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鏡下的職業,左右為難的悲哀!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中國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梁啟超先生,一百多年前執筆吶喊的《少年中國說》,用在當下“教育”界,無疑是高屋建瓴,獨具慧眼。

放大鏡下的職業,左右為難的悲哀!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希望、是未來,更是每一個家庭的生活重心。孩子的教育,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期望,再怎麼精心呵護,苛刻要求,似乎都不為過。有關孩子教育的任何事件,都是全中國父母的大事,稍有風吹草動,立刻草木皆兵,也正因此諸如“二課、減負”之類的話題,才會如此的首鼠兩端、經久不衰。而作為“孩子教育”這一重大主題,當仁不讓的另外一個主角--老師們,則成了萬眾矚目的中心,被無數家長捧著、哄著、忍著、拿放大鏡看著....看似衣食鮮光、風頭無限。其實,未必盡然。

放大鏡下的職業,左右為難的悲哀!

當不知中國哪位先哲提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後,“教育”就變成了全社會敏感而時尚的話題,而老師們的“命運”,似乎也就此有了某些改變。

首先父母們對老師的要求水漲船高。作為傳道授業的老師必須全身心投入到孩子們的教學之中,理所當然的應該“教好”自己的孩子,讓孩子的分數具備上北大”、“清華”之類的潛質。這看似無可厚非,在只看重成績“結果”的今天,很少有人關心過程,更少有人注意素質、品行等軟實力的循序漸進。

放大鏡下的職業,左右為難的悲哀!

在此請注意應該著重提出一個教育分類詞:管教。不用多說,先念兩遍,其義自見。管教、管教,先管後教。在經過近三十年的“單獨一孩政策”後,我們捫心自問,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比上世紀7、80年代的孩子得到了更多的嬌寵和溺愛,他們的各類小情緒是不是更多了些。請問,我們自己體罰、責罰過孩子沒有?沒有者請舉手,恭喜你們,你們是“聖人”。再請問,我們自己親體力行的這些體罰、責罰帶來過極端惡劣的後果沒有?

反而倒是這些年,我們的老師們被各類教育主管部門(機構)一再下文,明令禁止體罰、責罰孩子。為某些老師申辯一句,老師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和社會羈絆,並不是完全生活在“象牙塔”中。

放大鏡下的職業,左右為難的悲哀!

舉個例子:中新網3月28日報道,江蘇儀徵一小學老師在音樂課上因學生嬉戲打鬧、不遵守課堂紀律責令全班同學以打嘴巴方式自罰、互罰。教育部門的處罰結果是,將該老師停職檢查、向受害學生公開賠禮道歉,最後不但記過處分、扣罰獎金還將其調離原校。

先不討論老師的對錯和方法問題。試問,老師嚴禁體罰學生,也不能責令學生自罰、互罰。那麼,該老師在制止無果的情況下,是不是隻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學生,在自己的課堂上自由的打鬧嬉戲。請問,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孩子們和應該出現的課堂現象嗎?這些行為難倒不是對上課老師的一種羞辱嗎?學生極不自律時,究竟管還是不管,這真是個難題?

放大鏡下的職業,左右為難的悲哀!

不是喊冤。只是平心而論,這位老師應該是責任心、紀律性和自制力都比較強的,若是他沒忍住“不準體罰學生”的禁令,上前,一個學生給一巴掌。不管別人作何想,編者肯定立即起立,大聲為他疾呼叫好。

再者,就這個事件的結果。反過來推想一下,這是否是“上課嬉鬧者”一次小小的勝利?如此輕率處理,是否會助長此類氣焰。(編者申明:絕不是鼓勵和贊同老師隨意對學生採取體罰等粗暴行為,尤其是那些無良老師。)

放大鏡下的職業,左右為難的悲哀!

社會在發展,父母和國家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一方面加重老師在“教育”上的責任和義務,另一方面又不斷削弱老師們在“教育”上的權利和權威。這好比我們要求一個“武林高手”即便自縛手腳,也須展現絕世風範,請問這不荒謬嗎?

老師的管教打了折扣、孩子的教育就會打折。老師找不準定位,校內的學習就會受到影響。這不是天下父母希望看到的,你說呢?

請繼續關注:大漠孤煙麗,更多精彩帶給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