如果想要查看iCloud中的備份,可以通過登錄iCloud官網直接查看通訊錄、備忘錄等數據內容。

所以,想要充分利用iCloud的功能,必須要有足夠的儲存空間。當然如果你沒有太大的備份需求,也可以對iCloud備份定時進行清理,給iCloud自動備份騰出足夠的儲存空間。

總的來說,是否值得購買還是要看個人的需求,不過iCloud備份還是一個不錯的功能呢!


手機數據恢復大師

對於買了多件蘋果產品的深度用戶來說,這個錢是非常值的!


如果蘋果的產品,你只用了 iPhone,這時候 iCloud 對你的幫助只有兩點,都有更好的免費方案替換:



2. 備份系統。替換方案是直接連接電腦,把 iPhone 備份到電腦裡。



在這種情況下,一年花 72 元買 iCloud,確實有點小奢侈。


iCloud 有四種價格方案,默認 5GB 的方案是免費的,對於備份通訊錄、日曆和備忘錄,完全夠用了。



但如果你和我一樣是蘋果深度用戶,同時買了 MacBook 和 iPad,iCloud 非常值得買。


有了 50GB 的 iCloud 後,可以實現:


1. 照片視頻在所有設備間無縫同步


以前我用相機拍照片,想要在電腦處理,需要取出相機裡的內存卡,然後放入讀卡器,插入電腦中。還是蠻費事的。


現在 iCloud 會在不知不覺中,就幫用戶把照片同步好了!



2. 文檔無縫同步


升到 iOS 11 後,蘋果設備的文檔管理變得很實用了,結合 50GB 的 iCloud,可以讓辦公資料在電腦、平板和手機上無縫同步。


我經常遇到這種情況,下班路上,剛才沒寫完的文檔,可以打開 iPad 繼續寫。


還有外出的時候,領導需要你傳一份資料給他,發現沒帶電腦?沒關係,所有資料在 iPhone 上也都有,打開手機馬上就發給他。


有人說,這些文件,我可以其他方式來傳輸啊,但是 iCloud 的厲害之處在於,會實時更新文檔的改動。


如果在電腦上對 PPT 做了修改,等你在 iPad 上查看時,會發現已經自動更新成修改後的版本了。



3. 自動備份資料


以前是定期往電腦備份 iPhone ,不僅麻煩,還會經常遺忘。有了大容量的 iCloud,會自動幫你備份好手機,省時又省心。


我身邊還有朋友,每個月花 21 塊買 200GB 的 iCloud, 因為它確實功能強大啊。


總結一下,如果是蘋果深度用戶,或者不差錢,大容量的 iCloud 很值得買。


陸家嘴文青

首先從實用性分析:iCloud確實方便,可以各蘋果設備之間互通有無,但非蘋果設備就用不了,這個是弊端!比如你的筆記本電腦不是蘋果的,就無法之際訪問iCloud,只能通過手機下載後再傳到電腦!再說安全性:數據存在網上真的安全嗎?!普通人沒多少秘密倒無所謂,如果是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絕對不會用iCloud存數據!那些名人也不可能用來保存,因為所有的密碼對於電腦高手或者運營商來說肯定都是障眼法!最後再說價格:單純從定價,不算貴,但是服務期滿後,你還不是要下載下來?!而且空間裡的刪除只能是軟刪除,在網站還留下來備份以及痕跡!所有的iCloud以及網盤,為了極端情況都會定期將客戶數據備份,萬一因不可預料原因,數據也不會丟失!

綜合來看,不如利用自己的老的臺式機作為數據服務器,當需要遠程訪問的時候就開著,不需要的時候就關機!安全實用!


馬克範思

十一年果粉,我來說說我不買iCloud的原因吧,理由是免費的5G空間已經足夠用了!!!!!!!!!

首先,看看我的六七年以來積攢到現在的iCloud空間的使用量,還不到1G。


看到了沒有,我很清楚iCloud能給我帶來什麼,所以我關閉了流量大戶“照片”和“iCloud雲備份”。照片不上傳,是因為我的照片太多了,還有視頻,多到256G的手機都要每個月備份到移動硬盤一次。所以,你懂的,你給我再大的icloud空間都不夠我的視頻備份。因為我的理念是視頻記錄生活,每天都是歷史,未來再看視頻,那種感覺是照片沒辦法表達出來的。

就算不常拍視頻的你,我也建議你自己把照片親自備份到自己的移動硬盤裡面去。因為,你刪除手機上,icloud也會同步刪除那樣照片,這樣很有可能導致重要照片丟失,就起不到備份的作用。所以,手動備份到移動硬盤,心裡踏實。

第二,十年來,我從來不在電腦上備份手機的完整itunes備份。沒有必要。每次重裝手機我都選擇全新純淨重新開始,沒有任何必要恢復之前的備份。原因是你仔細思考一下你到底想恢復什麼?你就會想明白,其實根本就沒有任何東西值得恢復。現在的app,都是在線的,遊戲也是網遊,遊戲存檔也可以同步到icloud,甚至五六年以來無解的“短信”備份,現在也支持iCloud備份了,全都在icloud上,每次重裝一個系統,只需要登錄蘋果ID,一切都回來了,通訊錄,通話記錄,短信,等等。輸入法我重裝然後恢復備份。每個軟件我重新安裝即可。

還有什麼理由去備份整個手機呢?可能是怕丟手機以後照片就沒了吧。這一點勤備份到電腦就可以了。


蛇狸

值得買,如果有幾個蘋果設備的話更值得買!蘋果最大的優勢在於它所有產品之間無縫鏈接的“生態圈”,而iCloud雲存儲對於不懂技術的用戶來說非常的省心、方便。

舉個例子,啟用了iCloud換iPhone手機的時候只要把新手機簡單的設置一下,會自動從雲端下載舊手機中所有的App和裡面的數據,無需做複雜的數據遷移;不小心手機掉了也不用怕自己的通訊錄丟失了,換個新手機繼續用!

iCloud的缺點在於在中國用連接雲端的網速比較慢,其實我推薦每個月21塊錢買200G空間的,但是你可以先花6塊錢體驗一下,用的的好可以隨時升級,用的不好下個月取消即可,蘋果不會強制讓你自動續費。


高挺觀點

還可以用這幾年大熱的雲盤啊,它也一樣能做到icloud的功能而且免費~


我這款用的是電信的天翼雲盤,免費空間2T,日常用來存照片足夠了

各項功能都很全面貼心,而且是電信的產品,電信的產品其他的不說,安全性還是很高的,畢竟後面是國家級的防禦後臺。


就是小星星啊

值得買,我就是每個月21月包的200G的容量,因為現在icloud空間可以家庭共享了,可以共享給其他家庭成員。iCloud空間是蘋果生態系統下的重要紐帶,可以無線備份你手機資料,不怕手機突然出現問題而導致資料丟失,畢竟現在資料價值比我們手機更珍貴。

如果你還有其他蘋果設備,比如Mac、iPad這些,你手機照的照片,通過照片圖庫可以快速到其他的設備。傳輸速度也很快。

我電腦是128G容量,通過iCloud容量可以很好的節約機身容量,把資料這些都放在iCloud雲盤。


渝快樂播

個人覺得,很值得購買,但是還要因需求吧!

2011年5月31日Apple官方首次宣稱有iCloud的產品。Apple 宣稱 iCloud將會取代MobileMe, iCloud是基於原有的MobileMe 功能全新改寫而成,提供了原有的郵件、行事曆和聯絡人同步功能。2011年6月6日蘋果公司執行長喬布斯(Steve Jobs)抱病主持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正式發表雲端服務iCloud, iOS 5 以及 OS X Lion.其中iCloud的功能是存儲內容,包括購買的音樂、應用、電子書等推送到所有設備。


如果你也有MacBook,你就知道iCloud的作用有多大。

如果你僅僅是備份手機號碼、郵件……不包括照片,我覺得你沒必要購買,5G的免費空間完全足夠。

如果你經常刷機,iTunes備份不能恢復時,你手機存的照片只能依靠iCloud的保存下來,當然不排除其它第三方與服務。

解釋一下:iTunes本地備份僅能恢復同一版本,比如降級的話,iTunes備份是不能恢復的!


文六木

每一臺iPhone都會有免費的iCloud 5G儲存空間,但是即便是如此好像大部分人都沒有把東西存在iCloud上面的習慣,很多人認為還是存在手機本身的儲存內存上面更加安全一些,況且當初的照片洩露門事件是鬧得沸沸揚揚的,誰還敢把東西存在這裡面呢?



iCloud雲存儲什麼人用的多一些?那就是用了蘋果全家桶的用戶,Mac、iPad、iPhone可以共享,這是非常方便的,如果你一直是iPhone的忠實用戶的話,這個雲儲存還是可以使用的,存一些無關緊要的文件也是無所謂的!





花錢購買iCloud真的不是最理性的選擇,當然了我上面說了蘋果全家桶使用者除外,還有土豪願意花錢也是可以的!


水哥愛搞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