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無聊”,是大人的一種深刻

尊重孩子的“無聊”,是大人的一種深刻

01

壓力大的時候,我喜歡來到有水流的地方,它總能讓我的心立刻安靜下來,在這美妙的自然節奏裡很快找到自己,發現一個自己與世界連接的點。

下午在白鷺洲附近的一個噴泉旁,潺潺的水聲吸引我停下。一對夫婦與一個六歲左右的女孩也在那裡。

孩子興致勃勃地觀察著,感受著水的流動,聽流水的聲音。

一旁的爸媽卻早已不耐煩了,連聲催促:走了,這有什麼好看的!

孩子戀戀不捨地跟著父母離去了。

我有點不明白,大人帶孩子出去玩,目的不就是讓孩子多體驗嗎?可為什麼大人總要按自己的感覺與思路去指揮孩子呢?

我要是那女孩的父母,就會陪著她靜靜地享受這個美好的過程,讓孩子感受到與自然融為一體。

尊重孩子的“無聊”,是大人的一種深刻

很多時候,孩子才是生活的真正體驗者,全身心投入的那一種。她對感覺興趣的東西會一遍又一遍地去慢慢體驗。

這種靜心與耐心,恰恰是大人所缺失的,也更需要他們的小心呵護。

粗暴的打斷,打掉的是孩子一種感覺的完整性,同時也會在心中形成一種概念:我的感覺是不重要的,父母的感覺才是重要的。

這樣的她也很難活成真正的自己。

尊重孩子的“無聊”,是大人的一種深刻

02

很多孩子跟著大人出門,去哪裡,不去哪裡,做什麼,不做什麼,其實他們沒有自主權。所以,大人更要記住帶孩子出來的初衷,而不是以自己感覺為主體。

前天在公園裡看到一位爸爸與5歲的女孩相對而立,爸爸顯然很愛她,不停地拿出紙巾細心地為她擦汗,而小女孩卻一副不開心的樣子。

因為大人帶她去玩的地方,不是她最想去的,而她感興趣的東西,大人覺得"太無聊"。

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稍大一點後就不喜歡和大人一起出行,更願意選擇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夥伴。

大人所做的,不是孩子需要的,而是大人自己需要的。

因為在大人的潛意識裡把陪孩子出去當成了一種任務:我已經陪伴你了,可以給自己一個交待了!

既然是任務,當然要講究效率,於是就儘量把一些自己認為"無聊"的過程壓縮甚至砍掉,不停地催促孩子跟緊你的節奏。

尊重孩子的“無聊”,是大人的一種深刻

03

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大人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不停打斷和催促的情形。

一個人,如果一直被別人打斷和催促著,沒有一個完整的或深入的體驗過程,生命中就會充滿殘缺,找不到真正的自己。

當他每天被動地跟隨別人的節奏與腳步,沒有時間來靜靜地感受世界,聆聽和實踐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就會漸漸喪失一種融入的能力。

而這種能力恰恰是現在這個社會最需要的,也是最缺乏的。

人若沒有了融入感,對事情就只會淺嘗輒止,喪失好奇與興趣,甚至變得麻木與冷漠,這才是最可怕的。

現在有一個說法,叫做"空心的孩子"。因為空心,感受不到自己的力量,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很容易活成生活中的一隻無頭蒼蠅。

尊重孩子的“無聊”,是大人的一種深刻

04

你知道為什麼孩子會叛逆嗎?那是因為他找不到自己在哪裡。

這句話是劉墉說的。他允許並鼓勵兒子劉軒通過不斷的"叛逆",最終成功擺脫了父親的強大影子,找到了獨立的自己。

現實中,很多大人被生活綁架和控制了,卻用自己的節奏與感覺去綁架和控制孩子,然後雙雙都失去了自己。

於是浮躁成了一種很嚴重的現代病。當人們找不到自己的內心在哪裡,才會飄浮不定,無法投入。

一個人如果失去了自已獨有的思想與感覺,拿什麼在人工智能的時代中勝出?

尊重孩子的“無聊”,是大人的一種深刻

因此,保護一個人的感知力,保護他全身心投入的能力,這也是在保護他的創造力和幸福的能力。

要做到這點,大人需要學會尊重孩子的"無聊",同時也允許自己"無聊"。

白巖松說,很多偉大的時刻都是在無聊的時刻誕生的。

因為這個社會上更多的人是跟隨別人的,成為自己真的很難。所以真得跟自己較較勁。

從這一點上說,孩子的"無聊",恰恰是大人所缺少的"深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