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時代,會被機器搶飯碗嗎?

哲學詩畫

是的,我們已經進入人工智能的時代,這個時代的趨勢和變化,需要每個人努力和認真的思考,否則將會被淘汰。


投資是一場旅行,在旅途,遇見您。

我是雄風投資,20年投資實戰經驗的老司機,在亞洲最大證券公司--中信證券工作期間,榮獲騰訊2012中國最佳投資顧問。


一,人工智能的時代。


這個時代的特點是,所有物體都會連接在一起,也就是萬物互聯的時代。舉個例子,你家裡的所有電器都會連接在一起,在你還沒有回家之前,你可以啟動程序,讓空調打開等您回家。


說到人工智能,很多人還不太明白,談談智能手機給我們帶來的變化。在沒有智能手機之前,我們用手機就是做兩件事,一是打電話,二是發短信,那麼現在我們還發短信嗎?智能手機,讓手機變得非常智能,大部分事情都可以通過手機完成,我們也無法離開手機。


如果我們能夠理解智能手機,就能理解人工智能,也會相信人工智能在未來給我們帶來的更大變化。


二,機器正在搶我們的飯碗。


在海南的一個會議,同聲傳譯的高端人才已經下崗,因為我們已經使用人工智能進行實時翻譯,準確率達到98%,比人還更加專業和準確。近期,谷歌提出人工智能客服,我們無法辨別是一個機器在接電話,在與我們交流。去年,谷歌機器人打敗人類圍棋的頂級高手,這些事情都在宣告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

三,如何避免被機器搶飯碗。


看了很多著名企業家和創業者,對於人工智能的分析和預測,包括特斯拉馬斯克、微軟比爾蓋茨、阿里巴巴馬雲。經過總結和分析,我認為人工智能時代,機器無法戰勝人類的方面,只有創造力,就在做複雜工作的能力,像記憶和考試等重複性能力都會被機器打敗。


所以,我們現在開始,就要培養自己的創造力,才能避免未來被機器打敗,必須培養自己做複雜事情的能力。


四,人工智能和人生。


人生之中,我們無法規避技術趨勢的到來,只能努力適應這個技術的環境,充分利用這些技術趨勢。現在,我對自己小孩的教育,就是在加強培養他的創造性,不再追求考試成績和分數,因為未來你無法與機器比拼考試的能力,而是與機器比拼感受世界的能力。




雄風投資

最近,經常有人給我講,我們不做人工智能,也經常有人問我,什麼是人工智能,還有人說,人工智能時代來了,我們該怎麼辦?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人工智能定義的本質,人工智能機器的思想,由1947年的艾倫‧圖靈的一篇論文最先提出。

“ 它可以表達成一臺單一的特殊機器,這種型式的機器可以被塑造成去做到所有工作。事實上,它可以被塑造成如同任何其他機器的模型般工作。這種特殊機器或許可以被稱呼為通用機器。 ”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時,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的概念並沒有明確的提出,但是大家公認這句話是人工智能思想的基礎,也是我們現在計算機的起點。

後面緊跟著“它(人工智能)是企圖瞭解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

不得不說,這兩句概括也寫的非常巧妙。那我們來說什麼是人工智能的本質呢?這明顯離不開智能。

什麼時候你會覺得一個東西有智能呢?保證生存,這是第一個層次;其次是保證安全,這個與前一個相關,但有著更豐富的內涵,添加了一部分感覺的成分;再次是情感,後面是尊重和自我實現。

大家看到,這個不就是馬斯洛需求理論嗎?和智能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來一條條的說一下。

大家怎麼看待兔子呢?最開始,我們知道兔子會打洞。這裡,會打洞代表了兔子的智慧,這在某種意義上滿足了安全的需要。但後來,我們知道了守株待兔,這裡面我們會說兔子傻,因為它把自己弄死了,連第一層次都沒得到保證。

也有人會說,我喜歡兔子,到喜歡這個層面,就牽涉到情感了;而有些人也能感受到,有些動物是對其他動物或是人有情感。但是動物的表達手段有限,而人會有兔死狐悲這個詞,而且明顯人類絕對要超過動物了,因為動物遠沒有人類的情感豐富。這裡面,有多大的成分是擬人我們暫且擱置。

更高層次呢,就是尊重。尊重其實我認為主要是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中國人目前還非常關注社會認同這一面,而忽略了自我認同這一塊,但是這段路需要我們更好的,更久的走下去才能達到。

最後,是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部分,這一點,幾乎沒有辦法證明動物是否有,如果非要有個例證,可能是《斑羚飛渡》,但很明顯其中的描寫很多都是虛構的,而有一些螞蟻也可能犧牲自己保全大家,學術界基本認為這是個體接受群體安排。

但是,人是有這種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需求的。所以我們產生了文明,這也是人類對世界最大的貢獻,而文明無疑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那我們就能總結出來了,智能其實是能夠幫助我們實現上述五種需求的方法。而我們做人工智能的本質需求也是要幫助我們實現上述需求。具體到應用上,我們就需要更懂我們的實現方法。

這裡的關鍵字在於“懂”,放到產品的方法論裡,就是知道需求,只有知道了需求,我們才能想法去滿足。所以能讓人“懂”的方法就是智能。

我們說改良造紙術是四大發明之一,為什麼呢?人類有交流的需求,但是之前這種需求不能被有效的滿足,只能畫在土裡,刻在獸骨上,竹簡上,甚至寫在布上、錦緞上,紙雖然有,但是也無法普及使用,成本高昂。也就需要文字非常的凝練精悍,恨不得一個字頂一句話,也變相造成了教育成本高昂。

但是,紙雖然便宜了,寫字的效率和成本沒下來,所以這個轉變還是比較慢的。自此以後,總體上,古代文體的變化體現了一個趨勢,就是字數越來越多,白話的成分越來越多。

而同時期,因為書寫上面的優勢,當紙張傳入歐洲之後,大約在16世紀普及,這時也是歐洲走出黑暗,開始文藝復興的前夜。很明顯的,當時的歐洲語言同今日的變化就不是非常巨大了。

而書寫工具傳向中國之後,很多隨之而來的改變和進步也再次發展,出現了白話文運動等等,而後新中國又進行了簡化字、漢語拼音體系的建立的操作,方便了掃盲。(注1)

這裡,紙的發明就是“懂”就是智能,它滿足了人們交流和表達的一部分訴求;再疊加上書寫工具的進步,以及配套的改革,讓我們現在的溝通才能這麼順暢。

而像電腦和手機這樣的智能的出現和普及,產生了另一種效果,我們的交流成本急劇降低,門檻急速下降,同時伴隨著信息傳遞效率的低速上升甚至下降。在這個時候,新的智能便是為幫助我們更好的交流、獲取信息而服務的。比如網頁時代我們出現了網站,交流軟件,論壇,桌面搜索工具。

手機時代,我們出現了移動電話,短信,即時通信,熟人社交和不同放心的陌生人社交渠道。隨著2g網絡到4g網絡的變化,我們又細分出現語音聊天、圖片聊天、視頻通話,視頻直播等形式。

而短視頻應用是什麼呢?短視頻應用是視頻內容的精選。當收集到一定數據之後,抖音就知道這個視頻是否有價值,是否要推薦。這些也是智能。

專門搞人工智能的領域和公司我們就不一一講述了。

我們來說說,現在還有什麼是不智能。同時我們也在看到許多科幻正在被驗證。

剛來北京的時候,感覺北京最不智能的是地鐵,但是現在已經比較智能了,為什麼呢?北京地鐵在這一個月中,不僅支持了Apple Pay還變向的可以直接用支付寶付錢。這裡面是什麼邏輯呢?

首先,我支付地鐵的錢還是有的,但是可能存在銀行賬戶或者各種寶裡,而之前北京地鐵實現購票的方法大部分是取出現金然後去服務窗口排隊充值。

有人說之前也可以購票,但是這個購票只能是單次票,其實對於效率和便利性並沒有特別大的提升。僅僅減少了取換零錢的這個需求。

而取錢充值,在我來到北京之前呆的江南,一年如果不過年、不吃席,兩百塊現金都花不出去,更是難得取錢。杭州尤甚。

說實話我也挺幸運的,因為我至今都不知道北京的哪裡有ATM這種東西。我靠著我媽在出來旅遊前帶的一點錢,在北京辦了兩張公交卡,帶她旅遊完,卡里還剩一點錢,又充值了50,然後成功的撐到了兩項變革的到來。

但是比起6S的Apple Pay,我更喜歡剛出來的易通行,因為6S的Apple Pay使用成功率只有2/3,使用體驗非常不好。但是二維碼支付成功率是100%,因此我現在的地鐵出行非常方便了。你們猜一下,支付寶的二維碼和目前的北京地鐵的底層打通了沒有呢?

但其實,這裡面有更加容易的邏輯,人臉識別,到門口即開,如果被其他人搶了進入,那其他人的費用可能要在你這裡扣哦?(微笑臉)

除了支付方面的問題,不知道是不是北京地價太貴,地鐵附近,從來都沒有指示標記。在南京,每次到地鐵站周圍都會有路標指示500米範圍內的地鐵站方向在哪裡,這種能傳遞信息的舉措,也是智能。

另外,其實雖然我們炒了一大堆AI,但是實際上企業還是不理解消費者。就用我在北京的幾次出行體驗來說,我從沙河去慈雲寺橋,最快的方式,地圖可能會給地圖上給的方案是昌平線-(西二旗)-13號線-(西直門)-2號線-(復興門)-1號線-(四惠)-騎行1.3公里到達。

但是我實際會怎麼選擇呢?昌平-(朱辛莊)-8號線-(南鑼鼓巷)-6號線-(十里堡)-騎行1.6公里到達。

注意8號線的起止站正是朱辛莊和南鑼鼓巷,因此,有極大概率在這裡坐到座位,而且整體車廂里人也會比較少,不會感到擁擠,而且減少了一次換乘。不僅如此,朱辛莊的換乘,是對面換乘,約有2/3的概率剛下車,走10米就能上車。而這2/3的概率,完全可能通過線路優化或者出行時間調整達到100%。

然後,我吃完飯,從慈雲寺這塊出來,想要到最近的地鐵站出發,這個時候我剛吃完飯,可能不想動,會選擇坐公交車去地鐵站,噩夢就開始了。

在的地圖上搜最近的地鐵站,一堆的地鐵站,有四個方向都是1.5公里左右,然後地圖就讓選擇要去哪個地鐵站。

算了吧,我看看公交站哪個最近吧,不是還有個回沙河的路線嗎?第一個推薦的是快速公交2線,然而我觀察了一下,這條線在旁邊公交密集到來的情況下,一輛車的影子都沒有,尤其是坐這個車要專門從天橋上下,並且不能乘坐其他線路。

於是選擇其他站臺,但是在同一車道側50米範圍內有兩個站臺,兩個站臺的線路不同,估計是為了避免同一時間大量公交到達造成積壓(這個問題線路優化後,也比較好解決,但目前就是兩個站臺)。

於是我就看哪條線路能最快的到達地鐵站,這裡面如果是老住戶肯定這樣想,哪個能到地鐵站的來的快,就坐哪個。但是站牌上,並沒有標記哪個公交站能換乘地鐵,也並不能知道哪個公交車來的更快一些。

南京的小夥伴比較幸福的是,95%的概率,能在手機上查到後面的公交車到哪裡了,雖然他們也不知道哪裡能換乘地鐵。

於是乎,最快速的決策就是,查順方向的公交車,哪幾個走的可能離地鐵站最近,然後還是需要一條一條查。

BTW,沒有現金,也沒帶公交卡,只拿了手機的我也不能刷二維碼。萬幸,Apple Pay刷了十多次,上下車卡終於都刷上了,扣費一塊錢。

一路路程艱辛不足為道,但我還是要說,為什麼呢?這些地方到處都是可以進行產品體驗革新的點,也是我們能夠讓產品聰明的點,也是會讓我們更懂用戶的點。

我們如果知道,用戶出行不緊急,那可能會優先選擇較為舒適,換乘少的一趟,這些都是人本的理念。

我們如果知道,用戶其實非常緊急,那麼我們可能會考慮,在某一個換乘處直接下車,安排用戶上出租,在現有的路況條件下是不是更加快速?

用戶為什麼選擇離開電視?可能一方面是電視能給我們的滿足不如手機,而這個時候我們可能可以告訴消費者,換XX臺,你肯定會喜歡的,那麼消費者有沒有動力去繼續使用電視機呢?

我認為是有的,因為在家庭的場景下,電視機的作用仍然存在,但是目前選擇合適的欄目變得極為困難。甚至產生這樣的實時推薦之後,也會倒逼各個電視臺產生賽馬機制,從而在各個時段,為消費者提供相對優質的選擇。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會有很多的靈感和痛點,有些是表象的,有些是深層次的,而如何區分、滿足合理而又必要的靈感和痛點就變得非常重要。

對於人工智能領域同樣如此。

我理想中的人工智能,可以幫人們完成一些重複性的勞動就可以了,如果他們有了智慧,反而並不是特別容易處理。如果說,一個人工智能有了自己的理想,而我們對他的期待又不是這方面的,我們該拿他怎麼辦呢?

希望有那麼一天,我們可以每個人都幹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實現各種各樣的夢想,而讓人工智能替我們打雜。

很幸運,我生長的家庭幾乎沒有給我任何學業上的壓力,這給與我了比較寬鬆的成長環境。所以我能自己填報選擇上什麼大學上什麼專業。但是,很多地方還充斥著各種沒有選擇,或者說目前的選擇還很“傻”。

而我的選擇是不是經過了充分了解呢?只能說我當時比一般人更清楚我想要什麼。但是,有沒有人能提前告訴我更多的信息,從而讓我選擇另一個填報策略呢?我認為是有的。

這時候,我們的想法,其實往往受制於各種現實條件,有很多時候,為了生存而活,有很多時候,為了家人而活,有很多時候,為了別人的期待而活,也有很多時候,為了更高的工作而活,也有很多時候為了孩子的教育而活。

可能也有很多家庭,不是非要去最好的學校接受教育,而僅僅需要去有足夠好的學校接受教育;也可能有很多孩子,在別人的建議下,蹉跎一生。

我們想做的人工智能,是給大家更多更好的選擇。而不被選擇的人可以選擇做更多自己更加有興趣的方向來給自己創造工作。從此,再也沒有你的興趣不能養活你。從而,讓每個人能實現自我甚至超越自我。

而你所需要去做的,是發現你熱愛什麼呢?這可能才是後人工智能時代,真正需要每個人去體驗,去感受的。

可能喜歡做飯,但是不喜歡刷碗;可能喜歡建築,但不希望自己砌磚;可能希望做動畫,但是不希望每一根頭髮絲都要去梳理位置;可能喜歡攝影,但是又不想麻煩需要舉著反光板的小夥伴。

也許,在減少了那些重複性工作的時間裡,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利用這些時間去幫助完成更宏偉的夢想,也可以去實現每一個小確幸,去陪伴家人,去旅遊,去讀書,去寫作,去種花,去開寵物店,去遊樂場,去電影院。

可能到時,兩三個人就能組建成一個五臟俱全的公司,只是因為有著同樣的理念。提出來一個構想,投入一點成本,得到一些收穫,而剩下所有的小事都由人工智能替你解決。

當然,我也有擔心,擔心事情向著最糟糕的方向發展,擔心人工智能的發展偏離軌跡,也擔心這樣的時代永遠不到來,因此我選擇加入這個前夜,並熱切的期望黎明的曙光。

注1:而實際上,掃盲之後到現在,普羅大眾的文化水平普及也就不到70年的光景。而這70年裡,大部分中國地區,我們疊加了三次工業革命,許多文化思潮及經濟理論的成果,取得了一定後發優勢,也有一定的消化不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