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妻教出兩個名牌大學的兒子,最後還是住進了養老院

一個故事,一段人生,一個現狀,一種情緒,一聲嘆息!李奶奶佇立在房門口,依依不捨的,仔細看著屋內的每一件物品。在這個地方住了四十多年,


老夫妻教出两个名牌大学的儿子,最后还是住进了养老院​這套老房子裡,有太多太多的回憶和故事。也是在這裡,她生下兩個兒子,與丈夫將他們培養成別人眼中最優秀的孩子。如今就要離開了,也不知道以後還有沒有機會再回來住,她竟然發現,自己滿心不捨的,只是這間屋子裡,有關於孩子們的回憶。那些看上去名貴的物品,絲毫吸引不了她的目光。如今的這個決定,是她與老伴權衡了許久,才做下的,沒有告訴兩個孩子,就這麼搬走了。李大爺拎著兩個簡便的行李箱,長嘆了一聲,站在屋外,輕輕說著:“好了,走吧,這裡永遠是咱的家,想啥時候回來都可以。

老夫妻教出两个名牌大学的儿子,最后还是住进了养老院​”“相冊帶了麼?還有錄的孩子們回來的那些視頻呢?”李奶奶慢慢收回視線,重重的將門拉上鎖好,有些不放心的問著李大爺。“帶了帶了,放心。要是捨不得,現在我就打電話給養老院,我們還住這裡,哪兒也不去。”李大爺的臉上泛起一絲心疼,試探著詢問到。“開什麼玩笑,就我們倆個老傢伙住這裡,下一次估計都死臭了也沒人會發現。難道還指望每次都能有那麼好運氣讓別人給救了?我沒什麼捨不得的,走吧。”李奶奶為了表示自己真的不會有不捨,轉身大步朝前邁了去。上一次的事情她還歷歷在目,如今也仍覺後怕。“慢一點,別等下又摔著了。”李大爺趕緊小跑了幾步,上去拉住李奶奶的手。然後兩人慢悠悠的離開了。在他們走後,周圍的鄰居都從各自的家裡圍了出來,三五個一群,嚼起了舌根。“老王,你說人這一輩子圖個啥?像李大爺李大娘這樣的家庭,倆兒子那麼有出息了,他們老了還是沒人照顧。說出去誰信呢?”住八樓上的趙大媽扯著嗓門大聲說。“要我說,老李家那兩個兒子,也真是王八蛋,自己在北京住著大房子,好吃好喝的,也不知道把老李兩口子接過去。我就不相信了,憑他們家的條件,會連添張床的地兒都沒有。”王大爺語氣相當氣憤,那倆孩子是他看著長大的,小時候孝順的緊呢,現在咋變成這樣了。“可不是嘛,上次李大娘心臟病發了,前頭才剛把她送到醫院,李大爺自己回家收拾東西,急的高血壓一上來,暈倒在家,在地上躺了整整一夜。要不是天氣暖和了,哎……聽說是隔壁的老六看見他家門開著才發現的?你們說說,這都是些什麼事兒,一個在醫院不知死活,一個在家裡不省人事。這兩老能從鬼門關撿回一條命,那可真是老天爺保佑哦。”對面樓的張阿姨也說著。“想當年,李大爺家的那兩個小子考上北京的大學時,可羨慕死了我們這一群人。家裡倆兒子,一個比一個出息呢。那麼好的大學,畢業了又都有好的工作,還在北京安了家,過年回來的時候,倆孩子一人一臺好車開著,氣派的咧。”住李大爺家樓下的劉嬸子話裡帶了點酸氣。“也別這麼說,我聽老李說過,倆孩子也不容易,在北京買套房,他們那一輩子都綁在那裡了,身上擔子重著呢。孩子們也不是不想接他們過去一起住,是不敢!怕原本還算小康的生活,被兩個老人的闖入而變得雞飛狗跳。老李還說他們也不願意去跟兩個孩子擠,各自都有各自的習慣和講究,怕原本還算不錯的親子關係,住久了就得出問題。”一個稍微年長的大爺又插話到。“是,王叔說的沒錯,老李兩夫妻就是嘴硬,不想求兒子兒媳回來,又拉不下面子去找他們。這不就活該自己受罪咯。前段二老住院,他們那倆兒子回來不到一個禮拜就走了,倆兒媳也沒說留下來照顧二老,更是沒提要接他們去一起住。老李告訴我這事兒的時候啊,語氣裡還是有幾分責怪的。哪怕是裝裝樣子也好呀,說了讓他們一起住,他們也肯定不會去的。就是這一句話也沒說,讓他心裡難受了。”和李大爺對門的六爺也忍不住開口了。“我還勸他們找保姆了呢,以老李家的經濟,請倆保姆是沒問題的。我也見他們家來來回回換了五六個人,問李大娘,說是錢給的老高,還辦不好事兒。哪裡是僱回來照顧他們的,簡直是請了個大爺在家。倆人實在是伺候不了這樣的主,最後只能都辭退了,還得彼此相互搭個伴過日子。”一開始說話的那人又想起什麼似的,補充著。“唉,散了吧,別人家的事兒,咱有啥好議論的,人老了都這樣。自己不中用了吧,兒女還嫌棄。老李剛退休那幾年,可是雄心壯志的說,他們夫妻倆以後鐵定不麻煩孩子,自己過自己的日子,真要時間到了,倆人一起去。可是人哪能事事都如意,真都一起倒下了,想死死不成,活著又難受的時候,還能咋辦?咱也都沒過到啥好日子,散了吧,都散了,老李好歹還有錢帶老伴兒一起去養老院。咱幾個呀,恐怕只能等死咯!”一位滿頭白髮的大爺唏噓著說完這話,拄著根拐,顫顫巍巍的離開了。只留下一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是滿臉慘然。孩子小時總怕自己出啥事兒,照顧不好孩子。現在孩子大了更怕自己出啥事兒,既麻煩了孩子,又怕照顧不好老伴。有個伴兒還好,還能拉扯著彼此照應,現在是誰也不敢先死在誰前頭咯。養兒竟然防不了老,養兒成了更怕老,悲哀,悲哀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