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網絡的全球局

菜鳥網絡的全球局

菜鳥物流的未來願景是希望構建一張沒有國界、自由流轉的72小時全球物流網。

6842公里,8小時,這是從上海到莫斯科的飛行時長。

一個俄羅斯網購用戶通過阿里巴巴旗下全球速賣通(AliExpress)下單後,從中國賣家發貨,到俄羅斯消費者最終拿到貨,要多長時間?

2016年之前,這個數字大概在50天左右。中國郵政用20天時間把貨送到俄羅斯,俄羅斯郵政再用30天時間把貨配送到俄羅斯網購用戶手裡;2018年3月29日之前,這個數字被縮短到15天,俄羅斯前20個城市80%的網購用戶可以收到來自中國的包裹;現在,這個數字被壓縮到5至7個工作日。

對於已能享受30分鐘達的中國網購用戶來說,5至7個工作日也是讓人難以忍受的事情,但對俄羅斯網購用戶來說,卻是網購體驗質的飛躍。這背後是俄羅斯龐大、臃腫和低效郵政系統的重構和再造,而推動它新生的功臣是中國的“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菜鳥”)。

菜鳥顯然不滿足於5至7個工作日這個時長,它的終極目標是未來為全球20億消費者提供全球72小時達的物流配送服務。菜鳥總裁萬霖曾坦言,目前菜鳥的能力距離這個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雖然菜鳥是一個剛成立5年的創業公司,但隨著阿里的戰略性開發,以及未來五年1000億資金的投入,菜鳥實現目標的時間表可能提前,甚至遠超預期。

2018年3月和5月,菜鳥相繼開通了“杭州—莫斯科”和“香港—比利時”兩條定期洲際航線,這是全球唯一在運行的電商專屬洲際航線,也是菜鳥從無到有申請下來的。萬霖說,未來菜鳥還將開通更多的定期專屬洲際航線,打造一張全球洲際航線網絡。

菜鳥打造的這張全球智慧物流網絡已經聚集了八十多個全球物流合作伙伴、231個跨境物流倉庫,能覆蓋224個國家和地區。除此以外,西班牙、荷蘭、法國以及東南亞多個國家已實現72小時達。

在資本和技術的推動下,菜鳥正在豹變為世界級物流協同平臺。“世界級”這個夢想早已在萬霖和同事們心中落地,他對每一位菜鳥同事說,“只有菜鳥飛起來,世界才會真正變小。阿里巴巴的每一個業務都讓世界不一樣,而菜鳥的眼光格局不一樣,業務就不一樣,世界就會因為菜鳥而不一樣。”

全球佈網的邏輯 上

1.從未來看現在

隨著國內電商紅利接近尾聲,國際化和新零售成為阿里全力推動的新增長方向。2016年3月,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在參加博鰲亞洲論壇時首次提出了eWTP(Electronic World Trade Platform,電子世界貿易平臺)概念,為全球中小企業提供一切全球貿易的基礎設施,實現“全球買、全球賣、全球付、全球運、全球遊”;10月,馬雲在雲棲大會上宣佈了純電商時代的終結,提出了新零售概念。

馬雲曾表示,在幾十年內,WTO讓6萬家大型企業實現了全球化,而eWTP要幫助剩下的80%中小企業實現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產生一次更大的推動。

兩年前,馬雲跟萬霖交流的主題開始集中在“全球化”,“這是整個菜鳥,包括整個阿里巴巴集團很大的機會。”

全球跨境B2C電商市場的強勁增長驗證了馬雲的構想。據公開數據,到2020年,全球跨境B2C市場規模將達到1萬億美元。其中,中國跨境電商發展更加迅猛。阿里研究院數據則顯示,到2020年中國跨境電商出口交易規模將達12萬億元,佔中國進出口總額的約37.6%。而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目前,跨境電商佔外貿進出口比重大約為17%。由此可見,跨境電商發展的速度之快。

阿里巴巴自己在跨境電商業務上的發展速度更快。2018年5月4日,阿里發佈的2018財年財報顯示,其旗下跨境電商平臺東南亞電商平臺Lazada和全球零售市場平臺全球速賣通(Ali Express)帶動阿里國際商業零售業務收入同比增長94%。早在2017年4月,全球速賣通海外買家數量就已經突破了一個億;另外,截至2018年3月,來自74個國家和地區的18000個品牌通過天貓國際向中國銷售。

一張全球互通的貿易網絡正在形成,而eWTP的構建很考驗阿里在全球構建的數字貿易基礎設施平臺的能力。萬霖在全球速賣通海外用戶破億時曾表示,菜鳥將推動全球跨境物流向全球供應鏈升級,打造一個服務eWTP的智能物流基礎設施。

2018年1月,菜鳥召開戰略大會。此時萬霖更多的是在梳理菜鳥未來五年的戰略部署,“面對這麼多可能性和變化的時候,一個想想我們能幹什麼,另外一個也是從未來向現在來看,我們該幹什麼。”馬雲和阿里巴巴CEO、菜鳥董事長張勇(花名“逍遙子”)都給了他很多建議。

馬雲甚至特意趕過來參與菜鳥戰略會議。在戰略會上,馬雲再次強調和分享了全球化的重要性,“(講了)他在全球化上對我們的一些期待。”馬雲每次見到萬霖都會講,全球化物流基礎設施要走出去。

最終,整個核心管理層將菜鳥的未來五年規劃為“一橫兩縱”戰略。“一橫”,是做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把物流不斷地數字化、在線化、智能化,“這件事情我認為只要我們足夠專注、耐心,未來會產生巨大的價值”;“兩縱”,一是為新零售供應鏈提供解決方案;另一個則是全球化。

萬霖有全局觀,他能跳出當下的業務範式展望未來。他相信阿里的全球化將為全球貿易帶來深遠的變革,這也是未來的方向,“物流是全球化的基礎設施,基礎設施必須比業務走得快一點,等到業務都已經出去了,再去建基礎就來不及了。”萬霖意識到菜鳥的責任重大,“(物流先行)才能夠讓整體的節奏跑起來”,“雖然現在我們全球化的業務佔整體業務比例不是太大,但是我們認為這塊是著重要做的。”萬霖的策略是,集中優勢資源,將新零售與全球化落實為菜鳥構建未來智慧物流的兩大著力點。

今年2月3日,在2018年C2M智能科技峰會上,萬霖進一步向外界堅定闡述了菜鳥的這一戰略。

阿里高層對菜鳥的重視程度也在增加。4月,逍遙子在澳大利亞考察時分享阿里全球化稱,阿里的全球化是整體業務基礎設施的全球化,在全球化中,物流比信息流和資金流更難,無捷徑可循,它必須要兼顧效率、規模和前瞻性,要進行長期規劃;5月4日,阿里發佈2018財年財報後的分析師電話會上,逍遙子進一步定位菜鳥在阿里國際化中的角色,“菜鳥將繼續聚焦在建設全球數字物流基礎設施上。”

繼淘寶、天貓、螞蟻金服之後,菜鳥正成為阿里越來越重視的戰略板塊。早在去年9月,阿里就對菜鳥完成了一筆53億元人民幣的增持,獲得51%的控股權,同時宣佈未來五年對菜鳥投入1000億元,進一步推進智能倉庫、智能配送、全球超級物流樞紐等核心領域建設。

有了戰略,更需要強有力的執行。對於萬霖來說,推動戰略落地是更關鍵的事。萬霖的理解是,“定了方向之後,你要有能力通過頂層設計,把你定的這個戰略方向拆解成具體的戰略和打法,這個是必須要有的”,不然,戰略就成了空中樓閣。

挑戰物流全球化

萬霖,加入菜鳥前,原本是亞馬遜高管,對精細化管理和鏈式增長有著深刻的理解。2017年1月,萬霖正式擔任菜鳥總裁。

萬霖對物流行業的理解似乎已經融入其DNA,“我非常熟悉亞馬遜那樣一套體系”,而到了阿里之後,他開始用“一種非常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問題”,把曾經的經驗和邏輯分解到菜鳥的每一個決定中。適應,並融合,這對管理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加上菜鳥要乾的事對行業而言,也是一個顛覆性的創新,“這是菜鳥最難的地方”,也是最吸引萬霖的地方。

阿里內部常說的一句話被萬霖反覆提及,“因為相信才看見,你得相信長遠的未來這個信念,然後你再去做。”物流業態創新見效慢,但對全行業的影響是深遠的,萬霖要通過自己和菜鳥團隊的努力,讓這些變化和效應慢慢顯現,“(這)才能讓別人真正相信,然後更多人加入進來(去改變這個業態)”,“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

萬霖在闡述菜鳥全球化時多次提及“這是挑戰”,他是一個謹慎而理性的人。他對未來的預判都建立在詳細的論證之後。這件事的挑戰在於,“國內有巨大的業務量,基礎設施(物流)建設跟在主業後面跑,去快速響應(就可以)”,而在全球化上,整個阿里的全球化也是在剛剛起步階段,單量業務還沒有完全成型,業務量雖然數字很龐大,但跟國內相比,還不在一個量級,“在還看不到很具體的業務單量的時候,你要先去把這個基礎設施給搭建起來,這對你的判斷的考驗是很大的”,物流是一項重投入業務,“一旦投入下去不可能馬上改變,而全球化還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它的鏈路很長,不像國內很快就到了。”

在整個國際物流鏈路中,海關、國檢、各國政策、知識產權等各種因素,都會對物流鏈路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它的不確定性明顯高於國內。

關曉東是菜鳥國際業務負責人,他原來在DHL工作過很長時間,是全球化物流領域的資深人士。2017年3月,萬霖力邀關曉東加入菜鳥。萬霖對關曉東的評價是,他的經驗不僅僅是在跨境電商,而且可以為整個物流行業、供應鏈提供創新而合乎邏輯的解決方案。

關曉東認為他所面臨的挑戰是,很多國家之間的區域性差異很大,“大家對服務、成本、用戶體驗、消費習慣的訴求都不一樣,即使在歐洲,每一個國家都不一樣,比如有的國家是貨到付款,因為不願意透露他的信息,有些國家可能就是說不習慣用櫃子”,更為細緻的,“不同國家對於商品有一些不同規定,比如有一些國家對生鮮和食品,可能會有不同的要求。”

馬雲鼓勵萬霖用長遠的眼光看待不確定性。“他說你短週期內會看到所有都是不確定性,如果你看長期,你會發現它是確定的。”

菜鳥從2014年就已經開始佈局全球化業務。最近這兩年,隨著阿里全球化進程加快,菜鳥全球化也在加速。“隨著業務量的增長,我們就開始思考整體的全球72小時到達的佈局”,通過對菜鳥跨境包裹網絡、海外倉庫體系和供應鏈能力的全面梳理,萬霖帶領團隊漸漸廓清了菜鳥全球化的方向和目標。

菜鳥憑藉在中國本土市場打造的出色的數據運營能力,在全球化過程中受到了所在國政府和國際物流合作伙伴的歡迎。比如阿里打造的數字清關技術和能力,複製到荷蘭、印度、馬來西亞等國都很成功。關曉東說,菜鳥提供的兩地清關模式和技術是全球範圍內,“可以在一個小時之內處理單量最大的(模式)”,“無論是當地政府,還是當地的合作方,他們希望(菜鳥)有一些新的模式幫助它們重構業務模式和流程”,“幫助他們進一步提升(業務能力)。”

在技術和資本的加持下,中國的物流業態已經日漸成熟,“中國的快遞服務應該是全球最好的,中國的消費者享受的服務,也是全球最好的,在任何一個國家都做不到這樣一個服務。”關曉東認為,未來三到五年,菜鳥在全球物流行業的發展趨勢是,“可能會獨佔鰲頭”,“中國的物流公司會在全球版圖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現在大家看到全球四大物流公司中,中國已經有一席了”,而菜鳥會集中展示自己的技術自信和模式自信。

頭號合作伙伴

我們在莫斯科地標性建築堤岸大廈見到了菜鳥俄羅斯大區總監瓦西里耶夫。他告訴我們,菜鳥正在與俄羅斯當地的合作伙伴和航空公司進行深度溝通,“確保他們能在48個小時內交付”,“48個小時內完成所有包裹從中國到俄羅斯的終端環節。”

這對俄羅斯物流體系而言是一個革命性的時刻。瓦西里耶夫說,“過去四年,菜鳥給俄羅客戶帶來的改變和價值是讓人難以置信的。”

2013年3月,俄羅斯郵政因為全球速賣通大促而爆倉,其CEO被政府撤換。2015年6月,在俄羅斯信息部長撮合下,俄羅斯郵政與菜鳥開始進行合作。到2016年11月,俄羅斯郵政開始脫胎換骨,年跨境包裹量從三年前的3000萬上升到了2.3億,其中80%來自速賣通,在俄羅斯前20個城市,80%的用戶15天就能收到來自中國的包裹。現在,這個週期縮短至5-7天,不久的未來更會有突破性的速度。

菜鳥速度讓瓦西里耶夫看到了背後的深意,“我們為國際業務制定的首要目標是,確保消費者能明確感受到收到包裹時發生的劇烈變化。”

“把整個俄羅斯郵政體系進行了一次重構,”關曉東知道“重構”意味著推倒、重來,這對一家政府擁有的巨無霸機構來說並非易事。“俄羅斯郵政是有著四五十萬僱員的一個龐大體系”,雖然它擁有四萬兩千個分支機構,能夠到達俄羅斯最遠的西伯利亞地區,但它的配送網絡按照區域劃分,對提升物流效能有很大的阻礙,內部信息化程度也非常落後,“(菜鳥要做的)就是讓包裹在俄羅斯每一個地方都有更多的確定性。”

“我們讓不同的交付階段確定下來”,“整合了所有包裹,開始做精細化分揀。”瓦西里耶夫服務過不止一家中國公司的俄羅斯業務,他認為菜鳥在做一個非常重要的事,這件事關乎“未來10年的市場。”

瓦西里耶夫常常聽馬雲說,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從物流角度來說,我們已經這麼做了。”2015年,菜鳥在俄羅斯開發了“無憂物流服務”,“這意味著賣家不必做任何事,我們為他們做了一切,我們分揀、做標籤、做出口等等”,“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們也為他們提供保險”,“我們希望賣家只關注並做好銷售這一件事。”

瓦西里耶夫相信這家來自中國的偉大公司能做到。因為他們正在改變俄羅斯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原先,俄羅斯市場80%是貨到付款”,這被每一個俄羅斯消費者認為是唯一可行的辦法,但在一年半前,“我們開放了移動支付,這是百分之百的預付款。”瓦西里耶夫說,當時沒有人相信它能成功,“但它最後還是成功了。”

信心對瓦西里耶夫而言尤為重要。菜鳥在俄羅斯市場開始以更為靈活的方式為其提高效能,“我們開始整合像DPD這樣的本土大型快遞公司”,“我們也打算開闢區域倉庫網絡。”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偉大的事,因為有了穩定的物流體系和服務,“人們可以把速賣通視為一個可以買到所有東西的地方”,菜鳥提供最堅實的保障。他沒有告訴11歲的女兒他在這家中國公司工作,但女兒選擇了速賣通作為唯一的網購通道。

俄羅斯郵政副總裁謝爾蓋從一開始就代表俄羅斯郵政與菜鳥進行具體的數據對接、系統重建,“今年的包裹數量比去年增長了40%,而且去年也比前年增長了40%,我們的任務是和菜鳥一起努力,以更積極的合作應對包裹增長帶來的壓力。”他預計,“未來的俄羅斯市場會有更迅猛的增長”,菜鳥也已經成為他們的頭號合作伙伴。

“(俄羅斯物流)整個網絡重構了,它們現在到任何地方都有一個相對比較確定的服務時效。而且信息化基本已經達成,這就是菜鳥在裡面扮演的一個角色。”關曉東提及的“角色”意識已經成為菜鳥的共識。

全球網絡格局已現

菜鳥要在這張覆蓋全球的物流大網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萬霖為“這張網絡”推演了菜鳥的深度進化,它通過全球智慧路由,連接起了國際倉儲、國際運輸和配送以及海關商檢。包括GFC全球履約中心倉(Global Fulfillment Center,簡稱GFC倉)、EWTP超級物流樞紐、定期專屬洲際航線等方面的快速推進。同時,菜鳥搭建的全球物流網絡平臺上也聚合了近百家國際物流合夥夥伴。對於菜鳥來說,下一步就是在既定的格局內繼續深耕細作,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到目前為止,菜鳥已經在洛杉磯、馬德里、法蘭克福、悉尼、奧克蘭、首爾、大阪、香港等地佈局了10個全球訂單履約中心。

菜鳥GFC倉與初級的海外集貨倉不同,海外商家可以通過GFC倉進行就近補貨,消費者可以向GFC倉直接下單。GFC倉整合了消費者的交易、支付和物流信息,能夠將進口商品遞送時間從兩週縮減為5天。並且,消費者可以實時查看GFC倉發出的貨物的訂單攬貨、入庫出庫、幹線航班、轉關清關等信息。

菜鳥通過技術打通了GFC倉背後的語言、貿易和清關等障礙,提升了跨境電商的購物體驗和物流效率。關曉東說,“未來的物流將跨越國與國之間的壁壘,我們希望構建一張沒有國界、自由流轉的72小時全球物流網。”

對“自由流轉”這四個字,唐韌也深有體會。自從2008年加入阿里,他一直在中後臺系統開發崗位。2016年10月,唐韌加入菜鳥,“以前臺的角度去看系統開發,去看看前臺業務怎麼做”,這在唐韌看來是直面“商業”這個戰場。他為菜鳥解決了海關係統的對接與開發,真正打開了“自由流轉”的關鍵閥門。

去年11月3日,菜鳥首個eWTP級物流樞紐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機場成功落地。該項目成為菜鳥全球智慧物流網絡在東南亞地區的橋頭堡。在eWTP級物流樞紐背後,更為龐大的是菜鳥構建的本地化倉配體系和物流網絡體系。

菜鳥通過與阿里投資的本地化電商平臺Lazada以及馬來西亞郵政、新加坡郵政合作,構建起了鏈接中國與東南亞的物流網絡。同時,菜鳥在東南亞已經佈局了數十個物流倉庫,覆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菲律賓、印度等重要區域。

去年雙十一,Lazada高層專程到了杭州,與菜鳥進行倉儲管理系統的對接,“我們把它所有倉庫系統全部遷移成我們的一個打包系統”,成為整體全球網絡的一部分。菜鳥團隊也在幫助Lazada在當地拿地建倉,“進行下一步物流技術的升級”,萬霖看好Lazada的本地化能力和經驗,“雙方能夠充分的協助和賦能,而不是重複建設”,“對菜鳥來說,是組合成一張高效的全球網絡。”

國內地方政府也在抓緊eWTP口岸試點建設。今年1月,杭州政府也開始加快推進eWTP杭州實驗區建設進度。逍遙子曾表示,eWTP的核心是“e”,必須每個國家、每個口岸都建立電子化的大數據驅動的“單一窗口”。隨著馬來西亞eWTP級物流樞紐的建成和杭州eWTP杭州實驗區的推進,未來可以向世界其他地區快速複製。

同時,菜鳥開始建設定期專屬的洲際航線。這是基於關曉東加入菜鳥後與萬霖討論最多的事,“怎麼提升服務,怎麼提升國際物流效率。”當跨境電商這部分可以實現“到歐洲國家平均十天的效率”時,關曉東提出了更加苛刻、但也是性價比最高的時效,“五天”。

“五日達”與“十日達”完全是不一樣的運營模型,“物流最主要的就是組網,從攬收到幹線到末端,包括中間的這條鏈怎麼組織是最優的?”為了達到這個效率,菜鳥開始建立“全球骨幹網”,“幫助我們更大地把業務量聚集在一起,通過業務量的聚集我們才能夠實現經濟效益,才能夠提升(效能)。”

菜鳥現在有一百多人的團隊負責骨幹網的搭建,通過航空鏈路、洲際航線組建枝幹,加上末端的配送網絡,其中運用菜鳥先進的數據化運營能力,實現全鏈路參與骨幹網絡。

到目前為止,在菜鳥的全球物流骨幹網上,有一百多家國外物流公司在進行合作。全球最大的郵政體系萬國郵聯也是菜鳥的合作方,全球最大的物流公司、快遞公司、本地化末端公司都是菜鳥的合作方。

這張已經成型的全球智慧物流網絡已經開始發揮自我價值。2018年5月18日,菜鳥發佈了“不斷電計劃”,產品在海外生產後,商家便將貨物交給菜鳥,通過數據預測隨時將商品從海外送入中國,從而大規模減少缺貨斷貨的發生概率,保證消費者的購買需求。這個計劃,進一步提升了購物體驗,並降低了供應鏈成本。

全球佈網的技術自信 下

平臺鏈接者

菜鳥佈局全球智慧物流網絡的底氣在於其在中國本土市場上的成功。

到目前為止,菜鳥已經通過電子面單、智能分單、超級機器人倉庫、末端配送機器人等技術,搭建起了一個智能化與自動化的物流網絡。它展現了未來全球物流行業的遠景。其在本土市場打磨出來的成熟經驗複製是構建全球智慧物流網絡的基石。

從菜鳥成立之初,打造智慧物流網絡的初心就始終沒有變過。2013年5月28日,阿里巴巴集團、銀泰集團、復星集團、中國郵政集團、中國郵政EMS、順豐集團、天天、三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韻達)、宅急送、匯通,以及相關金融機構,合資共建菜鳥,它的任務是建設“中國智能物流骨幹網”。

馬雲在菜鳥成立時就給團隊設置了員工人數的上限,他認為,菜鳥要成為一家數據公司,而不是一家物流公司,它的人數上限不能超過五千人。

中通董事長兼總裁賴梅松當時也在深圳參加了菜鳥成立儀式。他清楚地記得馬雲在現場向合作伙伴傳遞的一個理念,“菜鳥的出發點是幫助物流企業提升效益。”這讓他在內心深處認可菜鳥的平臺模式。

五年來,菜鳥高管團隊的初心始終未變。目前,在萬霖和菜鳥CTO谷雪梅(花名“康朵”)搭檔的管理層團隊班子裡,菜鳥的技術公司定位已經非常牢固。萬霖可能在不同的場合描述過菜鳥的模樣,當他在杭州的辦公室回顧時,仍然顯得很激動,“我希望菜鳥要做的這件事情不是一個傳統的物流公司或者是一個傳統的模式,而是用技術、數據去改變物流這樣一個非常傳統的行業。”

為了說服康朵加入菜鳥,萬霖專門請她吃了頓飯。康朵曾與李開復搭檔,擔任谷歌中國研究院副院長。她是一個典型的理性思維主導者,追求第一性原理,一切解決問題的路徑在她那裡都可分解可求證可數據化。

康朵對萬霖的印象是,“一個科學家出身的人,有著強邏輯。”一頓飯的時間,萬霖似乎沒有跟康朵談任何具體的工作,也沒有談物流,但她已經可以判斷萬霖是不是同類人。萬霖就問了康朵一個問題,“你喜歡什麼樣的人?”

康朵說,聰明的人。

他倆相視而笑。在探究問題的本源上,他們有著相同的能力和執著。康朵很純粹,也很直接,她能看到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會糾纏冗餘的人情世故。

對康朵而言,如果一件工作不能讓她感到快樂,那絕對不是她追尋的事業。她認為這是一個很自我的追求,但如果人人都能在菜鳥這件事上獲得快樂,那這便是一個偉大的事業。

菜鳥依然是一家創業公司,“還是如履薄冰的(感覺)。”這份謹慎的危機感緣於,“大公司如果要做一件偉大的事,中間是允許犯錯的,是承擔得起的”,“創業公司要做一連串快速的決定,但是基本對錯誤的容忍度是很低的。”康朵謹慎地做每一個決策,也要求團隊有快速的自我修復能力。

她是帶著對“互聯網”的理解加入菜鳥的,“我給菜鳥技術團隊的使命,就是構建數據驅動的社會化物流協同平臺”,第一步,“使菜鳥整個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更互聯網化。”

技術流的菜鳥從成立時起,就堅持用技術的方式去解決傳統物流行業的痛點。

第一個切入點是電子面單。2014年5月,菜鳥正式推出了標準化的公共電子面單平臺。通過與各家快遞公司和商家系統打通匹配,並向全行業開放免費申請接入,實現快遞從攬收、中轉到配送的全程信息化標準化。

面對幾千家物流合作伙伴、上千萬淘寶賣家,萬霖記得2014年剛推行時,滲透率只有5%。

但它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有了這個電子面單平臺,商家只要跟菜鳥的平臺對接一次,它就可以服務任何一個商家。“把原來N對N的網絡結構,變成了N對1再對N的網絡結構,這實際上通過一個技術和平臺的作用,使得網絡結構改變之後,極大地簡化了推廣成分。”萬霖在技術與商業的邊界尋找可能。

中通是電子面單的大力支持者。2014年5月6日,賴梅松在中通理事會上提出要使用電子面單,“(即使在當時)管理層有些人是反對的,最後也是派下去必須要推”。賴梅松的堅持很快得到了驗證,也獲得了管理層的大力支持,“今天來看對社會的作用非常的大”,“對企業(的作用)是降低成本”,“原來五聯單印要1毛錢,現在電子面單隻要5分錢,這數字非常龐大。”“對社會來講是減量環保,減少了很多紙張消耗和汙染。”

2017年雙十一期間,天貓包裹量達到8.12億,能繞地球1200圈,每個包裹省5分錢,能省掉四千多萬成本。而新推的智能打包算法可以節省4100萬個箱子,相當於保住53萬棵梭梭樹。

這些技術正在逐漸成為全行業的標配。過去五年,菜鳥為國內物流行業帶來的最大價值其實歸結為兩個詞:智慧和綠色。

菜鳥也開始通過技術構建包括快遞網、倉配網、末端網、農村物流網和跨境網在內的五張網。其中,快遞網是通過電子面單、智能分單、智能發貨引擎和雲客服對快遞公司進行數據賦能。

點我達創始人兼CEO趙劍鋒將菜鳥定義為“一個開放生態的建設者”,“因為在整個物流供應鏈裡要做別人還沒有做的事情,做不了的事情,真正地能夠為整個物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提供鏈接,為整個行業提升效率和服務體驗,從社會上講,降低了整個社會物流履約的成本”,“一開始它的定位就是平臺的鏈接者。”

對技術底色的嚮往

“菜鳥是一個平臺,但是這個平臺,到底是個業務的平臺,還是一個技術的平臺,還是人工智能數據的一個平臺?”哥德是第一代末端配送機器人小G的研發者。他是一個技術極客,他到菜鳥後考慮的第一個問題是,“我們能不能把人工智能技術、把機器人技術應用到物流配送領域”。

如果更酷一點,“我們創造一個完全自主的機器人呢?”這個機器人可以適應不同的環境,室內室外都能跑、還能坐電梯,至少先在阿里巴巴園區把包裹送到員工的工位上。不到一年的時間,這個高難度的挑戰哥德帶著兩三個人在自己的工位上征服了。他這才意識到,“菜鳥可以是一個技術平臺”,對於菜鳥來說,要成為什麼樣的平臺,只是一個選擇。這個選擇,基於這個平臺的價值觀和文化。

哥德喜歡研究數學。在他看來,一切問題的本源,包括技術的哲學問題和機器人的人性,都可以歸結為“數學”,“我不是一個機器人,我是一個人”,“但是你知道我們以數學的方式表達,人這個概念到底是什麼呢?以數學方式表達出來的那個人,可能跟我們認識的那個人不一樣,甚至我們每個人認知的那個人的概念都不一樣”,“這就是人現在跟機器人沒法比的地方。”

“你會跟小G聊天嗎?”

哥德愣了,“我覺得這只是一個功能設定的過程”,“如果你想讓它有聊天功能,其實我們就可以設定進去。”

一開始,哥德和團隊還真的討論過要不要讓小G會聊天的事,“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就是它的親近感會更好”,“甚至它帶來的服務品質也更好”,也有顯而易見的劣勢,“我們需要的是一款物流機器人,效率是很重要的事”,“如果它在街上逮到誰就跟誰聊天,那效率就非常糟糕了。”

雖說小G被哥德界定為“工具”,但也有意識模糊的時候。最初小G被帶到阿里前沿科技的展館裡測試,突然,機器人在沒有接到任何指令的情況下自動往外走,“我們當時還沒有在系統端有一些非常嚴格的介入措施。”

看著小G往外走,一群工程師趕緊衝到小G面前,攔住它,攔了半天,後面有個同學說,“我們按一下急停按鈕不就好了嗎?”一群人怔住了。在跟人的慣性思維做鬥爭時,有時候你會忘了小G是個機器人。

當然,到目前為止,菜鳥無人機器已經實現了多次迭代。從末端配送機器人小G,到小G2代,再到小Gplus,早已實現了智能無人駕駛以及緊急狀況下的人工遠程接管。

2016年年初,菜鳥組建E.T.物流實驗室,“關心文明,(具有)科幻感”,這是哥德對技術底色的嚮往。在這個前沿實驗室的推動下,倉內複雜揀貨機器人矩陣、無人送貨機等也得到了實際研發和應用。

2017年10月,菜鳥在廣東惠陽發佈超級機器人旗艦倉。倉儲運營方北領科技、智能機器人硬件生產商上海快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快倉科技“)作為協作方,與菜鳥一起對惠陽機器人倉進行了移庫升級。在機器人幫助下,一個揀貨員只要走原來5%的步數,就可以完成原來揀貨量的三倍任務。

2017年3月,菜鳥和軟銀完成對快倉科技的兩億元B輪融資。快倉現已合作客戶包括百世物流(快倉天使投資人)、京東、唯品會、中國郵政、Paul Frank、聯合利華、壹健康等。而阿里是百世物流的第一大股東。

菜鳥本身提供的是一個協同機制。前沿技術和商業運作,更好地促進人機協同,提升效率,幫助行業增效。“我們希望在花了錢的同時,能夠看到實際的效益”,“除了幫我們的合作伙伴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之外,也希望能夠給這些設備商,尤其是新型設備商(發起商),提供比較好的場景和未來的空間。”菜鳥超級無人倉技術專家江逸說。

“菜鳥是場景驅動,通過場景產生需求再聚焦”,技術是對“聚焦”的最優化處理。張春暉最初是從微軟到阿里的。他在阿里花了六年完成了智能手機操作系統的開發和商業化運用,因為看好無人駕駛在物流行業的應用而到了菜鳥,全面負責E.T.物流實驗室。他將現階段的重點聚焦無人技術,優先做無人車。

他跟萬霖說起三年以後要做的事,“一定是無人駕駛,這對菜鳥很重要。”他很篤定,也想得很紮實,“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我覺得至少是十年的事情。十年的事情就不是說急於求成怎麼樣對吧?”他問旁人,只是已經有了答案,“無人駕駛的影響肯定是深遠的,它不光影響一個產業,更多影響的是城市。”張春暉說,他想象中的未來城市,一定是一個高效的、合理優化的、資源極大節約的城市。

而技術,這個在菜鳥被不斷強調的基礎能力,“將漸漸把複雜的東西工具化,成本會變得越來越低”,唐韌說,他們總是在嘗試“用技術突破邊界去推動業務模式創新”。

對於未來,萬霖希望菜鳥能夠繼續增厚自身的技術,菜鳥現有的3000人團隊中,有一半以上是技術人員,他覺得還不夠,“我們希望它打造更厚的技術平臺,更厚的綜合性平臺。”

物流促進消費

追求極致及技術應用之外,菜鳥還在探索創造新的模式去服務消費者。逍遙子曾說,菜鳥要開闢物流新賽道,要針對商家和消費者兩個端的不同需求,去提供新零售物流解決方案。

“未來的消費者有更多的定製化需求,”萬霖對此提出基於一切服務的前提,“怎麼去滿足這樣一些更多樣化的、更靈活的、更貼身的需求?”歸結為兩個層面,用更靈活的方式滿足需求,在滿足需求的前提下,提升效率,“未來的物流一定是社會化的、去中心化的。”

2017年2月,淘寶天貓已經大規模上線當日達和次日達的商品,這被認為是繼“包郵”服務後,物流行業第二個現象級創新,反過來驅動了電商前端的消費。

萬霖認為,在現在的物流市場裡,“模式效率做到非常非常高了,但很有可能它過一段時間並不匹配消費者的需求”,所以,菜鳥應該搭建兩層能力,“一層是基礎設施,把物流要素連接起來,把人、車、庫房數字化,讓它實時在線可調度、可調配,這些東西是不會變的,不管你上面需求怎麼變化”,這是菜鳥非常堅定並且會持續去做的事,而不斷去變化和適應的是,“用數字化的技術設施不斷組合、創造新的模式,更貼近消費者去滿足他的需求。”

在菜鳥的創新模式中,已經誕生了兩個新物流樣板,分別是天貓超市的一小時達、天貓下單門店發貨的2小時達。這些是即時物流的代表模式。

在新零售模式下,菜鳥自2017年10月起開始嘗試與線下實體店展開合作。通過把杭州、寧波、溫州、合肥等地的10家銀泰百貨接入菜鳥門店發貨系統,消費者可以用“喵街”APP購買商品,選擇“到店自提”或者“配送上門”。

2018年1月,菜鳥與屈臣氏聯合,把全國近400家屈臣氏門店改造成前置倉,實現“網上下單 樓下發貨”的新零售物流服務;4月,菜鳥又與母嬰連鎖商城“樂友”達成合作,複製“網上下單 樓下發貨”的分鐘級配送體驗。

萬霖對需求動態很敏感。“原來的商家其實是一個很小的商家,但是它隨著天貓成長,越做越大,(每天)發一兩千個包裹和發十幾個包裹是完全不同的問題。他自己已經幹不了了”,“等到他有了足夠的規模,他又在想怎麼能夠把庫存提前放到最近的地方去,而不是用原來單點發的模式去做”,基於這樣的發展需求,“菜鳥開始搭建大家共享的一個網絡。即使再大的商家自己去建這樣一個網絡也是不現實的。”其中包括倉儲資源的共享等,“成本、體驗、效率,都能快速提升。”

以菜鳥與海爾旗下的日日順物流合作為例,菜鳥通過全國智能倉配網絡、運營大數據和算法能力,可以讓日日順做到“單未下,貨先行”,把貨物放到離消費者最近的倉庫。而這種模式也在菜鳥全球智慧物流網絡中看到了應用,比如其剛剛推出的“不斷電計劃”。

萬霖還在考慮的是,如何把農村物流通路延展到全國60萬個行政村。“村絕大多數快遞公司都送不到”,別人做不到的、難做的事,菜鳥就要考慮如何以一個更有效、且高效的方式去做,“搭一套公共的網絡,每個縣開班車到每個村去,不管是誰的包裹都可以搭載同樣一套體系,這樣整個社會的效率和成本都會下降,村裡的這些消費者也能體會到更好的服務。”

夥伴價值

在通往成功彼岸的道路上,菜鳥仍將奮鬥很長時間。對於它的合作伙伴來說,菜鳥能共苦,但能否同甘?菜鳥現在免費向夥伴開放的產品和服務,未來會收費嗎?

“從我們的角度來講,雖然我們短期內不是把盈利作為最優先的訴求,但是(最終)都是得盈利的。”而目前,“整個基礎設施數據化的事情才剛剛開始”,“更多是把標杆做出來,有示範效應。”萬霖和團隊想要打造產生更大價值的菜鳥,“現在的基礎設施是免費的,但是當你創造更多真摯的服務時,(能)產生更大的價值。”

目前,菜鳥也在探索,像電子面單、數據連接這樣的基礎服務,能不能“長出非常非常多有價值、真實的數據化的產品出來”,“但是要達到這樣一個對生態的信任度和這樣一個緊密的連接是需要過程的”,萬霖從一開始就做好了心理準備,“不是說你菜鳥站出來說,我要做這樣一個東西,大家就相信或者大家第一天就完全接受了。”

“找到更多能夠創造十塊錢價值的產品”才能為生態合作伙伴提供更為持續的價值,“如果你能夠幫助消費者省十塊錢,你向他收一塊錢兩塊錢都不是什麼問題,你最終沒有給他產生足夠價值,這個錢你也是收不上來的。”

賴梅松說,他從來沒有懷疑過菜鳥的價值,而處於這個裂變的時代,他和他的企業要做的,“很簡單,根據行業發展和社會需求,強大自己,去適應,去融合。”他相信,“菜鳥一定是要做一家賦能的、與物流企業共同成長的公司。”

最終,這是一個大閉環。“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而不是說我追求自己的掌控度,我做一個很小的閉環。”在這條賽道上,或許根本稱不上賽道,因為在這個新物種創造上,菜鳥還沒有同質性很強的競爭對手。不管怎麼樣,萬霖和他的同事們找到了去實現願景的通道,“放棄對於小閉環的可控性,大家一起進入到大閉環中間來,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這樣才能形成一個真的閉環。”萬霖知道,這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要通過一個個(鏈)點把產品的核心價值做出來,讓大家看到這樣的模式比自己去搭一個小閉環(要強)”,這樣的效率體驗會讓夥伴的協同機制更有效。

康朵的技術邏輯是,“未來,社會會有一個更精細化的分工,我們應該把每一段都交給更專業的人去做,這樣大家把精力省下來,可以做更多關於未來的創新”,如果在未來的整個大物流市場,“大家的信任成本非常高,而效率很低,中間各種層級很多,這一定是不對的。”

作為菜鳥合作伙伴,點我達創始人兼CEO趙劍鋒深度認同康朵的技術邏輯,“專注於自己的專長,把自己所擅長的那一段搞好,把別的交給合作伙伴,大家相互協同、開放協作,只有這樣,整個行業才能發展得更好。”

萬霖認同夥伴價值,“不管是國內做新零售,還是未來我們要去全球化的市場上搭建盈利(模式),也是一樣要靠合作伙伴的。”

而菜鳥從技術到運營各層面展示出來的開放、協同或許已是其骨子裡的基因,不會變,也不能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