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加長版的假期,你的孩子被“無聊”打敗了嗎?


加長版的假期,你的孩子被“無聊”打敗了嗎?


疫情期間,假期被迫延長,很多孩子終於過上了不用上學的日子,開啟了自由奔放的躺屍模式:吃了睡,睡了吃,遊戲零食不停斷.......


但隨著這樣的日子一天天的過去,放縱的娃似乎也並非想象中快樂,尤其是上了小學的一些孩子,直呼太無聊了,不能去戶外,不能去上興趣班,不能和朋友玩,快憋出毛病了,還有家長在後臺留言說:孩子最近也不愛吃飯了、脾氣變得暴躁、易怒、專注力也如以前了。


真是一朝回到解放前哪,堅持了一年多的好習慣,就這麼被打回原形了。

加長版的假期,你的孩子被“無聊”打敗了嗎?


01


為什麼越自由,孩子越無聊?


英國一個名為Real Stories的紀錄片欄目,做了這樣的一個社會實驗,並拍成了紀錄片。(Ps:欄目組還分別拍了男孩版和女孩版)


把10個11-12歲的英國孩子邀請到一棟設備齊全、物資充足房子裡住5天,期間沒有大人的管束和干涉,他們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如果有需要,也可以聯繫父母、尋求心理醫生幫助,感到不適也可以隨時退出。


加長版的假期,你的孩子被“無聊”打敗了嗎?


一開始,男孩們都感到很興奮,一放完行李就開始四處探索,吃吃玩玩,男孩們打水戰,撕爆米花,盡情的放飛自我,但過了幾天,男孩們開始逐漸焦慮起來,為所欲為的生活帶來的只是暫時的快感,宣洩放縱之後更多的是無聊與空虛,甚至是壓抑,為了發洩無處安放的情緒,越來越多的男孩選擇了瘋狂破壞與高聲喊叫。一個男孩表示,自己快受不了了,只想痛快大叫一場。


加長版的假期,你的孩子被“無聊”打敗了嗎?


這個實驗的本意是為了觀察孩子們在一個完全自由的環境中,到底會如何表現,以及男孩和女孩在這種自由環境下的差別。


但我們也能清楚地發現,當一個孩子沒有被約束,能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時,並不能帶來持久的快樂,反而會變得焦慮和暴躁。


因為這種自由,是混亂的,是沒有邊界的。


教育家瑪利婭·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裡說到:“對兒童來說,雜亂無序是一種痛苦,它被看作是兒童心靈深處的一種傷害。”


就像在這個漫長的假期中,很多孩子的作息時間沒有上學時候那樣規律,常常是晚睡晚起,刷牙洗臉吃個早飯就中午了,睡個午覺下午又結束了,吃完晚飯玩個iPad遊戲就深夜了,一天就渾渾噩噩的過去了......


這種無序的生活節奏對孩子而言其實是一種失控,沒有了基本的掌控感孩子就會有不安全感,繼而開始焦慮,所以有些孩子才會出現脾氣暴躁,不愛吃飯等問題,正是因為他們無法安放自己內心的焦慮感。


正如盧梭所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自由往往是與限制在一起的,平時孩子們在教室裡上課,有各種規則,比如不要遲到,不吃零食,舉手發言等等,但孩子們卻不會覺得焦慮和恐懼,那是因為規則的意義,是犧牲掉一些自由,去保護更大的自由。


若自由無約束,則自由無意義,肆無忌憚的縱樂帶來的是無盡的空虛和痛苦。


所以,在這個加長版的假期裡,請給你的孩子一個有秩序的,有節奏的學習環境吧。


加長版的假期,你的孩子被“無聊”打敗了嗎?


02


呆不住的孩子,才是輸在了起跑線上


都說這次疫情是一次大考,可以看出很多人的真實模樣:善良的人是真的善良,壞的人是真的壞,蠢的人是真的蠢,優秀的人是真的優秀。


其實,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也是一次小小的考驗,很多孩子從沒有經歷過如此長的假期,也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總是嚷著要出去,或者在家裡各種搞破壞,一會兒翻箱倒櫃,一會兒大喊大叫,就是呆不住,而有的孩子卻能安安靜靜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學習翫耍兩不誤,悠然自在,很是愜意。


加長版的假期,你的孩子被“無聊”打敗了嗎?


優秀的孩子,都懂得如何獨處。


在綜藝節目《了不起的孩子》中,曾有一個4歲的女孩謝宛彤來挑戰。


這個4歲的孩子,特別喜歡拼拼圖。


加長版的假期,你的孩子被“無聊”打敗了嗎?


節目組設置了一項成人都很難完成的任務——3天內拼完500塊巨型梵高星空拼圖。


加長版的假期,你的孩子被“無聊”打敗了嗎?


這幅拼圖長6米,寬5米,難度極大,尤其是黑色的油畫部分,連成人都覺得難以分辨。


加長版的假期,你的孩子被“無聊”打敗了嗎?


可謝宛彤卻以超乎常人的耐心,在規定時間內,成功完成了挑戰。


加長版的假期,你的孩子被“無聊”打敗了嗎?


一個才4歲的孩子,就有著超出同齡人的耐心和專注力,可以看出平時她一定也是一個能呆得住的孩子。


而據謝宛彤媽媽說,她平時在家就特別喜歡獨處,能,一次性拼成一幅複雜的拼圖,堅持7個小時不分心。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裡說:大致而言,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貧乏成正比。


意思就是,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要看出一個孩子有多優秀,就看他如何處理一個人的時光。


擅長獨處的孩子,有自己的節奏和秩序,能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用來探索世界,整合內在,從中獲得更豐富滿足的體驗。


加長版的假期,你的孩子被“無聊”打敗了嗎?


03


如何建立幫孩子建立有序的生活


孩子感到無聊並不是這次被迫延長的假期造成的,而是他們還沒有感受到無聊並管理好“無聊”的經歷,也就是還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關係,並從中學會想象、思考和創造。


其實一個孩子說自己無聊,找不到事情做,通常是因為:

  • 他們沒有人一起玩。
  • 他們習慣了大人的安排和允許去做事情。
  • 他們已經習慣了通過電子產品來尋找娛樂方式。
  • 他們的時間通常是被安排好的,他們沒有習慣在自己自由的時間去找事情做。


可以回憶一下,孩子說好無聊的時候,你以前都是怎麼做的呢?


是馬上去“填補”孩子的“無聊”時間?給他們看電視、玩電腦、看手機?還是帶他們出去玩嗎?


我想大部分家長都是選擇給孩子看手機,玩電腦的吧,但這樣真的是在幫孩子嗎?


這隻會讓孩子變成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非一個主動學習的創造者。


我們都知道,使用電子設備的時候,人的大腦會產生微量的“多巴胺”,令人感到愉悅,這種愉悅,讓人對其他的活動容易失去興趣,從而讓人更多的使用電子產品,這就是為什麼孩子很容易對電子設備(如平板電腦、手機、電腦、遊戲機)的“屏幕”上癮。


加長版的假期,你的孩子被“無聊”打敗了嗎?


如果孩子總是依賴別人或電子產品給他們製造興趣,他們以後的生活會因缺乏持續的外部刺激而變得無趣,因為他沒有養成那種保持好奇,讓自己“無聊”的生活變得有趣和有意義的韌勁和能力。


所以,我們應該給他們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並幫助她找到可以讓自己專注和喜愛的活動,讓她自己想辦法解決自己的無聊感。


加長版的假期,你的孩子被“無聊”打敗了嗎?


比如,可以試著寫一段小的故事、拆解一個報廢的電器、創作一個歌曲、縫製一個玩具、畫一幅畫等。


當然,幫孩子一起規劃這些計劃安排時,可以遵循幾個小原則,比如動-靜結合、精細動作-大運動結合、知識思維類-藝術想象類結合、獨立玩耍-陪伴玩耍結合。


另外一個小建議,不需要幫孩子安排得滿滿的,比如從早上起床睜開第一眼到上床睡覺,各種學習內容加學習計劃,一秒都不放過,而要記得給孩子“留白”,讓孩子學會“自己玩”。


只有給孩子很多獨立自主(自主學習+自主玩耍)的時間,她才能沉浸在這種探索和創作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消除無聊的途徑和方式。


那麼他們就能保持對生活的激情和好奇心,將來無論面對多麼“白開水”的日子,也會把生活過的有趣和有意義。


加長版的假期,你的孩子被“無聊”打敗了嗎?


缺乏規劃和約束的生活,容易使孩子覺得了無生趣,更容易變得患得患失、亂髮脾氣。


自律方能自由,所以,各位家長們:行動起來,做好表率,給娃做個充實和有意義的假期規劃吧~



爸媽黑板報:bamaheibanbao

一個專注於寫孩子教育的黑板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