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給小孩太多玩具,保持適度“無聊”,可以滋養孩子“創造力”

隨著經濟水平的上升,大多數家庭的生活的水平已經不再是是過去的僅僅滿足於溫飽的生活了,很多父母都常感慨:現在這一代孩子多幸福啊,不愁吃不愁穿的,從小就有各種各樣好玩的好吃的,相比我們小時候不知道幸福多少了。

大多數父母都有這樣的感受,因為父母們的小時候都從物資匱乏的時代過來,吃飽穿暖都是一個問題,更別提還有玩具玩了,當他們有了孩子,就特別能感同身受,不想自己的孩子再過自己以前的生活了,於是一些家長就把給孩子買玩具當成了一種彌補自己童年失落感的表現;

此外,還有的是有些家長把玩具當成父母陪伴的替代品,家長工作繁忙,沒時間去陪伴孩子,那麼給孩子買玩具無疑是打發孩子時間給自己騰出空間最好的方式了。當然,孩子對玩具的熱愛是隨著孩子的長大慢慢起來的,身邊小孩子玩玩具對自己的感染,看到櫥窗櫃子裡玲琅滿目的玩具自己也會跟著心動,也會去要求爸爸媽媽去給自己買。

不要給小孩太多玩具,保持適度“無聊”,可以滋養孩子“創造力”

所以大多數的孩子家裡的玩具都是數不勝數,但孩子玩這麼多玩具真的好嗎?

學者克萊爾勒納說:"給孩子們過多的玩具或不適當的玩具會損害他們的認知能力,因為他們會在如此多的玩具面前顯得無所適從,無法集中精力玩一件玩具並從中學到知識。"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施瓦茨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把孩子隨意分成A、B兩組,然後進行兩輪實驗:

第一輪,讓孩子們選擇畫筆畫畫

A組:從3支畫筆中選擇1支;

B組:從24支畫筆中選擇1支;

孩子們畫好後,實驗人員安排一位不知情的老師對孩子們的繪畫情況進行評分,結果B組孩子的情況比A組差。

第二輪,讓孩子們選擇畫筆當禮物

A組3選1,B組24選1,孩子們選擇好後,實驗人員讓孩子換禮物,結果大多數B組的孩子更願意換禮物。

施瓦茨認為,選擇更多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並且更容易放棄。

誠如是,你細心觀察,你會發現,當孩子擁有很多玩具的時候,總是玩幾分鐘這個就去玩其他的了,孩子根本無法靜下心來專注玩一種玩具;

專家認為,由於孩子腦部神經尚未發育健全,如給孩子太多玩具的話,容易使孩子受到過多的刺激,各種興奮灶就會互相影響、互相制約,從而出現興奮灶弱化,這樣反而影響孩子的神經系統發育。

此外,太多的玩具超出孩子的心理發展需要,從而降低孩子的興趣和探索慾望。

不要給小孩太多玩具,保持適度“無聊”,可以滋養孩子“創造力”

玩具太多會給孩子帶來許多不好的影響:

  • 不利於孩子的深入探索

當孩子擁有很多玩具的時候,就會像猴子摘玉米一樣,這個玩一下那個玩一下,不能專注於玩一個玩具,反而當玩具只有寥寥可數的時候,他們就會動腦筋,想盡一切辦法玩出更多的花樣來,小腦袋瓜也會越玩越聰明,此外,孩子對手上的玩具就會有更強的控制感,而伴隨控制感而來的就是自信和幸福。

  • 影響孩子的專注力:

太多的選擇反而會讓孩子無法做出判斷,自己到底真正的喜歡哪一個,就會隨著物品的增加,每一個都去試著玩玩,也許這個玩具今天玩了,過後就再也看不到他們再玩了,這對他們的專注力無疑是一種破壞;

  • 影響孩子的想象力

有些玩具的確起了開發孩子大腦的作用,但是曾有心理學家表明,玩具過於活躍,孩子們就傾向於越不活躍;開發玩具投入的聰明才智越多,留給孩子們的想象與創造空間就越少,例如:場景式的樂高,只需要孩子按照圖紙把固定的模型拼出來就好了,這會讓孩子的思維陷入單一的思維模式之中;

相反的,如果孩子的玩具少了,同時他們得不到新的玩具的時候,無聊的他們就會想方設法的給自己創造出新玩的東西:父母們不要再擔心孩子會無聊,也不要抱著把玩具丟給孩子,自己落的一身輕鬆的想法。

不要給小孩太多玩具,保持適度“無聊”,可以滋養孩子“創造力”

給孩子無聊的時間,對孩子是一件好事

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寶寶,都天生的擁有和自己相處的能力。除了少數高需求寶寶從出生起就特別需要他人的關注,大多數寶寶都能在吃飽睡足之後,怡然自得地待一會兒,這就是他們同自己相處的時光。

無聊給孩子帶來的益處:

  • 孩子的創造力也來源於無聊

2015年發表在心理學界權威期刊《心理學家》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對於創造力來說,無聊的環境比有趣的環境更有幫助,因為人們無聊時喜歡做白日夢,當思維不受限制,也沒有目的地流動時,創造力更容易萌發。

  • 無聊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新的挑戰

當孩子覺得無所事事時對他們來說時一種不那麼舒服的狀態時,他正面臨著一個自我挑戰的的機會——嘗試安排自己的時間,找到新的樂趣。當孩子無所事事時,不要急於讓他忙起來,他們總能找到一些有意思的事做,不管那件事是否在我們看來充滿意義,但只有他們覺得有意思就可以了。

你知道嗎?孩子很喜歡自己給自己講故事,而他自己胡編亂造的時候,就是在創作!

不要給小孩太多玩具,保持適度“無聊”,可以滋養孩子“創造力”

無聊、孤獨還可以幫助孩子發展自己的內在世界。體會空虛和孤獨的感覺,學著去馴服這種感覺能使孩子的內在世界更加強大。

在心理學上,空虛的感覺連接著死亡這個概念,

如果孩子在童年時期從來沒有體驗過空虛,沒有經常鍛鍊自己對付空虛的能力,那麼,長大成人以後,他們就會有這樣的麻煩:一旦閒下來就會恐慌,在生活發生重大變故的時候,這種恐慌會演變成一種真正的痛苦,一種心理疾病。

愛德希大學資深心理學講師理查德·拉里建議,父母不要每時每刻照看自己的孩子,而要留給他們獨處的時間,以及自娛自樂的自由。

奧唐納對現代英國青少年的研究發現,過去幾十年來父母過多安排孩子活動的教育模式,已經令英國青少年養成了需要別人領導和不會自己作決定的性格。

奧唐納發現,15歲以下的青少年普遍沒有自信,無論參加什麼社會活動,他們都希望有一個"帶頭人",直到17歲或以上,一些年輕人才擁有自主作決定的能力。

不要給小孩太多玩具,保持適度“無聊”,可以滋養孩子“創造力”

但孩子說真的無聊,是真的不知道該做什麼,這時候家長就要去引導孩子:

帶孩子去戶外散步

玩水,沙,泥

塗鴉

給孩子一些適齡的課外書;

這些活動有無限的可能性,父母的角色是提供好材料和空間,做好安全方面的監督,其餘的就交給孩子了,他們會在這些沒有規則的活動中,找到自己的目標,設定自己的想法,並逐步實現自己的想法。

無聊是生命存在的一個必然狀態,孩子正需要在這樣的狀態下,完成生命給予的更高級別的任務——學會和自己相處。

不要給小孩太多玩具,保持適度“無聊”,可以滋養孩子“創造力”

我是小C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