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能力生產手機芯片嗎?

科技藍胖子

華為和小米:我們都有一顆“中國芯

美國製裁中興事件被深入討論。這一事件,讓中國信息技術產業“缺芯”的痛點再一次暴露出來。2017年,中國芯片進口華為17592億元,比排在第二的原油進口金額高6589億元。足見,我國對芯片的進口依賴程度有多大。

目前,我國已經有華為麒麟和小米澎湃兩款芯片實現了商業應用。尤其是華為麒麟芯片做得還很不錯,技術也比較成熟。目前最新的華為麒麟970,被稱為全球首顆AI芯片。該款芯片已被應用在P20和Mate10兩部高端智能機上,可見華為對麒麟970還是很有信心的。

華為懷“麒麟”

華為在1991年就開始佈局集成電路,成立了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2004年成立華為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在2009年,華為推出了一款K3處理器試水智能手機,這也是國內第一款智能手機處理器。

真正讓麒麟聲名鵲起的是麒麟950芯片,該款芯片被安裝在銷量火爆的華為mate8智能手機上。從此,華為高端手機全部採用自家麒麟芯片。

(△ 麒麟970芯片,全球首款AI智能芯片)

但麒麟的生產規模並不大。由於代工的臺積電同時需要接受蘋果、聯發科、高通的生產訂單,不可能給麒麟多大的生產量。因此,華為的手機也不全部是使用麒麟芯片,同時也使用高通、聯發科的芯片。指望麒麟芯片供給給國內其他手機生產企業,更是毫無可能性。

小米芯“澎湃”

小米科技的芯片研究肇基於2014年。2015年小米note芯片驍龍810發熱事件加快了研發進程。2017年2月,小米松果處理器發佈首款手機芯片——澎湃S1。該款芯片被應用在小米5C手機上。由於剛起步,小米處理器技術還較為落後,比如澎湃S1採用28nm製程,相比於驍龍的14nm和10nm製程,耗能高易發熱。

(△ 小米首款處理器澎湃S1)


紅谷新視界

德國70%的企業是中小企業,而且是掌握關鍵技術的中小企業,這些企業有些很小,小到可能只生產一個刀片,但是在很多精密儀器和設備上面,你必須採購這一家的產品,德國的小企業不注重融資,股市只有800家企業,所有這些有技術有工匠精神的企業都是技術積累型的,他們很少面對國際金融波動的影響。所以曾幾何時,德國國債出現過負利率,只要風吹草動,大家都往德國國債跑。

當然以上是一波過分的安利,這麼吹捧是因為愚以為中小企業單點技術突破的重要性,這個世界不缺整合者,比如喬布斯,雷軍,馬雲都是資源整合者,這個世界卻技術專注的企業,有些零部件開始的時候只能用於一個設備,漸漸的由於品質,專利和工藝,發現了很多其他新的用途。

發動機也好,芯片也好,都不是單個技術集成,當然高通和英特爾技術大而全,但是世界也並沒有完全被她們壟斷。華為依然可以通過整合一些技術,購入一些技術,從設計到流片,然後給臺積電代工完成一款芯片的自主創新,然而這裡面中國只要有一個關鍵點,一家獨一無二的企業,至少中興這樣的企業就不會被制裁。比如CPU,比如GPU,比如指令集,比如源系統。就江豐電子的濺射靶材,就是這麼一個例子,這裡繼續安利一下,不過相比於ARM這樣的,這個技術還是略微單薄的。

不要想著大而全,我們要關鍵點,要堡壘技術,要鎖喉。


凱恩斯

看到這個問題,我首先的回答是,中國當然有能力生產手機芯片。


說到手機芯片,很多人可能認為就是一個手機的CPU,但是手機芯片也是分很多種類的。

一部手機包含很多芯片,比如通訊基帶主芯片和WiFi、內存、指紋識別等芯片。每個芯片目前都有市場主導者。比如高通公司主導通訊基帶,幾乎佔據基帶芯片市場的半壁江山,博通公司主導WiFi以及射頻前段芯片,三星公司主導內存芯片等。


就國內而言,生產手機芯片的公司不少,但真正有實力的確很少,提到國產手機的芯片,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華為和小米,擁有自己研發的芯片,華為的麒麟,小米的松果,除了華為大多用自家的芯片外,小米依然是使用的國外芯片,剛發佈的mix2S,驍龍845不就是嗎,為什麼不用自家的芯片呢,答案肯定是不成熟了。


每次提到國產手機,都是讓人“芯痛”,儘管國產手機市場火爆異常,但就利潤而言,自有商家自己知道。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2017年,蘋果、三星拿走了全球智能手機利潤的86%,蘋果手機單臺利潤甚至可達151美元,是中國廠商平均每部手機利潤的近14倍。有的國產一線品牌的手機單臺利潤只有十幾元。

另外,據測算,一臺售價1000元的智能手機中,芯片核心部件的成本佔到1/3以上。目前國產手機大多采用國外公司研發生產的芯片,專利許可費過高導致對國產手機廠商利潤影響較大。


從供應端來看,安卓手機市場中的通訊基帶主芯片中,國外芯片的供應數量佔比超過了50%。國產手機品牌如華為、小米、OPPO、vivo等,通訊基帶芯片大部分使用國外芯片。其中,華為部分使用了自己的通訊基帶芯片。射頻前段芯片、內存芯片基本上都使用國外芯片。


目前國內最強的生產芯片的公司當屬紫光。紫光集團2013年起接連併購整合展訊和銳迪科兩家芯片設計公司,目前紫光展銳已成為中國出貨量最大的綜合性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及全球第三大手機芯片設計企業。華為旗下海思麒麟芯片出貨量過億……去年2月底小米發佈自主研發的首款定位中高端手機芯片,成為蘋果、三星之後又一家自主掌握芯片技術的手機企業。


有專家認為,我國通信產業發展較發達國家起步晚,研發能力、技術積累、專利等與國外廠商仍有差距,因此國產自主芯片基本是從低端起步,追趕上國外芯片尚需時間。但隨著國家在政策、資金上的支持與投入,國產芯片正在不斷實現突破、走向中高端。


正如專家所言,中國芯片的的研發和生產能力雖然目前較弱,但目前在國家大力支持的情況下,發展速度將是看的見的,最近中美貿易戰非常膠著,也非常令人惋惜,對於自主知識產權的提高是中國所有科技人士的夢想,也是中國芯不斷走上世界的基礎。

相信不久的將來,不但但是手機芯片,其他方面的芯片,中國芯都能走的更遠,為中國智造加油吧




谷靈論市

有的,比如中芯國際。

但是工藝是比較落後的了,只有28nm。

這主要也是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技術封鎖造成的,最主要的光刻機,到現在為止都沒有賣新的給中國,都是一些淘汰的。

所以近年來也加大投資,整去不那麼依賴西方國家。


消失風雨間

中國具有生產手機芯片的能力,其產業水準目前還處於發展階段。既要對國產手機芯片的未來前景充滿信心,又要對國產手機芯片與進口芯片的差距有清醒的認識。既不能妄自菲薄,又不能妄自尊大。


就目前而言,華為公司和小米公司,均擁有自己研發的國產芯片,華為的麒麟芯片,小米的松果芯片以及展訊、聯芯科技、中芯國際等等。還有清華系的紫光集團,屬於國內芯片業的龍頭老大,但被外有關國家限制收購高端芯片的外資企業。但任何封鎖和刁難,都無法阻礙國產芯片的發展和壯大,我們的IT企業必定在曲折中峰迴路轉。

然而,我們亦需正視國內芯片行業的某些不足之處。目前國產芯片大多用於中低端手機,比如波導、金立、獵星、託普、高科、等手機。才能與國產芯片匹配,若要嵌入中高端手機,還有一段彎路要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經過將近七十年的發展,我們已經具備較強的製造業基礎,亦完全有能力化解各種危機。我們在高科技產業,將在刁難以及困難中異軍突起!

歡迎專業人士批評指正!恭祝各位工作愉快!


陸燕青

最近因為美國禁止向中興出售電子技術和通訊元件的新聞,再次將“缺芯少魂”的問題嚴峻的擺在了中國通信產業面前。

其實像阿里巴巴這樣的中國企業在科技的研發上正在巨資投入研究,根據權威機構發佈的《2017全球創新1000研究》報告中來看,阿里巴巴在2017年的科研投入高達25億美元,約合157億人民幣。

不負眾望的是,阿里巴巴達摩院正在研發一款神經網絡芯片——Ali-NPU,這款芯片的性價比將是同類產品的40倍,可用於圖像視頻分析、機器學習等AI推理計算,將在AI智能在商業場景中會有更好的運用,有效提升運算效率、降低成本。

根據達摩院的研究員介紹,自主研發的Ali-NPU性能將是目前市面上主流芯片的10倍,而製造成本和功耗僅為一半,是根據阿里機器智能技術研究室等團隊在大量算法模型的基礎上,以最小成本來實現最大量的AI 模型算法運算。

“自研AI芯片”是阿里佈局“中國芯”的戰略組成部分,目前這個芯片的研發團隊在美國和上海都有團隊,預計年底將達到百人規模。讓我們期待阿里巴巴達摩院的芯片能夠早日量產!


天下網商

一個字,有,而且非常先進,只不過與世界一流水平還有差距。芯片生產分為設計和製程和封裝三個技術。比如像高通,他們只設計,然後把這些設計好的圖紙交給臺積電或者三星生產,生產出來後打高通的牌子。這樣高通就是手機芯片的出品方。高通主要是安卓手機芯片,蘋果單獨設計自己的。高通這樣的公司在中國有,而且非常有競爭力那就是華為海思。海思的芯片設計出來以後一般交給臺積電生產。再說製程,製程四大巨頭,是英特爾,臺積電,三星和格羅方德。有競爭力的是前三。前三的技術已經進化到七納米級的技術,非常的先進。不過他們現在成熟的技術也就十四納米,而且還沒有大規模量產,更加成熟的是二十八納米,像英特爾的i7和i5用的大部分都是二十八納米技術。中國製程工藝最先進的是中芯國際,目前較為成熟的是二十八納米,不過還沒有大規模量產,目前準備攻克十四納米。其實與世界先進水平沒差太多,很多公司都會找中芯國際代工是因為很多芯片根本要不了那麼高的技術,六十八納米的技術完全足夠了,更不要說二十八納米。要知道日本德國法國英國這些發達國家根本不具備手機芯片設計和先進製程的公司。所以說中國在手機芯片領域還算是處在第二陣營,不算差。當然生產手機芯片的高端設備如光刻機和蝕刻機目前還在日本荷蘭美國等少數國家手中,中國仍然在追趕過程中。


馬六甲的春天

手機芯片還是能生產的,但是以目前的製程,純粹國產最多能夠生產出驍龍653水平的處理器。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國最大的芯片代工廠,也就是中芯國際最先進的製程也就是28nm,然而國際主流已經到了10nm甚至於7nm,在手機芯片領域沒什麼話語權的英特爾去年已經宣佈7nm的研發任務已經完成。換句話說我們落後了別人整整三代。

28nm製程的極限產品就是驍龍653。它的參數如下。


看球人

能不做做出芯片取決於2個條件,一個是硬件(光刻機,蝕刻機),一個是材料(硅晶圓)以上3樣我們現在都能自己生產了,但是技術十分落後,光刻機我們能做到28納米,所以說我們做個芯片還是很簡單的,只是達不到頂尖水平


低調的人性

目前中國當然有能力自己研發,自己製造了,研發方面,以海思麒麟芯片為代表,已經可以在高端手機上搭載,也算是標誌著中國有能力研發自己的高端芯片~製造方面,中國臺灣省臺積電是全球僅有的幾家擁有完整芯片代工能力的企業,蘋果的芯片也是臺積電代工的~所以說我們國家不僅有能力自己研發,還有能力自己製造~在核心科技上有了話語權~



但是不是說能夠製造芯片才有話語權?並不是,基帶專利費本來就很高,華為自主研發已經很大程度縮減了自己的專利費,並且讓別人代工比自己建廠子要划算的多~代工廠還要恭維著~何必自己承擔風險~手機利潤比芯片還高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